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多元繼續教育平臺的構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職教育承擔著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繼續教育又是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使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得以延伸。在新時代,如何發揮職業院校的優勢,通過市場要素配置構建多元化繼續教育服務平臺,滿足社會成員對美好教育新期待,已成為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
多年來,繼續教育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巨大,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持續增強,與正規教育相比,其地位也由邊緣位置逐漸轉移到終身教育體系的支柱角色,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尤其是適齡勞動者對科技、文化知識的強烈渴求,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目前繼續教育應提高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提高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換、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動性、自覺性,依據區域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狀況,提供與社會需求匹配的繼續教育產品,實現教育產品與教育需求之間供求動態均衡,以增強繼續教育服務區域經濟與行業企業的人才供給效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明確提出“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的要求。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依托和發揮高新區產業、人才、技術等諸多優勢,在辦好高職教育的同時,全面深化繼續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無錫高新區緊缺人才實訓學院、新吳區社區學院、科苑職業技能鑒定所等繼續教育載體,形成了以中高端緊缺人才實訓和社區教育培訓為特色、成人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鑒定為主線的多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在中高端人才引育、社區教育、學歷教育和技能提升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與實踐。
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契機,以實訓學院為平臺,培育面向本科后學生高技能培訓“供給增量”
面對以技術進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經濟發展趨勢,無錫高新區提出了產業喚醒計劃和城市云腦計劃,一大批高科技產業和研發總部紛紛落戶園區,物聯網和智能工業的發展,物聯網、集成電路、軟件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處于快速發展期。伴隨產業的迅猛發展,產業對人才的要求日趨多樣化和高端化,但現有應屆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明顯滯后于新興產業技術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精準抓住中高端人才緊缺“商機”,組建無錫高新區緊缺人才實訓學院(以下簡稱實訓學院),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提供高新技術和技能培訓產品。該培訓項目是在新吳區政府“飛鳳人才計劃”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保障下,面向全國本科應屆畢業生開展崗前職業技能“充電”。近年來,每年招募全國各地的1000名左右的大學生,經過4-6個月系統培訓后,推薦到無錫高新區企業就職,學員簽約率達到98%以上。
實訓學院成功運行主要得益于繼續教育改革與創新。首先是教育產品設計抓住產業新舊動能轉化“機遇”,開發了工業物聯網、工業機器人、大數據分析和軟件開發等以物聯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特色培訓項目,豐富了繼續教育供給體系。二是創新“產教融合”培訓模式,通過引入淘寶大學、無錫物聯網研究院等國內外品牌公司,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搭建全真模擬公司業務操作平臺,構建工程教育的新體系,探索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及時彌補本科教育“最后一公里”短板,在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高職院校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優質繼續教育增量供給,形成推動繼續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動能。
盤活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存量”,形成為勞動者雙素質提升提供精準教育的“新動能”
無錫高新區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勞動力轉移、崗位調整和下崗分流成為現實常態,崗位動態變化需要與勞動者知識結構與職業技能同頻共振,處于產業變革前沿的繼續教育為勞動者實現學歷與技能雙提升提供了現實途徑。
構建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供給體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自主開展有成人??平逃?,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省內知名高校聯合開展各類專升本教育,還與南京大學、江南大學合作開辦“公共管理碩士(MPA)”和“在職工程碩士(GCT)”研究生培養,為社會成員開辟了???本科-研究生提升學歷的綠色通道,滿足不同學歷層次的訴求。根據新吳區員工工作生活節奏較快的特性,引入江南大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繼續教育”,實現“線上線下”網上學習和面授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
為特定對象提供定制教育產品。學校面向艱苦行業一線員工開展“校企合作”定制班,先后為園區無錫村田、智明軟件、柯尼卡美能達等數十家企業開通“學歷+技能”雙提升學習的綠色通道;專門為高新區企業的優秀員工、班組長、技術骨干、管理骨干開設“工商企業管理”進修班,課程設置緊密對接行業崗位需求、職業標準和生產過程,滿足企業一線管理者的求知需求;還針對“退役士兵”和“農民工”二類特定勞動力遷移人員群體,提供“求學圓夢”特定教育培訓產品。
學校還利用職業技能鑒定所為高新區在職人員提供職業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道德等職業技能培訓項目,除開設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常規的職業技能鑒定外,重點圍繞高新區不同類型經濟體和社會組織,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企事業單位在崗人員提供職業技能繼續教育產品。面向新吳區政府組織提供新吳區公務員BFT(出國外語)、機關信息化辦公軟件培訓、企業環保和排污標準、會計、統計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與培訓等公共產品;面向園區企業提供數控編程、機床操作及工量具使用、產品裝配工藝等生產一線的教育培訓項目;面向省內高職院校開展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技術應用、嵌入式技術與應用、工業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師資培訓;這些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無縫對接政府部門、產業部門與行業企業的需求,形成與現代化、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目標相匹配的繼續教育供給方式,為提升勞動者職業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開發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教育“新產品”,彌補繼續教育在非學歷社會培訓的“短板”
城鎮化的核心是“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目標。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把優質教育資源轉化為惠及全域全員的社區教育產品和服務,幫助新市民適應現代城市生活所需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行為方式,提高城鄉居民融合,是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基層社區教育提供資源和培訓服務,開展“送教進社區”活動。新吳區社區居民結構復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這對社區干部、社區管理人員及社區教育工作者社會治理能力是新的挑戰。為此,學校專門開設了“社區三支隊伍”培訓班,幫助其拓展國際視野,提高政策水平、業務水平、理論水平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層街道與社區開發了科技文化類教材,匯編了江南文化、吳地文化等本土特色讀本,開發法律道德、健康休閑、家庭教育、金融理財、文化修養、家庭生活、職業技能各類課程包,為新吳區社區教育提供資源服務;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等主題,組織教師開展“送教進社區”活動,直接惠及上萬社區居民,提升了社區成員的綜合素質、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開發數字化學習產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在“互聯網+”時代,構建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繼續教育體系,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方式和環境,是當下繼續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之一。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創新“互聯網+社區教育”學習方式,依托“江蘇學習在線”學習聯盟網站,升級改版“無錫新吳區市民學習在線”學習平臺;開通“新吳區社區教育”微信公眾號,實時推送數字化教育資源與教學資訊,上傳學校教師自行開發的“老年生活、父母大課堂、智慧生活、樂活100”等實用性微課。通過電腦端與移動端的結合,讓社區居民能夠體驗到數字化學習帶來的便捷與快樂,實現社區居民“互聯網+學堂”的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有機融合,促進居民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袁廣林.供給側視野下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6).
[2]周昭安,吳雅娜.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繼續教育體系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6(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