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港西鎮北雙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方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要求,加快提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鄉村建設的品質與水準,根據2019年度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遴選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建設方案,形成了林、田、路、水、宅和諧有序、入畫而來的“小美精致”農村景觀。
關鍵詞:“生態”;“創新”;“服務”;“共享”
產業融合發展是指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融合,最終形成新產業的過程。綜觀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其關鍵舉措,如日本的“六次產業發展”,即是以核心優質農產品為基礎,向加工、銷售、觀光、體驗等方面延伸,打造以農產品為核心的三次產業鏈條,讓農民更多的分項產業鏈條中各階段的利益。
一、基本情況
港西鎮北雙村位于崇明島中部偏西,距離崇明島東西大動脈陳海公路1公里,東臨港西鄉村公園(在建市級項目),北連協北生態村(在建區級重點項目),毗鄰2021年中國花博會主會場,交通便利、區位優越。
北雙村為規劃保留村,2014年編制村莊規劃并獲批復。村域面積4.43平方公里,下轄39個村民小組,共1196戶,總人口268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58元。農用地集約連片、流轉率100%,其中耕地面積3605畝,以種植特色果蔬為主,林地面積約1500畝,玉蘭、銀杏、香樟等風情林帶已初步成型。北雙村產業發展基礎扎實,村內“三灣農業集聚帶”是崇明區重點打造“兩區兩帶一園”農業布局之一。9家骨干農業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初具規模,構建了多樣、特色的農產品供給結構,農產品綠色認證率已達99%,初步具備優質綠色農產品持續供給能力,全村已形成優質農旅資源統籌使用的良好格局,鄉村定向賽、草莓文化節等品牌節慶以及“花間卿”果酒等品牌農副產品小有美名。
借鑒案例:櫻桃冠農場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洛克鎮,原是座家庭經營的小型牛奶農場,1980年后受乳制品供應量持續過剩和政府對乳產品價格保護減少等影響,農場主開始投資農業休閑產業。1996年,農產聘請美國著名迷宮公司,設計打造了全美第一座玉米迷宮,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強烈反響,開業一個月便成功吸引游客2萬多人,正如其宣傳詞中所寫“無論你兩歲還是一百零二歲,只要你具有冒險精神就可以在這里尋找到樂趣”,小農場借助大創意順利實現了轉型。
二、建設目標與內容
發展定位:圍繞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以重塑特大都市城鄉關系、留住江南海島鄉村鄉愁、挖掘鄉村精品小美特色為己任,堅持“精美產業、小美宜居、和美富民”發展思路,保護和保留好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肌理,鞏固和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完善和提升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力爭到2020年,打造上海郊區現代農業特色集聚帶、長三角精品鄉村酒店樣板區、長江經濟帶生態振興共享示范村,為世界級生態島的鄉村振興貢獻北雙智慧、提供北雙案例,建成代表上海國際大都市最高水平的美麗鄉村精品村。結合“農家果園、菜園、花園”建設、花村花宅區域打造、月季主題小品、生態景觀廊道建設、斷頭河整治、水系調整等項目的推進,形成了林、田、路、水、宅和諧有序、入畫而來的“小美精致”農村景觀。
主要目標任務包括:形成“一環、一帶、三水軸”的空間布局和“一心、四廳、多景點”的項目集群,打造休閑農旅主題游覽線,實現鄉村、文旅、農業的融合發展。
產業興旺方面,以做強做優紅美人柑橘、精品葡萄為代表的果蔬產業為根本,培育和壯大合作社群,借助中青旅等“重量級”選手打造生態特色民宿部落,推動農旅融合向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實現游客年接待量增長并穩定在10萬人次,推動村域農旅產業優質發展,綜合效益跨越升級。依托“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水系調整項目、環境整治、花村花宅建設,實現田、水、路、林、村的有機融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生態宜居精品村落。以傳承和發揚關愛文化和鄉賢文化為重點,不斷增強新時代下的鄉村文化軟實力,沉淀出有溫度的鄉愁。
依托三灣農業集聚帶、串聯全村的6.9公里健身慢行道以及洋山河等骨干河道,形成“一環、一帶、三水軸”的空間布局,依托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企業家扶家合作社、北雙客廳、北雙小院等,形成“一心、四廳、多點”的項目集群。
