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建設的主體選擇標準及其制度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城鎮化對中國順利實現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城鎮化的過程會有巨大的市政建設需求,在政府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通過完善制度設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或社會在市政建設中的作用,以彌補市政建設財政資金的不足。在參與市政建設的過程中,政府通過引入競爭機制,對比市政建設參與主體的綜合成本,選擇市政建設的參與者,以解決公共產品壟斷的低效率問題,提高市政建設的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以維護市政建設市場或社會參與的制度化、規范化運行。
【關鍵詞】市政;建設參與;市政建設主體選擇;政府管理
1發達國家政府管理理論探析
為了有效地設計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市政建設制度,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政府管理理論、方法和實踐。20世紀后半葉,發達國家遇到了經濟滯漲、財政困境、政府失靈等問題,原有的政府公共管理理論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由此,以市場為核心的公共管理理論應運而生,成為美國、英國改革政府管理的主要理論工具,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新公共管理理論引進市場的管理理念,以新自由主義學派的理論,特別是公共選擇學派、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公共選擇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為其理論基礎。公共選擇理論以市場為核心,以“理性人”和“經濟人”為假設,推出以市場為核心的制度設計。公共選擇學派主張政府引入競爭機制,重構競爭和激勵機制,打破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通過引入競爭力量,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各類公共需求。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在生產成本之外還有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政府采用內部生產還是外部契約的評判標準,也是政府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指標。交易成本理論的引進,成為衡量政府施政得失、評判政府效率高低的有力工具,可以激勵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委托代理理論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代理人由于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傾向,為了自身牟利,可能犧牲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如何設計一個好的機制,使得代理人的行為能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是一個核心問題。這個理論引用到公共管理理論中,就是政府簡政放權,讓市場或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同時應設計相應的制度,使得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的行為能夠符合政府的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2我國的市政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我國的市政建設長期以來處于行業壟斷的狀況,壟斷行業由于缺乏競爭的活力、動力和壓力,會放松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得生產效率低下;再者,由于壟斷行業容易利用其壟斷地位,按照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制定較高的產品價格,剝奪消費者剩余,造成資源配置的無效率;第三,壟斷行業為了尋求壟斷利潤,可能游說相關部門,造成尋租。因此,為了打破市政建設的壟斷,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門有必要放開市場準入的條件,積極引進競爭力量,通過相關的政策培育競爭力量,使原有的市政建設進行充分的競爭,提高市政建設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在城鎮化建設過程公眾對市政建設的多樣性需求。分稅制改革之后,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財權上,歸屬中央的稅收的稅源大而集中,歸屬地方的稅源小而分散,且不容易征收,因此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歸中央所有,小部分歸地方。在事權上,地方的事權沒有減少,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事項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有限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滿足巨額的財政支出,在此情況下,土地財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應運而生。由于土地財政的不可持續性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巨大風險性,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重大的風險隱患和不確定因素,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市政建設的制度設計
3.1正確處理市政建設過程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職能分工問題
政府應轉變職能,明確管理的界限和范圍;在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公共服務為核心,逐步建立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政府在職能分工上,更多的應是決策者而非執行者,是制度設計者而非具體事務參與者,是監管者而非市場參與者。因此,在確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職能問題上,當前改革的趨勢是:政府在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將更多的權限賦予市場或社會;發揮市場對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發揮社會對管理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
3.2市政建設主體選擇的量化標準
(1)生產成本分析
生產成本分析應區分市政建設所屬項目行業的市場結構,如市政管網就是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自然壟斷行業具有項目所需資金量大、工程建設周期長、設備專用性強、沉沒成本大等特點,且項目一旦投入使用,具有較大的范圍經濟、網絡經濟和規模經濟。一般情況下,由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承擔更有效率。但是,壟斷行業的低效率弊端眾所周知:由于缺乏有效的競爭,壟斷行業的企業往往放松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缺乏節約成本的意識,由此帶來生產的低效率;壟斷行業可以利用其壟斷地位制定高價,剝奪消費者剩余,使得分配效率低下;壟斷行業還可能產生尋租等成本。在此情況下,即使是上述所提的市政管網建設等自然壟斷行業,政府也可以引進、培育競爭力量。對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進行集中采購,通過市場的交易方式降低成本,以提高公共產品的效率和質量。
?。?)交易成本分析
交易成本理論是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派用交易成本衡量是選用企業生產還是市場交換,新公共管理論則利用交易成本理論衡量選擇的優劣性。市政建設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場或社會提供。按照交易成本理論,如果政府的內部協調成本較低,主張由政府進行市政建設;如果政府與市場或社會的外部交易成本更低,單就交易成本而言,政府應該選擇讓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進行市政建設。如果政府與市場或社會的外部交易成本很小或者為零,則無論政府或者市場或社會參與市政建設都是有效率的。通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分析得知:如果市政建設政府提供的綜合成本低于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那么就由政府提供;如果政府提供市政建設的綜合成本高于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那么就由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提供。 3.3不同主體提供市政建設的制度設計
?。?)政府提供市政建設的制度設計
完善政府治理結構。處理好政府的結構關系,包括處理好政府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層級之間的關系,政府的決策、執行、監督之間的關系;同時,要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政府治理結構的創新、政府組織結構的合理調整、權力運行與監督的改革,以及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設計,以制度改革減少政府內部協調成本,進而完善政府治理結構。
?。?)推進依法行政
建立以市政建設項目預算為核心的項目決策、執行、監督體系;對市政建設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和量化評估,以提高市政建設決策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完善市政建設決策的民主制度
完善重大市政建設項目集體決策制度、專家咨詢制度、聽證和社會公示制度,將社會各階層、各利益團體的要求納入到制度體系內,拓寬公眾參與渠道,以利于公眾充分表達他們的利益和訴求,保證公眾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以利于提高市政建設決策民主化。
?。?)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借鑒公共選擇學派有關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政府管理的思想,在政府進行市政建設的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重塑政府管理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通過政府內部的競爭以及政府與市場或社會參與主體的競爭,提高市政建設的效率和質量,滿足民眾對市政公共服務不斷增長的多樣性、差異性需求。
?。?)完善績效評價指標制度體系
為了對政府提供的市政建設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效率評價,政府應該完善以項目為單位的績效評價體系,用以全過程動態監測市政建設,從而提高政府提供的市政建設的效率和質量,節省市政建設的成本。
4結束語
綜上所訴,我們主要通過吸收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相關理論成果,在分析中國市政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有利于我國市政建設發展的制度體系,以彌補當前市政建設資金不足,緩解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緊張、提高市政建設的質量和效率,滿足人民群眾對市政不斷增長的需求,從而為城鎮化建設打下較為堅實的硬件和軟件基礎。
參考文獻:
[1]邵玉君.市政建設的主體選擇標準及其制度研究.天津經濟,2013.11.42-45.
[2]李波.市政建設的主體選擇標準及其制度研究.決策咨詢,2013.05.77-81.
[3]范文君.市政建設的主體選擇標準及其制度研究.科學發展,2013.10.34-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