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和形成簡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漢字起源是學界探討的熱點,我們通過對相關研究的學習閱讀,對其中理解較為深入的“結繩說”、“八卦說”、“刻符說”、“圖畫說”、“倉頡造字說”五種說法結合相關論述進行了較為簡明地論析。
關鍵詞:漢字 起源 形成
漢字起源于勞動。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為了傳承經驗、交流合作、表達感情、利用自然等等的需要,逐漸產生了漢字。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漢字的起源來看,綜合現有研究成果,有以下幾種說法。[1]
一、結繩說
《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肚f子》中也說: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對于遠古的人們來說,用結繩的方法來記錄日?;顒?,是一種進步,也應確有其事。比如,我們現在還說,心結、結果、結局、結束等等,漢代大學問家鄭玄說: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再者,從目前流行的漢字來看,有的還能看出結繩的影子,例如:“十”的中間有一個結,“廿”有兩個結,“卅”和“卅|”分別有三和四個結。結繩記事的方法把人們從單純靠記憶的主觀方式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可利用外在工具來表達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漢字的形成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結繩記事的方式并非我國漢民族獨有。世界上很多地區很多民族在原始部落時期都出現過結繩記事的現象。結繩記事多數時候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方法,往往不能完整地記錄事情。結繩和文字之間雖然有聯系,但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只能是漢字起源的一種。[2]
二、八卦說
八卦是用“一”表示陽,用“--"表示陰,陰陽結合演變成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渡袝ば颉氛f: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八卦有掛物象以示人之意,是先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八卦的形象性、意象性、思辨性以及推演相生等思維方式對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應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比如,劃一水平線,線上為“上”,線下為“下”;木根為“本”,木梢為“末”等等,這樣辨證的例子不勝枚舉。再比如,“旦、晨、早、昊、昃、暮、晚”這一組字基本反映了一天之中太陽和時間的變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劃下“一”道的同時,也開啟了新紀元。作為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八卦符號是先秦占噬文化發展的產物。八卦和文字有其內在的關聯,但是它們從根本上說也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符號系統。因此八卦說也只能是文字的起源的一種。
三、刻符說
《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昊,伏羲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我國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契刻符號是距今8000年左右的賈湖刻符,稍后還有大汶口刻符、龍山刻符、良渚刻符等??梢哉f,契刻符號具有一定意義,帶有記事或某些其他表義性質,雖不同于真正的漢字,但己具備漢字的某些特點。當人們拿起工具開始畫、寫、刻的時候,也就是他的智慧覺醒的時候。即使今天,偏遠地區一些沒有文化的老人,他們也會拿起木棍或磚塊在墻上劃下只有自己了解的符號,用以表達對某種事物或事情的記錄。今人和古人何其相似?!翱谭f”又稱“契刻說”,學術界主張此說者較多。但是要注意到契刻與文字本身之間也是有較大距離的,早期先民一些輔助記憶的契刻,其實未必有文字意義。比如半坡遺址陶器上面的刻畫符號,多數學者認為不是文字。同樣,1987年河南舞陽出土的“賈湖契刻”,學界爭議也很大??傊?,刻符說應該是文字起源中最為直接的一種說法,但也只是其中之一。[3]
四、圖畫說
著名學者唐蘭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密切起來,許多歧異的語言混合起來,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在這個時候,有人畫出一只老虎,任何人見了都會叫做“虎”,畫出一只“象”,任何人見了,都會說“象”。對唐蘭先生的“圖畫說″,大多數學者持肯定、贊同態度。漢字,尤其是獨體字,幾乎都具有圖畫的性質。因此,唐蘭先生說,后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
五、倉頡造字
《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秴问洗呵铩芬舱f: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倉頡造字的故事在學者中間盛傳,甚至民間亦有流傳。一般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負責記錄工作。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倉頡很可能不是單個的人,而是一個團體,他們對漢字進行了整理和推廣,這種工作應是集體的功勞?!痘茨献印け窘浻枴氛f: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字的產生、推廣、應用,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生活的需要和人們認識的提高,促使人類拿起工具結、刻、畫、寫,來表達日益豐富的生活內容,同時,部落間的統一、大集體的活動,對漢字的統一、規范和推廣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漢字的起源是一個多元生成的過程,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只是漢字起源的一種說法。漢字的生成也是一個多源匯流的過程。隨著地下出土文物的不斷發掘與研究,我們對漢字起源的認識也將隨著研究的深入而清晰起來。
參考文獻
[1]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中華書局,2018.
[3]金兆梓.尚書詮譯[M].中華書局,2016.
作者簡介
白景民(1970.11—),男,山東莘縣人,文學碩士,山東莘縣實驗初級中學,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楊慶生(1973.9—),男,山東莘縣人,本科,山東莘縣實驗初級中學,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5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