打造休閑農旅主題游覽線,實現鄉村、文旅、農業的融合發展。依托科技興農項目,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的規?;⒅悄芑?。深入發展精優果蔬產業,調整形成柑橘(紅美人)、精品葡萄連片規模示范區,帶動草莓、李(黑布林)、小番茄等特色果蔬不斷推動特優品種提檔升級,建成2處智慧溫室(4000平方),不斷提升對果蔬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建設北雙農產品展銷中心,借助天貓等電商平臺,推動區域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大幅增長。
看似小規模的鄉村其實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要素,亟待用藝術的眼光去發展和設計打造 ,即使是鄉村中最微不足道的稻草,也可以被點草成金。創意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天馬行空,需要以市場的導向去把握創作方向,尋求鄉村發展和資源保護的平衡點,用創新的思路去破解資金和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創意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變幻莫測,是需要在特定主題下的持續創新,不斷的調整和更新以適應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成立北雙旅游投資公司,負責農旅產業融合、區域營銷等,對本村優質農旅產品和商品進行整體策劃和包裝,打造符合北雙氣質的公共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深挖閑置民房資源,依托途家、中青旅等領軍企業開發、培育風格不同的生態鄉村酒店群落,至2020年6月份,建設不少于20套的生態特色鄉村酒店,到2021年末,達到預期100套的目標。
1.生態宜居方面
依托發揮現有項目的集聚效應。在確保現有鄉村肌理、配套功能的基礎上,落實總投資近8000萬的斷頭河整治、水系調整項目,將全域水系進行系統梳理、歸并整合、完善提升,集灌溉、排澇、景觀于一體,已經通過市技術評審,預計8月可獲批復,在2020年底集中打造“雙豐綠谷、阡陌花溪、和諧如畫”的江南水鄉特色風貌。依托總投資近2700萬元的“一二三產融合項目”“五美示范村”建設,進一步豐富村集體公共設施配套功能,集中改造北雙客廳、生態停車場,規劃2處生產型玻璃溫室,改造骨干合作社門頭。已牽頭發改委、科委等部門,研究“五線”入地事宜,解決鄉村空中“蜘蛛網”問題。認真研究打造具有“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風貌”的農家建筑外立面,集中展現崇明鄉土情懷、田園風光和海島景觀的特點。持續開展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和花村花宅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定點投放試點工作,力爭在今年9月份之前,做通周邊農戶的思想工作,確定三灣公路定點投放點,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定點投放樣板路段。深化花村花宅建設,打造月季主題小鎮,分區分批展示精品月季的特色風貌。
2.鄉風文明方面
進一步完善基層黨建聯系點、和諧鄰里睦鄰點、弘揚文化示范點、政策宣講服務點建設,大力推進家風家訓上墻、黨員承諾上墻等工作,引領文明鄉風。
3.治理有效方面
構建“村規民約引導有力、黨員先鋒作用明顯、群眾參與熱情高漲、自治組織平臺效應顯著”的自治共治格局。
4.生活富裕方面
完善宅基地租賃的指導意見和操作流程,建立北雙村宅基地統一租賃平臺,引導老百姓宅基地有序出租參與民宿等產業建設,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預計出租戶農民每戶每年租金30000元。
三、保障機制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2.加強資源聚焦,保障資金投入。
3.強化用地供給,加速項目落地。
4.明確時間節點,強化項目推進。
參考文獻:
[1]田園鄉村 國際鄉村發展80例: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上)——特色銀杏村的成長故事:江蘇姚莊村[C].
[2]華高萊斯,鄉村振興之全球樣本:美國小農場點草成金的吸金大法[DB/OL].
[3]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王強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場轉型升級 [J] 中國農墾,2016 (3):28-29.
作者簡介:本次設計師為黃焱,師從國際景觀大師尼克·諾森(niek roozen),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2008年加入荷蘭NITA設計集團,參與世博會景觀設計,屢獲國際設計競賽第一名,2011年加入東方園林,主持上海虹橋商務區綠地規劃及中軸綠地景觀設計,鄭州濱河國際新城整體綠地系統景觀設計,鄭州蝶湖海綿城市設計,崇明東灘大道景觀設計,寧波東錢湖奇奇田園規劃設計等項目。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3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