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小學數學課外活動探索與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積極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常出現趣味游戲、唱歌比賽、繪畫、跳舞等形式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本來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但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少,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顯得更突出,因此低年級的同學不能根據各種活動內容和情景提出一些與所學知識有聯系而有用的問題,更談不上利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鑒于這種情況,教師在低年級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靈活運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 探索與體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同時在基本理念上又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根據這一目標和理念,開展數學課外活動就不會越出素質教育之正軌。
  目前,對數學課外活動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教師要精心備課,設計活動時間、活動空間,有條不紊地,象課堂教學那樣進行。認為這樣可以避免放羊式的現象發生,如果不這樣,數學問題提出得多,當堂解決不了,使學生失去信心。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既是課外活動,就不必拘泥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放開手腳去干。向鄧小平搞改革開放一樣,不怕出亂子,方向決定后,既要大膽,又要摸到石頭過河。暴露問題是好事而不是壞事,一時解決不了。留下思考余地何尚不是活動的延續呢?
  這兩種觀點,哪一種更好呢?筆者認為要看是什么性質的數學課外活動。如果是示范觀摩性的數學課外活動,則可取前者。從中可以看到怎樣激發活動興趣,怎樣引導思維的發展。比如有位老師設計了40分鐘的一節數學課外活動課。設計的內容是“大數量的估算”。要解決的問題是“13億粒米相當于多少”。由于內容課前沒有漏題,造成了懸念,激發了興趣。內容本身又是生活實際的問題。符合生活即數學的理念?!岸嗌佟焙竺鏇]有帶單位名詞,此題又具有開放性,便于培養發散思維。同學們為揭“謎”,紛紛開動腦筋。這過程中運用了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等,有的從10粒米著手,有的從100粒米著手,有的從13粒米著手。有的得出13億粒大米相當于29.5噸,并進而為了淺顯易理解,運算出29.5噸能裝多少袋。有的得出了2.5立方米,覺得還不夠淺顯易懂,又折算成能裝多少卡車,夠多少人吃幾年。這道題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達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思維和運算能力的目的。作為示范性的數學課外活動,是成功的案例。
  如果作為經常性的數學課外活動,則第二種觀點較可取。為什么呢?第二種叫做問題暴露活動。教師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主觀設計,而是遵循“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理念。毛澤東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則是幼稚可笑的……”。師生互動,老師又何尚不可以向學生學習呢?曾有個美術老師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美術課外活動課。他把學生帶到河邊上,叫他們從河岸弄來濕泥,叫他們捏泥物,不限定內容,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捏人,捏蘋果,捏狗,捏鳥兒。學生們可來了興趣,有個學生在捏的一個武士的頭上添捏了一個角。說是牛有角,可以頂敵人。人有角,也可以用作武器。通過這次活動,美術老師發現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存在的不足。比如捏的人,身體各部分比例不當。捏的狗象獅子,沒有觀察準各類動物的特征,或是眼高手低,觀察準了,捏不到位。這些問題就是美術老師要從活動中得到的反饋信息。這些信息是老師要辦公室里預想不到的,是難能可貴的,它給以后美術課提供了很強的針對性。
  數學課外活動也與此同理。比如,一位老師把課外活動擴大到更大的時空。布置學生回家完成。他布置的課外活動作業是叫他們回家從家長,從鄰居那里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學們收集到了如下的問題:有民間趣題。比如,“一百個和尚吃一百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三個,小和尚三人吃一個,問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有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土地丈量問題,不規則的土地怎樣丈量,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放在設計好的40分鐘來討論,是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的。正因為如此,老師才改為先將問題收集起來,再聯系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哪些是他們所學知識范圍的問題,哪些超出了所學知識范圍。是所學知識范圍內的問題,可以用一節課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越出所學知識范圍的問題,可以放在那里暫不解決,待以后學了那方面的知識后再解決。這樣,學生對生活問題探索興趣會經久不衰,因為他們將學到的知識回家向家人、鄰居解答,受到他們的贊揚,“這孩子真聰明”。所以這樣的活動會激發他們對生活數學問題探索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數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鞏固知識和激發探索興趣的教學方法之一。這樣的活動,能夠達到使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面向了全體,開發了智力,發展了創造能力,教給了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學生與家長和鄰居的互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合作精神。學生參與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是素質教育既重視學習過程又重視學習結果的教學理念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梁玉英.應該積極開展小學數學課外活動[J].教育研究,2011.
  [2] 胡長云.在活動課中培養小學生數學素質[J].新課程,2010.
  [3] 吳起華.如何開展好小數活動課[J].學習報,20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8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