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短期職業教育長效機制建立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短期職業培訓問題日益突出,存在認識不到位,培訓主題動員不足,培訓資源缺乏有效整合,培訓機構與培訓對象缺乏有效溝通等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在借鑒國外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短期職業培訓長效機制,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關鍵詞:職業培訓 長效機制 建立 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3(b)-0203-02
  改革開放后,伴隨我國市場機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短期職業培訓問題日益突出。例如,自90年代開始,由于國有企業改革帶來的大量工人下崗再就業問題,我國便開始各種形式的短期職業培訓工作。伴隨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就業,農民工就業所需要的技能培訓也是當下應該考慮的問題。
  1 我國現有短期職業培訓存在問題分析
  結合國外相關理論和相關經驗[1-2],以及我國前期研究狀況分析,我國目前短期職業培訓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對短期職業培訓認識不到位[2]。市場機制下,老勞動者的再就業并不僅僅發生在由于企業轉制和農村勞動力進城導致的就業轉移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從長遠發展趨勢看,更多地將是由于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變化而引發的已就業人群的就業轉移。僅就對農民工培訓情況就可以看出,參加農民工培訓的相當一部分人是農村新增的勞動力,這部分新增的勞動力由于在初級教育階段存在教育內容與市場脫節的問題[3],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技能知識,也導致他們對新技術新品種的運用受到限制。上述情況反映出,不僅傳統的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受到嚴峻的挑戰,對新增勞動力培訓也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考慮。所以,短期職業培訓工作應該從發展的、全社會的市場條件下進行認識和理解,才有利于對上述問題的全面規劃和解決。這就涉及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更涉及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和對接。
  二是對短期職業培訓組織主體資源認識不全面。就國外相關經驗表明[1,4],進行短期職業培訓的主體,由政府、社會和企業三方組成。例如,美國艾奧瓦農學院,2016年用于農業推廣的費用,由州和聯邦各投入23%和27%,余下部分由縣和私人捐款。專業化的職業培訓由于是一個雙贏的結果,最積極主動的是企業。在市場失靈,企業不愿意進行培訓的時候,則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由社會和政府承擔。而目前我國下崗職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職業培訓主要由政府進行,不僅致使培訓主體單一,也使得因為培訓費用不足而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是對現有短期職業培訓機構資源缺乏有機整合[5-6]。根據調差分析,我國對下崗職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群進行職業培訓的教育培訓機構主要有以下幾類: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各種教育培訓項目和教育培訓基地;農村勞動力開發促進會等非政府組織;各類職業中專、職業中學等的教育資源;相關高等學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教育資源;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資源。目前,這幾類教育培訓機構資源處于各自分散實施的狀態,不僅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也未形成互為補充的資源。在實際培訓過程中,不少鄉鎮既有教育類機構辦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又有農業廣播學校的辦學點,還有勞動部門的就業中心等,政出多門,分散式的培訓,造成培訓資源的極大浪費。
  四是短期職業培訓的被培訓對象與培訓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和溝通[7]。目前,我國在對城鎮下崗勞動人群和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人群進行的職業培訓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組織方式,通過政府行政手段進行。這種方式不僅使得農民工的培訓時間短、質量差,更存在培訓內容與生產脫節,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迫切需要的問題。
  2 解決上述問題的策略
  我們認為,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在于:一是上述職業培訓將城鎮下崗職工和農村轉移就業人群分開進行;二是沒有將已就業人群同樣存在再就業問題考慮進去;三是上述培訓都是從臨時性解決問題考慮入手的,缺乏建立長效機制的考慮。
  針對上面幾個問題和原因,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一是探討建立短期職業培訓長效機制的理論。從世界各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來看,社會轉型必然出現各類勞動就業轉移趨勢,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等因素,更要求勞動力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建立短期職業培訓,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就我國目前情況而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從全社會整體角度考慮,將三類職業培訓統籌考慮使該問題能否得到很好解決的關鍵。
  二是我國短期職業培訓組織主體資源投入,完善資源投入相關機制。就投入主體而言,應該充分調動企業、社會和政府三方面的力量。就相關機制而言,應該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明確各教育組織的職責,規范從事該項工作的制度,為鼓勵企業積極主動從事職業培訓,打開社會力量準入渠道,進一步規范政府培訓工作提供前提條件。
  三是整合短期職業培訓機構資源。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現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資源進行整合。我們主要考慮的是高等教育資源雖然不直接從事職業培訓,但應當承擔起為職業培訓培養教師,提供培訓教材,探索培訓方法的職能;政府相關培訓也應當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逐漸向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更應該在職業培訓中發揮作用。這些都必須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梯隊型職業培訓機構,實現短期職業培訓的長遠發展。
  四是短期職業培訓機構與培訓對象的對接應采取市場化的模式。短期職業培訓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應該以市場的形式進行對接和溝通。我國一些發達省份實行教育培訓券,已解決政府、培訓機構、培訓對象三方有效對接的問題,為我們考慮問題的解決提供很好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李志敏.國外職業培訓發展的特點[J].中國培訓, 2005(8):50-51.
  [2] 佚名.職業培訓50年[J].中國培訓,1999 (10):12-15.
  [3] 徐衛.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D].武漢大學, 2014.
  [4] 余祖光.透視韓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5):56-59.
  [5] 劉守義.論高職院校在社會職業培訓中的作用[J]. 職教論壇,2005(25):23-25.
  [6] 朱克憶,雷小波,張柏森.論職業培訓概念的界定[J].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4):8-10.
  [7] 金立新.職業培訓市場的現狀與管理[J].北京物價, 2003(2):20-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319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