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學化學新授課課型教學結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中學化學新授課課型的新型教學結構——“新五環節教學結構”,這一教學結構充分利用了教材不同的知識內容,圍繞教學目標,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學生通過思考與實踐活動獲取了知識,獲得了能力。
關鍵詞:教學目標;課型;教學結構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的完成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而課堂教學結構是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按照課型⑴可分為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及實驗課等類型,其中,對于最主要的類型——新授課型,不管什么學科,傳統教學結構⑵均由五環節組成: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這種課堂教學結構幾乎成為各種學科通用的模式。
筆者在多年的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研究和實踐中,對新授課型提出了“新五環節教學結構”。本文就各環節談些粗淺的觀點和操作方法,與同行商榷。
一、導入與定向
本環節的做法是導入新課題,并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的目標和任務,簡明扼要,開宗明義。
在實際教學中有兩種常見的情況,一種是輕視導入功能,幾乎每節課的開頭都是“上節課我們講了、、、、、、,這節課我們來講、、、、、、”另一種情況是為了導入而導入,甚至一節課光導入就花十幾分鐘時間,這都是不合理的。好的導入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對所學課題產生興趣和學習需要,應精心設計。課題一旦導出,接著要明確告訴學生學習的目標和任務。我們經常埋怨學生被動或不動,問題首先在于他們不知動向何方,對于要求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和領會什么知識、技能及方法,一開課就應讓學生明確。我聽不少老師講課一直到最后才豁然開朗,可想而知,學生在課堂上心中無數,學無目標,啟而不發,難有主動性。所以定向問題應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結構環節。
二、觀察與思考
本環節的做法是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化學是一門一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它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特征,必須高度重視。我們不少教師覺得著只是為學生學習新課內容提供化學事實,揭示化學原理,所以頂多讓學生看一看就算完事,甚至出現在黑板上畫實驗、講實驗的怪現象。我們必須清楚,演示實驗還承擔著訓練學生觀察能力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組成材料,應作為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缺少。
我們還應注意到,自然科學所討論的觀察,與生活中的“看”是不同的,它屬于科學觀察,其特征之一就是與思維活動聯系在一起。所以,應將演示實驗變為“演思實驗”,在思考中觀察,在觀察中思考,從而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化學教材中,除了演示實驗,還有不少模型、圖表等直觀材料,只要我們認真研究,都可以作為訓練觀察能力的材料。
三、閱讀與思考
本環節的做法是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化學教科書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材料。在新授課教學中,有的老師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有的布置于課后閱讀。我則主張對化學教材的閱讀應放在課堂上,并且置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根據內容和材料的不同,有的可采取講解前閱讀,有的則是講解后閱讀,閱讀后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里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化學教材不同于語文教材,有些內容如果先讓學生閱讀,學生未動腦筋就知道了結論,必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二是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與思維能力密切相關,不能只是閱讀而已。
四、練習與思考
本環節的做法是讓學生完成課本習題,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討論,其目的是訓練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的環節比不可少,但常見的處理方法是邊講邊練,講完一個內容練幾個題,一節課的練習較分散、匆忙,數量一般偏多,難度偏高,大部分又是教師自行補充的題目。我的主張是集中練習,且以課本習題為主,盡量少補充或不補充。作為新授課,應從簡單和基礎入手,學生容易應付,也減輕一部分課后作業負擔。更重要的是這樣做使這一環節有效充足的思考時間,并能對這些練習題開展問題討論。我們可以將能力問題的培養依附于這些問題中,通過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訓練其思維能力,使課堂練習的質量大大提高。
五、啟發與質疑
本環節的做法是讓學生在最后全面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向老師提出問題,質疑問難,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創新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⑶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雙基”,更要使這些“雙基”轉化成為創造的能量釋放出來。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往往要留有余地,可專門留一些問題不講,放到本環節啟發誘導學生去發現。同時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發言,無論是教科書的內容還是教師教學過程的做法,學生經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老師和同學進行討論,這就是一種創造思維能力的表現。學生勇于質疑,不但能形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也可學到活的知識和方法。
中學化學教學應培養學生什么能力,學術界尚存爭議。但教學大綱提出的著重培養觀察、思維、實驗、自學四種能力的創新精神,除實驗能力的培養外都可在新授課型中得到體現。“新五環節教學結構”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充分利用了教材不同的知識內容和材料,圍繞教學目標,改變了以知識學習為中心,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體系和形式,突出了能力的培養,較好地處理了教師、學生和教科書的關系,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切實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思考與實踐獲取知識,獲得能力。
我在教學實踐中,將這種教學結構使用于化學新授課型,深刻體會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比較輕松,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層次分明,教學過程簡練,容易操作,投入少,見效好。
總之,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他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廣州市教委教研室編著 《廣州市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優化的意見》2000年
[2] 秦自云編著《湖南教育》2005年第4期
[3] 麥曦編著 《現代課堂教學論綱》 2000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0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