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核心素養是目前教育的基礎理念,也是對應試教育的極大沖擊條件,核心素養更加明確的指出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提出了新時期教學的基本要求,給予了教師教育變革的指引方向,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籠統復雜化,歷史的史實發生發展經過,透析事件本身進行深層次的知識思考,獲得精神層面的熏陶,皆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環節,歷史不再是死記硬背,不再是機械化的學習,而是具備歷史的聯想、構思、分析能力,升華情感實現歷史對學生的素質熏陶。
關鍵詞:核心素養;培養;高中歷史;教學
引言:高中的歷史知識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信息,信息量較大,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較多,學生往往理解較為淺薄,他們在高中階段認知視域較為狹窄,思維受限,容易走進認知的誤區,教師應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注重學生的個人精神、思維、心理引導,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得學生在可塑性的基礎上,基于歷史的問題獲得深刻的情感共鳴,通過歷史的解釋和分辨,給予學生生活的啟示,通過歷史的疑問化解,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使得學生在準備高考的同時,通過歷史的實證形成自我積極的價值觀念。
1.唯物史觀的素養培育
核心素養需要構建一個輕松的互動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改變老生常談的習慣,給予學生更多自由討論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互動,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學生應該記憶哪部分的內容,一節課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內容,而是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他們的理解能力范圍內能夠自主的吸收多少,怎樣將歷史的知識更加簡明扼要的整理出來,對學生進行精神層面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習慣,養成面對歷史知識能夠展開討論分析的習慣,而不是直接的去背誦,死板的去記憶,教師課堂上的角色也應轉換,教師要將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下,轉移到主動的互動空間中,將歷史的知識變為自己的智慧,去實施、深化課程改革,更好地開展教師個性化的教學,更好地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加強唯物史觀的培養,要求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堅決運用唯物史觀充分解讀教材,從學情出發,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解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時,教師梳理、比較中共在民主革命中歷次的土地革命和改革,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分析認識其原因和內容。最后,使學生認識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促進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社會前進的必然。只有把唯物史觀貫穿于解讀歷史教材的始終,才能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2.扎實基礎知識,構建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歷史學科的學習必須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每一個時間點的歷史事件有準確的掌握。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才能進一步構建時空觀念。在高中學習階段,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參考是歷史教材,沒有大量的時間進行歷史課外書籍的閱讀和學習。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注重歷史教材為基礎,幫助學生明確歷史時間概念的相關詞匯,幫助學生鞏固概念性知識,為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和日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不斷明確時間概念的名詞。如說世紀、年代、公元前(后)、朝代、后期、某時期等關于時間的表達方式。教師在教學時還應及時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誤,避免對學生后面歷史知識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3.史料實證
我們知道,對歷史的探究是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如要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教會學生運用相關史料來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最終要培養的是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4.厘清歷史概念,用概念教學強化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歷史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科學而嚴謹的歷史解釋能力,無論是對提高學生考試能力,還是對加深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歷史概念是學生歷史理解、歷史認識的中心環節,因為歷史概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工業革命》一課中“改良蒸汽機”這一概念,它是對舊式紐可門蒸汽機的改良和革新,不僅使蒸汽機的體形縮小,便于投入工業生產,而且提高了熱能的利用率,為機器帶來強大的動力;尤其完全可以與其他機器連接起來,作為這些機器的動力系統,使工業生產發生質的飛躍,使人類真正進入“蒸汽時代”。每一個歷史概念是歷史知識結構的基本單位,通過歷史解釋,學生的理解和解釋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認識到城市化的內涵及其本質意義。
5.家國情懷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
我國歷來崇尚以德治國,古人提出了“修身、齊家、平天下”,在社會主義價值觀中也對個人的品行提出了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愛”,可見家國情懷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注重二者的結合,讓學生深入到實際過程中,去思考如何進行社會踐行。比如在學習高中歷史“抗日救亡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處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能否也勇敢站出來為保衛國家而努力。要學會以客觀的態度來對待這種現象,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教師讓學生了解在近代抗擊侵略過程中中華兒女所作出的貢獻,比如“一二·九”、“五四運動”等,讓學生了解那個年代的青年在做些什么,這樣學生就會了解到中華民族一直都是不懼艱難的,這都是源于對自己祖國愛得深沉。
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具體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知識視野,加深學生歷史印象,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帥文. 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探索[D]. 廣西師范大學,2015.
[2]朱永紅. 芻議歷史課堂借助歷史故事教學的新思考[J]. 求知導刊,2013(07):13-14.
[3]馬繼軍. 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孫俊強. 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思考與實踐[J]. 河南農業,2009(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