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我國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語文學科根植于我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具有特別的意義。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必須要反映文化價值,進一步而言就是要具備文化的教育意義,而語文學科在傳承與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上更加具備這一功能。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繼承與發展
一、高中語文中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華夏兒女智慧和精華的積淀,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中華民族的形成,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才能進步,才能被世界認可。
在進行教材的編制和教學計劃的制定時,國家和許多教育工作者也是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放在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這兩篇文章都講述的是為了國家而舍身犯險的古代英雄,為了家國大義而前赴后繼,這兩個英雄人物就在無形中輸出了我國傳統道德中的“精忠報國”思想;而《論語》則重點闡釋了師道,孝道,倫理以及一些讀書學習的道理,其中提倡的孝道在今天都十分有借鑒意義;此外,荀子的《勸學篇》更是提醒人們要趁著年輕抓緊時間學習,莫負好時光,正如文中所言,“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字里行間都是先賢的諄諄教誨,是我們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
1.做好課堂設計,形成合理制度
結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應做好相應的課堂設計,從而使整堂課有條不紊地進行。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借助規范化、合理化的教學機制,教師要引導學生分三步來進行課程的學習,首先,在課前,要預先通讀課文,標注上自己對課文的通俗化理解,閱讀完整篇課文后,完成課本后面的思維練習;在課堂上,要遵照老師的指示來進行學習活動。由于該階段學生很容易受應試教育模式影響,對語文學科產生定性思維,因此在課堂上應以教師引導為主,引導學生們在比較具有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下課后,教師還應安排學生回家完成一些簡易的小任務,來加深對課文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寫下自己對某篇古文章的感悟,以及文章對我們生活的啟示等等。[1]
2.利用多種媒介輔助課堂教學
由于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比較艱澀難懂,古文占比大,學生對于課文理解起來有困難,對于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滲透、傳播也有一定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當采取一些措施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領會文章主旨?,F代媒介科學技術就為教師們提供了絕佳的輔助工具,例如,在投影儀上播放有關課文內容的視頻、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進行現場的情景模擬,模擬我們生活當中可能會出現的場景。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地提高高中語文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合程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熱情,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蘊藏著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理念的滲透還需要增加一定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中加入適當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意義。在朗讀課文時,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以聲音和表情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們,或者通過播放有關音頻資料的方式來增強情境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本中的情節,并讓其中具有現實意義的精神主旨深入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重要的回憶。[2]
3.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直白化
教師還可以利用各種條件,甚至創造條件來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生動形象的語文學習環境,從而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隱性輸入。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時代感的雜志報刊、評論文章、脫口秀等資源提供給學生在課后查閱和觀看;在講解《離騷》這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從端午節這一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入手,講解《離騷》背后的文化內涵;在講解《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與當代“佛系”青年的現狀聯系起來,進而反面論證愛國精神的力量;在學習清代文章時,還可以與之前大火的清宮劇《甄嬛傳》聯系起來,令課堂更加生動。
4.課內外的語文知識補充
在課堂上,僅僅學習課本的知識,而不進行課后的知識補充,是不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的。因此,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心理特點和接受程度來進行相應的知識補充,重點落在描寫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積極向上的榜樣事跡以及優美的中國傳統文化等文章,幫助學生們領略語文的獨特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在耳濡目染中,在無形的熏陶下就得到了語文素養的提升。例如在講解《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時,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入手,盡量抽時間,或者在課后向學生們普及古代的婚娶小常識,理解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在課后,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的課外學習,由于高中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因此首先在思想上就要提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重視,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要有一雙在平凡生活中發現閃光點的眼睛,這樣在寫文章時才會有好的素材;在完成了教材學習之后,還要自行增加課外閱讀量,各科各類的知識都要有所接觸,這樣才能夠擁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的能力,才能在心中描繪出我們生活的完整面貌,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銘記于心,并落實到實踐中,進而在語文學習和今后的生活當中更加游刃有余。
結語
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方式的積極推廣,許多學校也開始重視學生各項素養的培育。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階段承前啟后、厚積薄發的關鍵時期,由于學生的身心基本發展完全,對許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見解,但對語文學科的理解力并不強,認為學習語文對現實生活的意義不大,因而喪失興趣。事實上,語文就像一座寶庫,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去尋找,去挖掘。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應重視課文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還能夠方便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潘世流.語文教學走向創新的五個轉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05).
[2]余應源.中小學語文教學軸心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6(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