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疥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豬疥癬是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是由于豬皮膚內寄生有疥螨科、疥螨屬的豬疥螨引起,任何年齡的豬都可感染,其中小于5月齡的幼豬易感性較高。病豬開始先是頭頸部發生病變,之后逐漸擴散至肩部、背部,嚴重時甚至會涉及腹部以及四肢等,由于患病處嚴重瘙癢導致病豬不斷摩擦或者用肢蹄搔撓,甚至發生出血、脫毛、結痂,且皮膚增厚出現皺褶和龜裂。該病會嚴重影響病豬的采食和休息,易使病豬變成僵豬,甚至發生死亡,嚴重損害養殖效益。
關鍵詞:豬;疥癬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1-0106-02
1 流行病學
疥螨病是由于疥螨寄生引起的,豬疥螨的體型非常小,肉眼較難看到。蟲體呈暗灰色的橢圓形,類似虱形。蟲體可在豬、羊、牛、馬、兔等各種家畜的皮膚內,特別是飼養管理水平低下和衛生條件惡劣時更易出現發病。蟲體能夠鉆入宿主皮膚表皮內不斷穿鑿孔道,以滲出淋巴液和組織為食來繼續發育和大量繁殖。
該病可通過直接接觸病豬感染,也可通過存在蟲體的用具、畜舍等進行間接接觸傳播。一般來說,慢性病豬皮膚患處內存在大量蟲體,如耳廓病變刮屑中能夠達到18000個/g以上。另外,母豬感染蟲體后可使后代仔豬被傳染,公豬感染蟲體后可通過交配傳染給母豬。
2 臨床癥狀
通常是小于5月齡的豬易感。病豬先是頭部出現病變,往往是眼圈、頰部以及耳朵等處,之后逐漸擴散至肩部、背部、腹部以及四肢等,經常在欄桿、墻壁、飼槽上蹭癢。開始時,可見被摩擦患處皮膚的被毛和皮屑發生脫落,接著出現潮紅,有漿液浸潤,甚至引起出血。隨著滲出液、血液的逐漸干燥,逐漸形成痂皮。如果出現化膿感染,就會形成膿灶。由于持續蹭癢,痂皮會不斷脫落并再次結痂,長時間之后皮膚會增厚、變硬、變粗、彈性減小。病豬由于瘙癢而感到不安,損害皮膚機能,缺乏營養,機體消瘦,影響發育,變成僵豬,嚴重時甚至發生死亡。
3 實驗室診斷
刮取病豬患處邊緣的皮屑,確保刮的足夠深,要求見血為止。刮下的皮屑放在載皮片上,滴加少許液體石蠟或者由等量水、甘油組成的混合液,接著置于低倍鏡觀察。刮取的皮屑也可放在試管中,添加適量的5%~10%氫氧化鈉(或者氫氧化鉀)溶液,經過2 h浸泡,或者進行幾分鐘的煮沸,接著經過離心沉淀,取沉淀物進行鏡檢。還可將這些離心沉淀物加入飽和鹽水采取漂浮法檢查。最簡單的診斷方法是在病豬耳道內刮取的蟲體進行鏡檢,檢出率很高。
4 防治措施
4.1 西藥治療
只要發現病豬,即可選擇下述方法進行治療。在病豬全身涂擦或者噴灑0.05%雙甲脒乳液(一般由1支10 mL 5%雙甲脒藥物與1000 mL水混合組成),特別是確保臉頰、頸部、四肢內側以及腹部涂藥。同時,按體重在病豬頸部皮下注射0.3 mg/kg阿維菌素。經過3~5天,病豬全身要再次涂擦、噴灑0.05%雙甲脒,另外還要對病豬污染過的全部食槽和圈舍等處噴灑藥物,做到不留死角,治愈率能夠超過95%。
如果發現病豬混合感染金色葡萄球菌,采用以上方法治療的同時,還要取青霉素類的藥物粉劑和利巴韋林,同2%的敵百蟲水劑充分混合,然后涂抹于患處,每天1~2次,連續用藥5~7天。
需要注意的是,必須選擇在天氣晴朗且陽光充足的午后噴灑雙甲脒藥物,且藥液必須噴灑至體表皮膚,不允許只在毛上停留。如果病豬癥狀嚴重,可先使用溫肥皂水沖洗體表,之后再噴灑藥物,經過3~4天再噴灑1次,使治療效果提高。
4.2 中藥治療
取60 g狼毒、20 g當歸、15 g蛇床子、15 g荊芥、20 g百部、15 g木鱉子、15 g巴豆,全部研成細末,還要取10 g冰片、30 g硫黃,研成粉末后單獨包好。取1 kg植物油燒熱,放入前面7味中藥,以慢火熬煮5 min,待溫度適宜后再加入冰片、硫黃,攪拌均勻后即可使用。方中狼毒、百部、蛇床子能夠殺蟲治癬止癢,荊芥、當歸能夠補血、活血止痛,木鱉子、巴豆能夠散瘀消腫,冰片、硫黃能夠促使皮膚軟化,殺蟲療疥,諸藥共用具有較強的殺滅疥螨的作用。病豬涂擦中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并可避免長時間使用化學殺蟲劑而導致體內蓄積殘留獸藥等弊端。
病豬涂藥前,可先用溫肥皂水對體表進行1次洗刮,待水干后才可在患處用藥。如果病豬發生病變的面積過大,可采取分區隔天用藥,避免發生中毒。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還要加強飼養管理。待病豬康復后,還要堅持定期對豬舍、用具進行清掃、消毒,確保豬舍透光、干燥,避免再次發病。
4.3 加強飼養管理
禁止從發病豬場引種,如果需要引種則必須經過嚴格檢疫,并交替注射阿維菌素或者伊維菌素,用藥2次后還要再進行至少1個月的隔離飼養才允許混群飼養。
豬要飼喂營養全面的飼料,提高機體抗病力。確保欄舍環境衛生良好,定期進行消毒,欄舍保持通風透氣、干燥涼爽,欄內光照充足。
注意調控豬群飼養密度合理,防止過于擁擠。夏秋季節注意滅蠅、滅蚊,盡量避免發生各種應激,減少出現繼發感染。豬群要經常進行檢查,當發現豬皮膚發紅、搔癢,有時搖耳、豬身持續摩擦欄舍,則要立即仔細檢查,取病料進行鏡檢,確診發病后盡快進行隔離治療。
另外,要制定良好的生豬生產發展計劃,樹立驅除寄生蟲、預防疾病的意識,避免再次發病和混合感染,確保養豬生產效益良好。
4.4 定期驅蟲
豬群可適時皮下注射殺螨制劑來預防發病,常使用的藥物是1%的伊維菌素注射液或者多拉菌素注射液,按體重注射0.03 mL/kg,預防效果非常好。皮下注射藥物時需要注意,種公豬和母豬每年要用藥2次以上,建議春秋季節各注射1次,對于妊娠母豬還必須在配種1~3個月后再進行1次加強注射;生長育肥豬要在轉圈舍前進行1次注射;仔豬要在斷奶后轉入新的飼養環境前注射1次;外來豬要在引入當天進行1次注射,但要求做好應激準備。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6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