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農業種植污染現狀、原因分析及治理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武當山種植業面源污染現狀和原因,論述了化肥、農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和水土流失情況導致的土壤養分流失、土壤結構惡化、土壤有害殘留物增加。針對污染狀況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治理措施,從源頭控制和減少農業污染物的產生,進而減輕種植業面源污染。
關鍵詞:農業種植污染;原因分析;治理對策
農業種植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中的農藥、化肥或其它污染物,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地下滲漏等方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面源污染。武當山特區是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腹地,保障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和群眾飲水安全,武當山肩負著重大政治經濟和社會責任。多年來,武當山特區兩委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堅持把“打造國家級清潔水源地”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扎實開展農業種植污染治理工作,為確?!耙唤逅彼汀弊鞒隽瞬恍概?。
一、武當山特區農業種植污染基本情況
武當山特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共有32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9039畝,其中水田5421畝,旱地3618畝,年糧、油、菜播種面積近2萬畝,特色產業基地近3萬畝。目前,特區農業種植污染主要來自四大方面。
1.農藥殘留污染。據統計,特區各類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發生面積年均達3萬畝次以上,使用農藥防治面積6萬畝次,年均農藥使用量達100余噸(其中殺蟲劑50余噸,殺菌劑10余噸,除草劑40余噸)。一方面農藥使用量大,另一方面由于施藥器械和方法落后,導致農藥利用率低,再加上用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隨意放置,從而使大量難以被分散的有害高殘留化學物質沉積于土壤中,隨水土流失,使殘留農藥經河流、小溪最終流入漢江。
2.化肥污染。我國農田養分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利用率約為30-35%,磷肥約為10-20%,鉀肥約為35-50%。據統計,全區2016年化肥使用量達3487噸,其中氮肥2100噸,占60.2%,磷肥770噸,占22.1%,鉀肥617噸,占17.7%。因超量使用化學肥料,加之施肥技術不當(多以撒施為主)、氮磷鉀肥料比例不合理等,導致化肥利用率低下,對蓄水區域的土壤、大氣、水體造成污染,其中約10%的化肥通過地表徑流匯入漢江。
3.農膜污染。隨著“白色農業”的迅速崛起,薄膜農業的推廣面積越來越大,薄膜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顯著,然而,塑料農膜系高分子有機聚合物,它既不能被微生物侵食分解,又不能在自然條件下氧化降解。如果不及時回收,長時間使用后大量廢棄衣膜殘留在耕層,會在土壤中形成隔離層,破壞土壤的通透性,惡化土壤結構,阻礙作物根系生長,影響根系對水分、養分的吸收利用,造成作物減產。
4.水土流失污染。特區水土流失主要是種植柑橘、茶葉等經濟作物的坡地,林草覆蓋率低再加上耕作頻繁導致大面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殘留農藥、化肥進入河流和庫區,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
二、種植業污染的原因分析
1.環境意識淡薄。一方面生產者一味追求產量,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忽視化肥、農藥對面源污染的防治,同時對已建好的村莊環保設施不愛護,廢棄物亂扔、亂堆、亂放等陋習還大量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廣大消費者優質優價的消費意識淡薄,對有機、綠色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價格差異還不能接受,導致生產上只重視產量不重視質量。
2.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長期以來,環境保護實行的是“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所以政府注重城市及工業污染防治。而種植業面源污染點多面廣,且短期內不會造成重大環境影響事件,容易被忽視,又沒有專項經費作保障,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度加大。
3.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農用投入品的生產、銷售、使用、技術指導及管理涉及許多部門,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執法中協同作戰尚未形成合力。同時面源污染長期的基礎性監測調查和研究缺乏專業機構,有效的防治性技術標準和措施無法制訂。
4.政策配套滯后。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很不系統,強制性措施、引導性技術標準和規范性文件等缺乏。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的優惠政策力度不強,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也未出臺。同時,已有的環保法律法規執行力度不夠,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單位和個人懲處力度太小。
三、積極探索治理途徑,農業種植污染治理初見成效
1.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肥料施用上堅持有機無機相結合、氮磷鉀三元素相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控制化肥投入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堅持施肥少量多次,增加使用新型高效的化肥,減少化肥流失率。在病蟲害防治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措施;降低施藥次數,推廣抗病蟲害農作物品種,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2.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利用無害化技術防治作物病蟲害,2016年以來到目前全區推廣使用頻振殺蟲燈600余盞、黃板15000余張,殺蟲面積達5000畝,利用農業措施和生物措施防治病蟲;積極推廣使用無公害有機肥料、沼肥和優質農家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覆膜(草)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以地膜蔬菜為代表的旱作物覆蓋技術及地膜水稻栽培技術,年推廣面積2000畝以上。土壤肥料監測體系基本完善,每年全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達5000畝以上。
3.辦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樣板。一是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突出發展農村生態家園,清潔田園,大力推行“三改一建”,即,改廁、改圈、改廚、建沼氣池,優化、美化村莊生態環境;二是在田邊、地頭、村莊和公共場所修建垃圾回收箱,使全村在生活、生產中把不可分解的農地膜(袋)、農藥瓶及其它包裝袋進行集中處理; 三是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生態農業模式,通過對農業廢棄物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形成良性循環,使農業種植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4.加強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對水土流失較重區域,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人工造林;搞好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護坡、綠化、整地等措施,修建塘壩、小型水庫搞好攔洪截流;推行噴灌、滴灌、滲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農作物生產布局,以種植使用少量氮磷肥的作物品種取代大量使用的品種調整作物布局,由于柑橘產業衰退嚴重,將庫區柑橘園還林,科學耕作,遏制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5.完善執法監督管理體系。一是加強輿論宣傳,提高生產經營者的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增強社會公眾食品安全意識,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二是加強市場監管,防止高毒、劇毒農藥進入農業生產環節,大力推廣使用生物農藥、生物肥料,普及使用優質農家肥和沼肥。三是制定和完善農業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制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獎勵扶持政策,從而控制和減少種植業面源污染。
作者簡介:肖英梅(1973-03-)女,漢族,湖北省丹江口市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04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