瀝青混凝土常見病害處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交通建設行業的快速發展下,大量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使用瀝青混凝土材料,然而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病害,導致路面嚴重受損。該文從瀝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縫、功能、結構三方面闡述了常見的病害現象,并提出針對性的處理方式,希望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做好預防工作,降低路面出現病害的概率。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 常見病害 處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c)-0044-02
隨著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公路建設行業的發展。當前,在公路施工中常使用瀝青混凝土作為施工材料,其可以和其他建筑材料共同結合,有著優良的性質。與此同時,隨著公路上的運輸車輛數量越來越多,部分車輛還有超載現象,導致路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磨損,且施工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質量控制導致瀝青混凝土出現一些常見的病害,嚴重影響行車安全,因此研究瀝青混凝土常見病害的處理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1 瀝青混凝土的常見病害
1.1 路面裂縫
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上,裂縫問題是常見的病害,由于在路面上常有積水存在,如果不能及時排除,長時間的積水會滲入路基的內部,使其軟化,變軟的路基在受到車輛碾壓之后,就會造成混凝土路面產生裂縫。通常路面的裂縫有以下3種類型:第一,路面橫向裂縫。因為公路的路面長期處于超重荷載的環境下,同時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侵蝕,當在施工時不能選擇合理的材料配比時,就會導致瀝青混凝土路面出現嚴重的橫向裂縫。裂縫的出現使得路面應力集中度高,進而出現斷裂的情況,再加上環境的溫度因素,使瀝青混凝土路面發生熱脹冷縮,更容易出現橫向收縮裂縫。第二,路面縱向裂縫。瀝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時,如果不能做好各銜接部分處理工作,就會導致路面在投入使用時,由于路面對車輛超載負荷,經過大量的碾壓之后形成縱向裂縫。第三,路面網狀裂縫。當瀝青混凝土公路的整體強度不足時,就會導致路基軟化,路面的穩定性能變差,進而產生網狀裂縫。裂縫發生的初期形態是在車輪痕跡周邊產生的單條裂縫,長時間下去就會出現縱橫交錯的裂縫,加速瀝青路面的老化,形成各種網狀裂縫[1]。
1.2 瀝青混凝土的功能病害
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上常出現功能病害,使公路難以提供良好的服務性能。常見的功能病害主要有路面沉降、路面擁包、波浪和搓板等,進而導致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出現跳車的現象。這些功能病害不但對路面的服務性能以及公路整體結構的強度有嚴重的影響,而且威脅著人們的出行安全。
1.3 瀝青混凝土結構性病害
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中常出現路面部分松散、坑槽、翻漿等結構性病害,發生這些類型病害的原因有多方面,如:路面超重負荷、車輛超載、環境因素等,同時,在路面施工時沒有對設計、施工、材料等方面做好質量控制工作,也會導致瀝青混凝土出現結構病害。
2 瀝青混凝土常見病害的解決對策
2.1 裂縫病害的處理方式
對于不同形式的裂縫問題主要有以下2種處理方式:第一,在環境溫度較高時,瀝青混凝土產生的輕微裂縫難以自動愈合,此時,可在出現裂縫的公路段做好清潔工作,將路面的雜物清理干凈,同時在裂縫處噴灑定量的瀝青,然后在噴灑過瀝青的路面上覆蓋干燥的粗砂或石頭,厚度控制在2~5mm,然后使用小體積壓路機在墊料上展開施工,沿著裂縫涂刷少量瀝青。第二,針對裂縫的大小不同應采取不同的補救措施,并采用標準的技術流程展開施工。首先,當裂縫的寬度不足5mm時,可先將裂縫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將粘度弱的瀝青加熱灌到裂縫當中,控制澆灌深度為裂縫深度的2/3,然后將粗砂以及碎石填入其中,用壓路機進行壓實,處理結束后,應將裂縫之外的瀝青、沙石等進行清理。其次,當裂縫寬度超過5mm時,可將牢固性弱的裂縫邊緣進行清理,將加熱的瀝青材料澆灌其中,做好壓實工作。當裂縫內的濕度較高時,應使用乳化瀝青材料。再次,當裂縫原因是瀝青的性質、路面架構、路面使用時間長等原因產生的大范圍裂縫,應仔細檢測路基層強度,如果符合技術要求,則可采用乳化類型的瀝青進行封層,然后將上封層鋪好,優化瀝青罩面,對瀝青表面進行處理。最后,當裂縫原因為地基沉降、基底強度差、翻漿等使瀝青路面發生網狀裂縫時,應對基底做好處理,然后再按照上述流程作出處理。
