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著錦繡文章,成精妙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堂課是重慶市骨干教師來重慶一中觀摩時我所設計與展示的一堂公開課,也是我個人比較滿意的一堂課。其實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一堂好課就像一篇優秀的文章。需要在選材、結構、語言、立意、手法上有自己的亮點,篇篇俱是云煙滿,句句皆取錦繡裁。所以,語文老師可以像寫文章一樣來設計、教授課程。
  關鍵詞:教學分析 語言課堂 情景教學
  對語文課而言,好的選材就是好的課文篇目。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所選的課文都是符合孩子們現階段心理特點的。在可供選擇的前提下,選符合自己風格的自己有感觸的即可。而這篇有生命情懷的報告文學很能引起我的共鳴。
  英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路德亞德·吉卜林在總結寫作時說:“我有六個誠實的仆人,他們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樣(how)、何時(when)、何地(where)、誰(who),他們給了我一切?!?
  其實,我們的科學教學也有三個仆人,他們的名字叫:“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樣(how)?”我把他們稱為“三W”。
  在備課時,我多次思考適合這篇課文的結構方式,我認為“三‘W’”的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是不應偏離的符合孩子認識規律的教學思維方式。但在層進中有一種行文的結構方式非常適合對此文的剖析——對比。因為文中描寫了過去的羅布泊,也描寫了現在的羅布泊,講課時前后對比突出羅布泊現在的悲慘命運,更能激發大家的悲憫情懷和自省意識。于是我把文章內容分析的重點放在對過的美好的追憶與現在慘狀的審視上。
  我曾經也看過一些羅布泊的教學設計,發現很多講授者弱化了對過去羅布泊美好的品味,甚至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讓學生分析感受現在羅布泊的慘狀。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學生對羅布泊曾經的美體會越充分,對后來羅布泊美好的消失便會越遺憾與悲愴,他們的悲憫情懷、自行意識便越能很好地被激發。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其美好,像寫文章需要多種技法運用一般,我使用了關鍵詞細讀法、換詞比較法、類比舉例法、讀析結合法、故設陷阱法、聯想補充法,讓學生在為斯文·赫定的描寫補充美景時,深切體會并合理想象了羅布泊的美景,同時訓練了他們的想象力,以及將美好想象化為優美語言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正當孩子們還沉浸在羅布泊昔日的美好時,正當他們的臉上還掛著感受美好的笑容時,我將畫風一轉。讓他們瞬間被拉入了“地獄”——現在被毀壞的羅布泊。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鋪墊,設置了讓學生可感的情境,所以學生會在看到描寫羅布泊現狀文字時感到觸目驚心,才會用那樣的悲慟的情緒將其朗讀出來。課文后半部分對羅布泊慘狀的描寫是十分傳神、精妙、震撼人心的。我仍然注意特色教學技法的運用,在分析此處時讓學生們把自己當做將死的胡楊樹,根據作者對它們動作的描寫,揣摩并為它們補充語言。因為對該部分文字有了深度地挖掘,所以學生們迅速補充出了胡楊樹凄慘無助的求救的語言。至此,學生已經對胡楊的命運感到了深切的遺憾與悲傷了。
  所以,當我將對羅布泊的歉意延伸至對消失的自然景觀的歉意時,水到渠成。孩子們寫的致歉書形象細膩且真摯誠懇。我知道,這堂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已經很好地完成了。
  語言教學課堂就如同寫作中的語言一樣,風格各異。而我選擇了屬于我的風格的,適合這篇課文的,能很好地深化學生對課文認識的語言。課堂語言著重表現在環節的過渡上、內容的總結中、對學生的點評里。比如,文末升華時,我連用了多個問句一組排比去激發學生的思考:“我們可嘗知道,每一座樓宇的身下都有土地的魂魄?我們可嘗知道,每一段鋼鐵的背后都有自然的臟腑?我們可嘗知道,南極的冰川正在日漸消融?我們可嘗知道,馬爾代夫的絕世美景將永遠地長眠于水下?我們可嘗知道,這一切原因的產生都是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我們與自然同根!”
  在環節的過渡中,我運用了“這些讓人驚詫與悲痛的慘景,就是原來那個讓人意亂神迷的仙湖啊!造成這出悲劇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誰?”等感情色彩非常濃烈的感嘆與詰問來深化學生的思考,升華學生的情感。
  在環節的點評中,我力求立足學生、抓住特點、尋找角度、緊扣內容來細思簡評。
  我還在板書設計時花了一點小心思,如同作文巧妙而又增色的細節。講羅布泊的“前世”時,我完整板書了題目。在講羅布泊的今生時,我先擦掉了除“泊”以外的所有字,再擦去“氵”,只留下“白”字,與現在羅布泊空無生命跡象的現實對應。而在結尾處,我又提出了“希望有那么一天,佇立在茫茫戈壁邊的水,不是我們的眼淚,而是天上的泉”的期待,并輔以板書配合,在“白”字邊再添上“氵”,重新變為“泊”字。像構思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一樣去構思設計一堂課,去教授一堂課,思路便清晰起來,內容便充實起來,形象便立體起來,情感便豐沛起來。
  當然,這堂課我也有不少遺憾。
  首先,課程太過追求完美,在細節處理上還不夠運籌帷幄。這就導致雖然在課堂中雖有自然的生成,可是數量太少?!肮缠Q”雖多,“碰撞”卻稍顯不足,學生的課堂“生命”與“活力”還可以更加蓬勃。這說明孩子們的思維還未完全打開。從這點來講,這堂課還不夠暢快。 其次,這堂課結束之后我也在反思,其實課堂的目的是讓孩子得到,有時真的不必為了課堂的所謂完整而切斷了孩子們表現的欲望。所以,老師在課堂上還得具備相當的課堂調控能力,適時調整課堂的起伏、快慢、疏密的變化,具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泰然與篤定。
  結語
  所以,由這堂課我更加堅定了,我們需要把語文教學,當做一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但是我們一定要時時注意受眾——即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李楓,舒靜廬.科學思維.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03.
  [2][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雜文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7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