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稻鱔種養田雜草群落組成及不同除草劑對黃鱔生長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了明確稻鱔種養田雜草群落組成及除草劑安全用藥技術,采用取樣計數的方法調查了稻鱔種養田雜草種類及田間密度,并采用靜水式試驗法在室內條件下測定了稻田常用除草劑對黃鱔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稻鱔種養降低了雜草的豐富度、多樣性和均勻度,雜草危害減輕。莖葉處理除草劑100g/L氰氟草酯EC、25g/L五氟磺草胺OD、13%2甲4氯鈉As和480g/L滅草松As對黃鱔生長安全,可安全應用于稻鱔種養田防除雜草。土壤處理除草劑中,30%丙草胺Ec、10%吡嘧磺隆wP、40%芐嘧磺隆·丙草胺wP對黃鱔生長安全,是稻鱔種養田使用土壤處理除草劑的優先選擇。60%丁草胺EC和12%嗯草酮EC與黃鱔的死亡率存在著明顯的劑量一效應關系,隨著濃度的提高,黃鱔死亡率顯著上升,不推薦用于稻鱔種養田防除雜草。
  關鍵詞稻鱔種養;黃鱔;除草劑;安全用藥技術
  中圖分類號:S 482.4,S45,S181文獻標識碼:B DoI:10.16688/j.zwbh.2018168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水稻與魚、蝦、蟹、黃鱔、泥鰍等水產經濟動物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增加生物多樣性,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有效途徑。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種養結合,調整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
  黃鱔Monopterus albus又稱為鱔魚、長魚、羅鱔等,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我國淡水養殖中的名貴品種。隨著人工捕捉和水域污染,野生黃鱔資源日益減少,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稻鱔種養是水稻與黃鱔互利共作的復合生態農業模式,集糧食種植和水產養殖為一體,是我國稻田重要的種養模式之一,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稻鱔種養既可以改善稻田生態環境,又可增產增收,是一項很有發展前途的生態農業模式,是調整產業結構的好途徑。
  稻漁種養區有害生物是制約稻漁種養模式發展的瓶頸。稻漁種養稻田在病蟲草害綜合治理決策上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1)認為水生動物對多數農藥敏感,施用農藥對養殖的風險太大,稻漁種養就應該以養殖為主,可以輕視甚至放棄水稻病蟲草害的治理;2)認為稻漁種養應是種植與養殖并重,爭取種植和養殖雙豐收,所以主張使用合適的農藥防治水稻病蟲草害。當前生產上,普遍存在著重養殖、輕種植的現象,許多農民和養殖專業戶為了蝦、蟹、黃鱔、泥鰍等水生動物的安全生長和直觀效益,往往放棄稻田病蟲草害的控制,稻田養殖常因草害變成“草田養殖。
  目前,對稻魚、稻鴨、稻蝦種養田雜草發生特點和安全用藥技術的研究較多,如欒浩文等、周云龍等、胡進生等、紀洪彥等、俞水炎等研究了稻田養魚對雜草發生的影響,魏守輝等、朱鳳姑等研究了稻田養鴨的控草效果,劉全科等研究了稻蝦共作模式對雜草的控制作用。李建群等、宋福金等、王魯杰等研究了養魚稻田安全用藥技術,馮曉萍等、蔡平元等研究了養蝦稻田安全用藥技術。稻鱔種養是我國稻田重要的種養模式之一,稻鱔種養田雜草發生特點以及除草劑安全用藥技術未見報道。本文開展稻鱔種養田雜草發生特點調查及除草劑安全用藥技術研究,旨在為稻鱔種養田雜草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稻鱔種養田雜草群落組成調查
  試驗在上海市崇明區三星鎮瀛西果蔬專業合作社(31°41’15"N,121°54’00"E)稻鱔種養試驗田展開,平均海拔4m,該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盛行東南風,溫暖濕潤,夏季濕熱,冬季干冷,年均降水量1003.7mm,降水集中在4-9月,年均氣溫15.3℃,≥10℃年均積溫2559.6℃。稻田養殖黃鱔已連續開展了3年。水稻種植方式為機插秧,生產上以水稻和綠肥進行輪作。2016-2017年,挑選5塊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大小相似(近3335m2)的稻鱔種養田開展雜草調查。于水稻生長盛期,采用取樣計數和隨機目測相結合的方法,每塊田調查20個點,每個點面積1m2,記錄雜草種類和田問密度,以合作社內未投放黃鱔的常規水稻種植田為對照,試驗期問不使用除草劑,其他栽培和管理措施相同,綜合比較稻鱔種養田和常規水稻種植田雜草發生特點。
  田問均度(uniformity,U):雜草在調查田塊中出現的樣方數占調查田塊總樣方數的百分率。
  田問頻率(frequency,F):雜草出現的田塊數占總調查田塊數的百分率。