2.2 瀝青混凝土功能病害的處理方式
2.2.1 沉降病害處理
對于瀝青混凝土路面發生沉降的現象,主要原因是路基沉降不均勻造成的,此時應采取措施加固路基底層和基土,將其夯實,使其不再產生沉降。除了路基的不均勻沉降之外,當路基底層和土基的架構遭受損壞時,也可能導致瀝青混凝土路面發生沉降,此時,應仔細查找出現問題的層面,做好各層面的處理工作,可從下至上進行逐層處理。
2.2.2 擁包病害處理
對于瀝青路面產生的擁包病害主要有以下2種處理方式:第一,如果產生擁包的原因為瀝青數量過多、細料分散不均勻等,但是路基底層穩固,可使用人工方式或機械方式清除擁包,然后使用加熱后的瀝青材料重新施工。第二,當產生擁包的原因為路面和底層的融合度不高時,可將產生擁包處的表層清除,待清理完成后從新澆筑面層。
2.2.3 波浪和搓板病害處理
當瀝青混凝土路面產生破浪以及搓板的原因為公路的穩固性弱時,應做好從底層到面層的處置工作。同時做好中間填料層的清理工作,然后重新加入填料提高公路的穩定性,防止出現波浪和搓板等病害。 2.3 瀝青混凝土結構病害的處理方式
2.3.1 路面部分松散處理
對于不同原因產生的瀝青路面部分松散,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一,瀝青混凝土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粘結料的老化而產生路面松散時,應將松散部分完全清除,并進行重新施工。第二,路面產生松散的原因為路基底層不穩時,應將不穩固的部分進行加固處理,或者清除不穩層面,然后進行重新鋪設面層。第三,由于材料選擇方式不當,導致瀝青的黏著性差,應向其中加入粘附劑或者用石灰水對粗料進行處理,以提高瀝青與粗料之間的粘附性。
2.3.2 坑槽處理
對于產生坑槽的瀝青混凝土病害,如果基底層結構完好,只是面層處有坑槽,在處理時應采用圓洞方補的方式,在路面上畫出和路中心平行的線條,進行挖槽作業,開槽至穩定部分,確保槽壁結構垂直開槽輪廓,清理后展開修補,用混合材料的瀝青混凝土進行填補,確保和原來的路面結構相同。當坑槽是由路基問題而形成的,則應處理路基結構,然后按上述方法澆筑面層。
2.3.3 翻漿處理
由于面層混凝土的性質差,導致路表水滲入到基層,使基層產生凍脹等問題而產生的路面翻漿,可在對基層處理之后,重新鋪筑面層混凝土。因為地基中含有雜質或石灰,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施工,引起翻漿問題時,應將雜質清除,更換基層填料,然后再從新澆筑面層。因公路的排水系統問題引發的翻漿,應采取設置盲溝、加深邊溝等方式提高公路的排水性能,然后將基層重新換填再進行面層的重新澆筑[2]。
3 結語
總而言之,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對公路工程建設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瀝青混凝土結構路面在使用過程中常發生各種病害問題。對人們的出行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施工企業應重點明確瀝青混凝土路面常出現的幾種病害,并在病害發生的時候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在施工時對瀝青材料、施工工藝等深入研究,降低瀝青混凝土結構出現病害的可能性,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獲得更多的投資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金玉.市政道路瀝青路面常見質量病害及質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6,42(35):141-143.
[2] 蔣繼謀.瀝青混凝土路面常見病害原因分析與處置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16(6):47.
[3] 祝風月,徐榮華.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控制及病害防治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6(15):261-2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28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