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繪畫藝術表現手段的演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藝術,作為潛藏在人類基因里的密碼,作為一種生命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本質上是精神性的。藝術符號涉及繪畫、雕刻、攝影、工藝品制作等,通過視覺傳達的物質媒介來表達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和審美價值的體驗。本文從符號學、自意識等方面探討了繪畫藝術在不同時期呈現的創作形式。
關鍵詞:物質媒介;審美價值;符號學;自意識
自從“自意識”破天荒地出現以后,人和自然界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人與自然界開始了比較密切、復雜的多重關系。在發生學的意義上,人類最初的“自意識”是人后來所具有的各種意識雛形的混沌體。人類各部分器官和機體的日趨完善,心理機能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關系的形成,這些都是藝術發生的基本條件。
繪畫的發生首先還是基于原始人類某種現實的功利需求,進而才有可能超越實用而走向審美。巖畫是第一繁盛期的史前藝術之冠。這些巖畫極少描寫人物,即使其中出現人物,也都是戴著假面經過化妝的“神秘”形象。這一時期,原始先民把繪制巖畫作為一種巫術活動,表達出他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認識感受,巖畫是用來滿足他們一定審美的需要。因此,史前藝術的發生可能源自原始人在進化、成長過程中對遠古世界萬物的心理恐懼、敬畏和感性認知。如果說,人類自身思想意識的成長過程是一切行為創造的源頭,那么,對于自身生存和繁衍的“危機認知與體驗”也就是成為原始人類精神創造的根本動力。
符號中意念世界的內涵,指的是人類精神的復雜心理反映在符號的形象上。它包含著無意識的反應,瞬間的心靈活動,極端的激情所產生的神秘狀態,病態心理以及夢中意識等。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注重形式如何,而是耿耿于懷在意念之中。這使我聯想起梵高的藝術,那種帶著神經質的、放任自由的氣息,在極為放縱的狀況下,任意流動與揮灑,給人一種錯位的動感,和諧的旋律的繪畫。他表達了另一個燦爛的符號世界。在藝術創造過程中具體的藝術符號必然為創作主體的心理能力所同化,成為其表情達意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媒介。
繪畫除了具有再現具體物象的特性外,同時,其中還潛藏著與這種顯著的具象性相左的特性:繪畫的抽象性。因此,攝影的出現又更新了繪畫已有的屬性。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了他的照相術發明結果,引起了當時一些畫家的惶恐。有個畫家曾悲觀地嘆道:“從今日起,繪畫算是死亡了!”但是,近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結果呢?繪畫不僅沒有死亡,而且更顯繁榮。照相沒能取代繪畫,因為繪畫并不同照相沖突,繪畫不是把逼真對象作為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相對抽象與外顯的符號與內在而鮮活的意象呈現的結合,或者說藝術創造中審美意象由心理體驗的形式向外顯符號的轉化,根本上就是離不開主體心靈的創造、加工、推敲、斟酌的。藝術只是充作現實的“代替物”,這不應是繪畫的宗旨。人們看蝦、蟹并不難,何以竟對白石老人筆下那些“假的”“代替物”贊嘆不已呢?至于《格爾尼卡》中的人、馬、牛等更是“畫走了樣子”,但仍被推崇為不朽之作。
在文化意識范疇里,藝術是用形象來表示觀念的符號。二戰期間興起的達達主義正詮釋了這一概念,在他們的作品中,沒有視覺的美感,至于個性、風格、價值、美學、高雅、低俗等概念統統消失,只有虛無。眾所周知,安格爾的名作《泉》,幾乎是唯美主義的典范,而杜尚卻把同樣的命名賦予了“不堪入目”的小便器。達達主義者在想象范圍內運用任何手段進行創作,他們取消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借此來反抗權威。達達主義的叛逆行為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一些文藝流派的發展。包括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等。
隨著歷史的演進,畫家和觀賞者越來越看重存在于繪畫中具體物象以外的某種價值:藝術表現的隱喻性。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當代藝術呈現出多元化藝術格局與主流意識形態共生共融的局面。開放的視野也影響著繪畫傳統的創作意識。當代藝術家蔡國強一直強調,“藝術就是好玩”。而爆破,則是蔡國強最善用的表現方式,他的多幅作品均用爆破這一表現形式。策展人湯馬斯·克倫斯認為:“蔡國強名副其實地爆破了我們時代藝術創造的公認標準”。正是歷史文化的隱喻和充滿創造性的藝術形式結合,構成了今天的蔡國強,他既不是個單純的文化符號,也不是一個單純追求趣味的藝術家。
靜心以思,透過那傳統認識的迷霧,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多元化方向探索的前衛藝術,任何形式和手段都已被合理化,任何工具和材料都可以用來試驗,任何觀念和立場均可付諸藝術實踐。追溯繪畫歷史的變遷,我們不難看出,科學進步的每一次推進,都會對藝術產生新的突破,繪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被賦予了豐富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施旭升.藝術即意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趙崢.當代圖像語境下的繪畫意義[D].中央民族大學,2012.
[3] 劉海颯.觀看與表達——圖像時代下的繪畫創作[J].美苑,2014(01).
[4] 賈佳.論藝術與藏在藝術表象之下的心靈世界[J].藝術科技,2013(06).
通訊作者:單鵬,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1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