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2019年全國兩會首次提出“智能+”,為實現“互聯網+”連接到賦能,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本文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為研究對象,分析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的作用途徑以及電商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數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扶貧工作的效率和精準性、互聯網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提供創新開放平臺、“互聯網+農業”幫助貧困地區產銷對接、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商業服務幫助貧困地區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賦能;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
引言
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給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了跨越空間發展的重要機遇。2016年1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提出“電商扶貧”是產業發展脫貧的一種重要渠道,印發《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要求大力推進電子商務與農產品銷售有效銜接;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精準脫貧”是未來三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要把脫貧工作上升到治國理政和國家戰略的高度;2018年8月20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必須清醒地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所面臨的困難及挑戰。目前,我國2.2萬公里邊境線中有86%為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由于貧困規模大、貧困程度深、經濟發展滯后等,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如何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事關未來兩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單列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培育壯大新動能;2019年3月,全國兩會首次提出“智能+”,為實現“互聯網+農業”連接到賦能,數字技術、智能技術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盎ヂ摼W+”向“智能+”演進背景下,數字經濟將全面向農村地區滲透,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的實踐進程中,通過“智能+”戰略精準識別貧困人群,有針對性的提供幫扶措施,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全面提升扶貧工作效率與協同效果,有效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工作。
1、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的作用途徑
1.1搭建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平臺
“互聯網+農業”模式下將農村電商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等引導電商企業開設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地方特色優質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采取政府政策引導、電商龍頭企業參與、社會資本介入的方式,大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電商入駐工程,創建少數民族地區電商創業示范中心,打造少數民族地區電商集聚區,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電商創業熱潮,培育少數民族地區電商平臺“領頭羊”。激發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實現脫貧的內在動力,有效營造電商扶貧良好環境。
1.2訂單農業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增收
訂單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推廣應用,能夠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受益穩定,推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及時銷售給城市居民,實現農產品進城,理順農產品生產端與需求端之間的市場通道?;谵r業全產業鏈視角,采取訂單農業方式,將市場需求的品種和數量等信息以訂單形式鏈接到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把最終消費與生產聯系起來,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帶動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與農民增收。
1.3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提升扶貧服務水平
“互聯網+”賦能政府,建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對象大數據中心,不僅可以及時有效獲得扶貧對象信息,而且可以根據實時信息更新情況采取精準幫扶措施。更好地實現扶貧工作動態調整,達到脫貧標準的居民及時實現摘帽,防止“等靠要”現象出現?!盎ヂ摼W+”推進電子政務、電子農務等網上辦事大廳,不僅可以讓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居民享受便民服務,而且可以為少數民族貧困人口提供更高效精準的服務。政府借力互聯網整合各方資源,可以通過搭建“互聯網相互幫扶”平臺等,鼓勵社會資本、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方力量為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提供資助,實現脫貧致富。
2、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存在的問題
2.1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完善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貧困人口點多面廣,而信息網絡系統建設不完善,貧困地區物流配送服務網點覆蓋率較低,一些地區寬帶網絡仍未覆蓋或者不能實現全覆蓋,一些區域交通設施仍不完善,農村電商發展時效性難以保證,嚴重制約了“互聯網+扶貧工作”的開展,制約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進程。
2.2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缺乏產業基礎
少數民族地區采取易地扶貧搬遷方式,面臨后續產業發展、就業安置難題。比如廣西有近一半貧困人口居住在大石山區,這些地區土地貧瘠、耕地面積少,干旱、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缺企業、缺合作社帶動,很多地方不具備發展產業的基本條件。這些地區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后,大多只能進行“無土安置”,缺乏產業用地,產業配套設施建設也非常滯后,很難保證搬遷對象“搬得出”之后,能“留得住,有出路”。
2.3缺乏電商人才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硬件設施不完備,這些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觀念落后,同時缺少優秀的教師資源,造成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的有限性。由此發現,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目前電商人才匱乏,再加上少數民族地區貧困農民缺乏電商意識,導致電商扶貧存在一定難度。同時,少數民族地區自身經濟發展水平低,很難引進高質量電商人才。由于地區教育水平有限以及對電子商務人才吸引力較弱,導致少數民族地區電商發展受到較大限制,“互聯網+農業”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存在一定難度。
3、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對策建議
3.1創新電商扶貧模式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需要大膽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分階段分步驟搭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鎮村電商服務網點,優化整合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物流配送資源,完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電商服務體系,推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創新電商扶貧模式,不僅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為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拓展了更廣闊市場空間,從而實現了持續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收入的初衷。 3.2數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扶貧工作的效率和精準性
為確保各地區對資源的分配協調,需要建立貧困人口精準識別、貧困退出和脫貧摘帽相應體制機制,確保脫貧目標的如期實現。首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建立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中心,對扶貧建檔立卡信息實行“季度小更新、半年大更新、年度全更新”,確保貧困人口的完整性和存在性以及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及時退出;其次,各少數民族地區結合自身實際,靈活化的對國家“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進行細化、量化,制定關于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退出標準;最后,利用互聯網,智能化的將不同類型貧困縣、貧困村劃分等級,按照正常脫貧速度規劃出不同脫貧時限,督促貧困地區如期完成脫貧進程,對于剛脫貧地區在一定期限內保證扶貧政策不變,壽助其度過過渡期,對于如期或者提前脫貧的地區給予適當的獎勵,從而使得精準扶貧資源真正惠及貧困人口,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大大提高。
3.3互聯網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提供創新開放平臺
精準扶貧力度的加大,需要通過互聯網,增強與其它貧困地區的經驗交流和項目合作,打破對商品、服務、資本和知識跨地區的流通限制,從而促進人口、土地和資金的流動,進而帶來貧困地區生產結構、就業結構、消費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轉變,實現地區精準脫貧。少數民族地區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布貧困地區相關信息,融合社會資本、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方力量,共同為少數民族地區精準脫貧賦能,實現多元主體參與精準扶貧,切實有效推進精準脫貧工作。
3.4“互聯網+農業”幫助貧困地區產銷對接
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中應考慮部分生態脆弱的地區由于土地貧瘠、耕地面積少、生存條件惡劣而造成農業發展困難的問題,需從自身實際出發,啟動一批特色種養、鄉村旅游、林下經濟等產業扶貧項目,各級政府應大力扶持產業發展,引導各地面向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例如打造少數民族地區“互聯網+農業“、“少數民族風情”小鎮,以村為單位,開展“一鎮一業”特色經濟模式,通過電商平臺的謀劃和宣傳使得特色產品、特色旅游形成品牌,有效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連接市場,實現產銷對接。
3.5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商業服務幫助貧困地區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應積極推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借力“互聯網+”,打通貧困地區與相對富裕地區的交流,及時有效獲知各方資源和各種市場信息,使得貧困地區居民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崗位信息及產業發展機會,提升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帆.我國民族地區農村反貧困存在的問題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02):120-124.
[2]曹宇星.江淮生態經濟區縣域經濟發展思路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8(34):162-164.
[3]姬詠華,王洪杰新發展理念下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實踐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4):38-41.
[4]莫光輝.價值導向與貧困治理:新發展理念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
區精準脫貧路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9(04):621-626.
[5]張晴,周春應.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品牌建設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5).
[6]周春應,張丹,程玲麗.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生態污染及其治理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36):121-122+139.
[7]董琪,周春應,劉子超.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4):68-69.
[8]袁安鑫,周春應.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以錢寶網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8(34):96-97+107.
[9]董琪,周春應,劉子超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競融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33):113-114.
[10]童國平,李紹君,陳巖.基于案例分析的農村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34):22-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9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