  田問密度(mean density,MD):雜草在各調查田塊的平均密度之和與調查田塊數之比。
  相對均度(relative uniformity,RU)、相對密度(relative density,RD)、相對頻率(relative frequen-cy,RF)為某種雜草的均度、密度、頻率和各種雜草各自的均度、密度、頻率之和相比。
  相對多度(relative abundance,RA):某種雜草的相對均度、相對密度、相對頻率之和。
  1.2不同除草劑對黃鱔生長的影響
  1.2.1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為:100g/L氰氟草酯EC、25g/L五氟磺草胺OD,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13%2甲4氯鈉AS,新鄉市洪洲農化有限公司生產;480g/L滅草松AS,巴斯夫植物保護(江蘇)有限公司生產。60%丁草胺EC,濟南天邦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2%嗯草酮EC,丹東市農藥總廠生產;30%丙草胺EC,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10%吡嘧磺隆WP,江蘇江南農化有限公司生產;40%芐嘧磺隆·丙草胺WP,浙江天一農化有限公司生產。所有產品均從市場購得。
  1.2.3試驗方法
  采用靜水式試驗法在室內條件下開展試驗。供試黃鱔種苗購于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黃鱔養殖場,每尾約25g,體長約30cm。鱔苗取回后,在實驗室內用經曝氣48h以上的自來水馴養7d,然后隨機挑選健康、活潑、游動正常的黃鱔進行試驗。試驗容器為可容納12L水的塑料桶,試驗用水為充分曝氣的自來水,試驗用水為4L,按照試驗設計,分別加入適量的除草劑。試驗期問停食,溶氧保持在6.1~9.1mg/L,pH 7.6~8.2,水溫約25℃,保持自然光照,避免陽光直射。試驗水桶上方覆蓋透氣框,避免黃鱔逃逸,每個桶放黃鱔5尾,每處理重復4次。   1.2.4調查和計算方法
  試驗共調查4次,分別為藥后24、48、72和96h,試驗過程中發現死的黃鱔及時撈出,避免水體惡化。觀察并記錄黃鱔的游動,體色變化等中毒癥狀和死亡情況。黃鱔的死亡以鑷子夾起其口裂,身體完全不動,用大量清水沖洗,再放入清水仍不動為標準。記錄各試驗組中黃鱔的死亡數,計算死亡率,藥后96h同時計算相對于清水對照處理的校正死亡率。
  3討論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有限,生態種養模式可以使資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稻鱔種養是我國生態種養模式中較為重要的一種,能顯著降低稻田雜草種類和數量,減輕雜草危害,減少除草劑用量。稻鱔種養田雜草發生常表現為單一優勢種群的局部危害,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也會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危害。
  氰氟草酯屬芳氧苯氧基丙酸酯類除草劑,對千金子、稗草高效。五氟磺草胺屬三唑并嘧啶磺酰胺類除草劑,對稗草、水莎草防效優異。2甲4氯鈉屬苯氧乙酸類激素型除草劑,對水莧菜、水莎草防效優異。滅草松屬有機雜環類除草劑,對水莧菜、水莎草防效好。丙草胺、丁草胺屬酰胺類除草劑,吡嘧磺隆和芐嘧磺隆屬磺酰脲類除草劑,對闊葉雜草和莎草效果好,嗯草酮屬有機雜環類除草劑,對一年生雜草效果好。上述除草劑是當前稻田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除草劑,廣泛應用于水稻田防除雜草。開展安全用藥技術研究可為稻鱔種養田安全使用除草劑提供理論依據,實現稻鱔雙豐收。
  4結論
  稻鱔種養田由于長期保持的淺水環境以及黃鱔對雜草的取食作用,降低了雜草的豐富度、多樣性和均勻度,雜草危害相對較輕。稻鱔種養可減少化學除草劑用量,是貫徹化學農藥減施增效方針的有效措施。
  莖葉處理除草劑100g/L氰氟草酯EC、25g/L五氟磺草胺OD、13%2甲4氯鈉AS和480g/L滅草松AS各供試濃度對黃鱔生長安全,上述藥劑的常規使用濃度均顯著低于各自的96hIC50。生產中可根據田問雜草實際發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除草劑,做到“視草施藥”、“精準施藥”,提高除草劑利用率。
  土壤封閉處理除草劑中,30%丙草胺EC、10%吡嘧磺隆wP、40%芐嘧磺隆·丙草胺wP各供試濃度對黃鱔生長安全,常規使用濃度均顯著低于各自的96h LC50,是稻鱔種養田使用土壤封閉處理除草劑的優先選擇。60%丁草胺EC和12%噁草酮EC與黃鱔的死亡率存在著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隨著濃度的提高,黃鱔死亡率顯著上升,不推薦在稻鱔種養田使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92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