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初中階段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也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重點話題。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信息社會責任以及數字化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形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進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將系統分析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概念,并提出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了解與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概念
初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主要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及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信息社會責任以及數字化創新能力。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若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并不能單純傳授學生信息基礎知識,而應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所遇難的核心素養教育元素,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化問題,最終讓學生能夠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非常重要,它主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為教學目標,進而培養出新時代優秀人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應積極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讓信息課堂教學能夠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二、初中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導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重視課前導入環節的設計,以此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可以通過情境導入的方式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逐漸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識,進而準確判斷信息的價值,同時運用正確的方式獲取與處理信息。例如:在教學“信息安全”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機器人小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視頻播放完成后,再問學生“想不想繼續觀看?”同學們異口同聲“想!”,“老師的視頻都在這個U盤里面,待會U盤插進去,你們自己選擇好不好?”,之后教師講U盤插入電腦,這個時候U盤里的文件卻出現了問題,之后問學生“這樣的情況大家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通過情境導入,讓學生對情境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分析,最終得出結論“U盤中病毒了!”,緊接著初中信息技術教師便可以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并幫助學生們分析U盤使用的注意事項,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信息安全意識,進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ǘ╅_展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若想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首先需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前需要教師積極研究教學內容,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與探究學習,最終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來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一系列的過程學生的計算思維也會得到培養,同時也會提高信息技術知識的運用能力。計算思維其實是一種運用計算機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逐漸加深對知識的感悟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進而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教學“圖像的合成”時,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出合成的效果圖,最后提出問題:“如何才能夠達到這種效果?”,之后為學生提供導學案、微視頻以及操作所需要運用到的素材。學生當初步學習完教師所給的材料后,再經過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可以將整個過程分為三個步驟:摳圖、換背景以及加文字,之后學生在根據自己手上的素材進行操作學習,最終將本節課的知識內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計算思維能力。
?。ㄈ┴S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運用豐富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若學生按部就班的進行操作,那么最終的作品將會非常單一,并且缺乏創意,整個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更不用談形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因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將教學與創新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學習實踐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word設計”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以組為單位設計自己組的宣傳片,各個組也會通過分工合作大膽進行創新。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核心素養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教師需要高度重視,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逐漸形成信息技術核心素養,進而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莉.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1):16-16.
[2] 趙志明. 加強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淺析高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教學[J]. 學周刊,2018(1):154-155.
[3] 童宇陽,賀杰. 基于MOOC的初中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3):93-9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