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的異同評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本文首先簡單介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然后著重比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兩個代表人物—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的異同,最后探討二者是否有融合的可能。
關鍵詞 建構主義 皮亞杰 維果茨基 融合 互補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理論:激進建構主義、社會性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以及控制論系統。不同的建構主義之間既存在共同的主張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建構主義主要觀點有:
1.1怎樣看待知識
建構主義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甚至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而且,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1.2如何理解學習活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他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學習不僅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
1.3怎樣看待學習者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對身邊的事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沒有接觸過,他們也能基于相關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看法和解釋。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的經驗和看法,認真傾聽,洞察其想法的由來,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調整和豐富自己的理解。
2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主要理論
2.1皮亞杰
皮亞杰是認知學派的創始人。在諸多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中,皮亞杰的理論獨樹一幟,對世界各國的兒童心理發展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描述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圖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皮亞杰的研究重點是兒童智力發展,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有:第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辯證思想的關于兒童智力發展的理論;第二,描述了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發展的路線;第三,第一次將數理邏輯作為刻劃兒童邏輯思維發展的工具;第四,構造了發生認識論的理論框架;第五,創造了一套研究兒童智力發展的獨特理論。
2.2維果茨基
在心理的個體發展和種系發展方面,維果茨基做了許多探討,特別是在關于人類心理的社會起源、兒童心理發展對教育、教學的依賴關系等方面有很獨特的論述,他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色:第一,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第二,闡明了人類心理發展的標志和原因;第三,提出了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系;第四,提出了兒童智力發展的內化學說。
3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的共同點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理論都脫胎于建構主義,因此二者在理論來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的觀點。
3.1理論來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亞杰與維果茨基在心理學背景上有許多共同性。他們都偏愛機能主義,皮亞杰畢生堅持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并認為科學思想也是生物適應的高級形式,這無疑體現出他的機能主義背景。維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論的研究對象規定為“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過程”。
3.2二者都具備發展的大視野
維果茨基與皮亞杰理論雖然都以兒童為中心,但他們的理論卻不僅僅是一種狹義的“兒童心理學”。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把發展的大視野納入了心理學傳統中。皮亞杰為了解決“傳統認識論問題”即只顧到高級水平的認識或認識的某些最后結果而追溯認識本身的起源(認識在兒童心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的開端)。所以他的認識論是一種“發展的”認識論。皮亞杰曾引證道,兒童不是成人的雛形,而且兒童的心理從一定程度上說也不是成人的心理。
3.3都強調“動作”概念的重要性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都把動作或活動作為兒童發展的出發點。根據皮亞杰的觀點,為了認識客體,兒童必須對它們施加動作(如移動、連接、組合、拆散及再集攏它們),從而改變它們。知識總是與動作或運算聯在一起的,也就是與轉變聯系在一起的。皮亞杰還精細地分析了動作的構成。他把動作分為個別動作和協調動作(以及相應形成的物理經驗和邏輯數學經驗)兩大類型,特別是揭示了協調的動作對于建構邏輯數學結構的意義。
4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的分歧
皮亞杰著重論述在大環境中的個體內部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以及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如何指引個體下一步的發展;維果茨基關注個體所處的環境如何對個體發生作用并規范著發展的歷程。皮亞杰專注于個體內部心理發展次序與方向的研究,認識到人類心理活動內部的邏輯運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強調人類本身內在的邏輯過程的作用;而維果茨基則關注使發展可能實現的客觀的文化模式,認識到人類個體智能依靠適當的人類文化歷史作為心智活動工具手段實現心理活動,強調文化的影響作用。兩者的理論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分歧。
4.1關于學習與發展的關系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圖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為他的下一步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兒童不可能有超出發展水平的學習。例如,還處于思維的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是不可能學會抽象的邏輯概念的,因此,發展是學習的必要前提。
維果茨基提出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學習在發展中有什么價值?他認為學習應促進兒童的發展,為此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即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在水平,即兒童當前所達到的智力發展狀況;另一種水平是在現有狀況的基礎上,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一種新的發展狀態。在這兩種水平狀態間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地帶就是“最近發展區”。 4.2兒童的自我中心問題
皮亞杰通過臨床法研究與收集了有關兒童言語與思維發展的大量事實,發現6、7歲以前的兒童說話的對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與他人交流,說話只是兒童活動中的一種伴隨現象。皮亞杰從兒童自身發展階段的角度出發,認為兒童的言語和思維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質,兒童的心理與活動的一切特點都是從這一基本特點中產生的。
維果茨基認為,言語的最初功能就是交往、溝通、與他人進行聯系并對他人施加影響,所以語言一經產生就是社會性的。并且兒童的言語本來就是多功能性,隨著兒童的成長,它的功能逐漸分化,到了一定階段便分化為內部言語與交際言語。不管是“自我中心言語”還是“社會化言語”(皮亞杰的概念),它們都是在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內部或自我言語是在社會言語基礎上通過兒童將行為的社會形式、集體協作形式等轉化為個人的心理機能而產生的。
4.3兒童的語言和思維、認知的關系
皮亞杰認為語言源于思維;認知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語言;語言只是認知發展的標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語反映的是不成熟的思維形式,社會化言語反映的是發展程度更高的思維形式,語言對思維的發展不起作用。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言語在認知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言語作為思維的工具起著計劃、協調、解決問題的作用,思維/認知隨著語言這個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經由語言的發展而提高,而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文化歷史環境中實現的。
4.4兩種發展觀的對立:“從外到內”與“從內到外”
皮亞杰將個體作為基本的關注點,考慮到個體的社會化問題,認為發展開始于無差別的前自我狀態,然后逐漸向社會化發展。他認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發展的動力是平衡化,認知沖突導致了不平衡從而激起了平衡化,平衡就如一種內部組織機制起作用,社會文化對發展的影響是次要的。
維果茨基指出兒童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由外部向內部的轉化,由社會機能向個性機能的轉化”,并概括為“文化發展的一般發生規律”:“兒童文化發展中的一切機能都是兩次登臺的,都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起初是社會方面,后來才是心理方面;起初是人們之間的屬于心際的范疇,后來才是兒童內部的屬于心內的范疇?!?
