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開放協同、分工協作的共贏意識,愛崗敬業、專注專業的執著追求,精進不休、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為加快實現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中國品牌”轉變,必須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職業精神之中。
[關鍵詞]新時代;工匠精神;大學生;職業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新技術、新經濟、新產業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快速發展,大學生職業精神所涉及的諸種要素已被上升到“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高度來認識、定位與思考。在此背景下,如何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職業精神之中,是目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現代復興是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課題、新趨勢。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也是職業能力與職業品質的體現,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以及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表現。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體現為工匠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服務水平等方面的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是中國人自古及今、綿延百代孜孜以求的。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描述加工玉石、象牙、骨器等技藝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墨子對“技”十分重視,他在幾何學、力學、天文學、軍事科技、土木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同時能制木鳶、大車,精通木工技巧,注重追求“道技合一”的境界,這顯然是古代工匠們一種至高至上的精神追求。
從實踐成果中考證,中國古代匠人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輝煌成就,比如秦陵兵馬俑出土的數千件陶俑和栩栩如生的銅車銅馬,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設計極其精巧、工藝十分精細的宮殿園林,以及輕若鴻毛、薄如蟬翼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單衣”。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精美產品隨著“絲綢之路”傳播,成為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古代的“中國制造”聞名遠近,名揚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工匠精神,是塑造新時代勞動者的豐厚滋養。我們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工匠精神的營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中的工匠精神及成就充分認同與尊崇,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弘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內涵。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
千百年來,工匠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在當今世界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快速步入“互聯網+制造”的融合時代。我國正處于由“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為“中國智造”的關鍵階段,這要求我們培養大批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以實現對“中國制造2025”的對接與支撐。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探索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內涵。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全球來看,無論是傳統的“百年老店”還是世界知名的現代企業,無不以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作為其成功和發展的基石。只有每位員工對每件產品、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精雕細琢、好上加好,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養成勤思好學、腳踏實地的職業精神,公司的品質與聲譽才能不斷提升,進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快速成長與發展,并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開放協同、分工協作的共贏意識。中華民族數千年承襲下來的工匠文化,是以傳統小作坊為基本生產單元,以師傅將手藝傳授給徒弟、徒弟免費為師傅工作的師徒制為紐帶,以家庭成員為組成的自產自銷經營模式。中國匠人們堅持以品質取勝、口碑相傳作為經商之道,自古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商道名言。如今在經濟全球化、專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更加緊密。專業化的分工可以短時間內聚合優勢資源,促進資金、資本、技術等要素高效流動配置,在產品創新、產品制造等諸多領域形成優勢集合體,推動生產力更快發展。此外,企業間通過全球合作共同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開拓新市場、分享制造服務新價值成為趨勢。近幾十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證明,開放協同、互利共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已全面融入全球市場經濟,中國制造成為全球制造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產業鏈中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要求更細、更高。科學合理的分工配合,開放協同、善于合作、高效協作,成為現代工匠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
愛崗敬業、專注專業的執著追求。敬業精神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精神財富,也是社會對從業人員提出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愛崗敬業與專注專業互為前提,相互支持,相輔相成。愛崗敬業是專注專業的基石,專注專業是愛崗敬業的升華。愛崗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基礎,即用一種恭敬而快樂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半m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從古至今,優秀工匠的共同特質就是對自身技能和工作非常專注并充滿自豪之感。只有對自身職業和工作有高度的認同,才會守業樂業,不斷地鉆研學習,精益求精,才能使事業傳承下去并達到至高的領域,才能收獲更有價值的人生。
精進不休、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全球制造業已進入創新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必然對新時代工匠精神提出新目標,并帶來新機遇、新挑戰。只有大力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近幾年,我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傳統產業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及升級創新,加快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實現質量、效率、動力的變革,加快實現向中國創造、中國品牌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精進不休和勇于創新成為工匠精神傳承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工匠們必須具備的素養。
弘揚工匠精神,構建大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機制
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必須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塑造和提升大學生職業精神。 1.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的文化氛圍
相關調查顯示,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這一比例是50%,而中國僅為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指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已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也相當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技能勞動者處于勞動者中的較低層次,沒有腦力勞動者體面光彩,而且職業發展空間有限。激勵保障政策不完善,社會地位和生活收入普遍偏低等,都是造成目前技能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
因此,國家首先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的文化氛圍。一方面,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不斷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創設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上升通道及空間。另一方面,應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使技能人才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普遍尊重與認可。近年來,各地方及相關部門把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列入了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之中,將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日漸形成。
2.重視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近十幾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教學改革、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但是,職業教育在我國社會環境下總體認可度不高,社會地位較低。職業教育被大多數人視為本科教育之下的低層次教育。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發達國家很早就搭建了中職——??啤究啤T士——博士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都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特別是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選擇,力求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人才和技術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我國也應該加快構建并完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體系。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諸多有利條件和良好工作基礎。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制度標準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抓好的時候。
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方案》要求,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斗桨浮芳攘⒆惝斍?,又著眼長遠,把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為若干具體行動,提出了7個方面20項政策措施,是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為培養千千萬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了政策基礎。
3.崇尚工匠精神,著力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精神
有調查顯示,目前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認可度并不高。許多用人單位反映,部分大學生步入工作后急功近利,心態浮躁,過分強調收入而不正視自己的能力;工作怕苦、怕累,抗壓能力差;上班不遵守時間,工作時經常低頭玩手機;工作不順心就擅自離崗、頻繁跳槽;自我意識很強,溝通交流能力較弱,不善與人合作等。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及社會要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精神對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將大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納入辦學理念和教學計劃中,把職業精神的理念、內容、方法、路徑等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真實的實踐環境。學校要依托產教融合,實施校企“雙元”共同育人,發揮學校“學業導師”和企業“職業導師”的雙向培育功能,強化大學生在企業實習、工作中職業精神的養成,讓學生了解社會、行業、企業對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不僅要學會職業技能,更應了解職業理念、職業行為規范和企業文化,加深大學生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實現學校專業知識與企業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學校應本著“立德樹人、立足專業、以文化人、培育素養”的原則,深入推進職業精神培育工程,形成第一、第二、第三課堂相互融合的一致性、立體化的育人機制及評價體系。打造由專任教師、輔導員、職業導師等組成的職業素質培育教師隊伍,幫助學生在職業規劃及發展方面答疑解惑。系統設計并開設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課程,精心策劃并開展與專業緊密相關的“職業素養、成功人生”等主題教育活動,重點培育大學生的敬業精神、學習能力、協作意識、創新意識,提升大學生職業精神,為全面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培養出千千萬萬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耀強.論“工匠精神”[J].紅旗文稿,2017(10).
[2]吉姆·柯林斯(美).卓越員工的12項修煉[M].北京: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8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