5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的整合可能性
近年來關于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理論是否能夠進行整合是新建構主義學派研究的焦點。有學者認為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理論從根源上具有對立性,二者不具有整合的可能性。而有的學者則認為二者理論具有很多的互補之處,因此是有整合的可能性的。二者的觀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互補性:
5.1從兒童自我中心言語理論的分歧中看人類發展方向的互補性
皮亞杰把兒童的自我中心言語解釋為是在人際交流中失敗的嘗試,是深層認知中自我中心主義的外在表現。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自我中心言語會減少,皮亞杰將它理解為是兒童主要的認知格式改變的表現,反應了個體兒童社會化的出現。然而維果茨基認為,成人往往本能地直接引導和管理兒童的語言、行為的使用,從而使兒童適應語言上的管理功能,并在產生內部言語或詞匯思維之前,以模仿社會的、自我交流或自我管理的形式使用語言,因此,維果茨基認為自我中心言語是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思維發展的動力性工具。
5.2從對發展過程本質的不同理解看互補性
在對發展過程本質的理解中,皮亞杰所強調的平衡是兒童內部的平衡,而且是個體發展的動力。就外部環境而言,皮亞杰認為社會影響和人際影響,只是為平衡化的形成提供條件 ——認知沖突導致的不平衡。維果茨基在反駁皮亞杰觀點的同時,也彌補了皮亞杰的生物內驅力理論的片面性。
5.3從理解發展階段普遍性的分歧看互補性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并不關注人類具體的活動。而這使他在研究中成功地避開了關于兒童認知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與皮亞杰不同,維果茨基并不致力于說明獨立于環境的內部邏輯結構的存在,是試圖去研究在歷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心理活動過程的本質。由于維果茨基和皮亞杰對發展的關注角度 不同,導致了他們對發展階段的不同理解。可見,皮亞杰對人類發展階段的普遍性的研究和維果茨基對人類個體發展的特殊性的強調,為彼此理論的不足做出了相互的補充。
5.4從理解成人和同伴對兒童發展影響的分歧中看互補性
皮亞杰更加看重兒童的探索性學習對其發展的影響,但眾所周知,在沒有掌握足夠知識并形成相應能力之前,兒童難以在獨立的探索活動中解決認知沖突和失衡,進而無法實現新的平衡。如果要實現發展目標,同伴和成人的幫助是缺一不可的。而維果茨基的“ 最近發展區” 理論,恰好為皮亞杰理論中的這一不足做了必要的補充和修正。
5.5從心理調節觀的分歧看互補性
在對個體發展方向的分析中,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在研究中沒有充分地說明發展過程中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雙向運動及相互滲透的過程。在此,皮亞杰和維果茨基之間的分歧再一次體現了這樣的不足。皮亞杰強調認知結構的調節是核心,而維果茨基則看重社會調節。但是無論是內部調節還是外部調節,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地發揮作用,而是需要雙方的參與配合。基于此只有把皮亞杰理論和維果茨基理論放在一起理解,以及在分歧中看互補才可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發展的本質。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在形成各自的發展心理學理 論的過程中,都關注于“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外界和內部誰更重要”這一問題。他們就好像是兩個一直在辯論著的辯手,不斷地為自己的理論提供論據,以辯明社會文化或者是生物機能哪個更重要。然而在發展心理學的歷史中,很難評判皮亞杰和維果茨基兩人孰輕孰重,誰勝誰負,因為他們的辯論,恰好為對方的不足提供了彌補,它啟示后人去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發展,推動發展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
作者簡介:葉岑,女,1994.05.09,湖南益陽,碩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周佳惠,女,1995.08.01,湖北武漢,碩士,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參考文獻
[1] 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01).
[2] 楊慧,熊哲宏.論“理解心理學”與“解釋心理學”的統一[J].襄樊學院學報,2003(04).
[3] 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