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道德與法制課教學的新趨向。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論述了小學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制;生活化
兒童在小學階段時正處于他律向自律的道德發展過程中,他們還無法正確認知和判斷道德,需要借助具體的道德過程使其得到正確的理解。道德與法制是一門以德育為基礎的學科,需要教師注重教學生活實踐,即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一、導入真實生活場景
小學生的年紀小,自然而然地在道德與法制的理解上多呈現出片面化的特點,對于道德與法制的內容一知半解,生活化的情景導入,應在充分了解學生日常習慣狀況的基礎上,滲透學生生活化的常見情景,便于直截了當地進入課堂互動狀態,小學生在熟悉的道德與法制生活化課堂上,好奇心與探究欲望被激發,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學家里來了客時,里面有一個“陌生人到我家”片斷。首先用視頻出示了一個場景:文文獨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門……這時畫面停止,讓孩子們思考:遇到這種情況,文文該怎么辦?二年級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安全意識,他們經過了短暫的思考即展示出了他們的想法,而此時教師也適時的點撥:在生活中,客人來了我們既要熱情待客,做一個文明的好孩子,但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認識的人直接接觸。然后讓孩子們自由組合進行場景模擬表演。
二、創設多元內容
小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總是充滿了一探究竟的心理,生活化的道德與法制教學應避免單一的內容重復鋪陳,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營造出多元化的生活化空間,學生在不同的問題角度下對于道德與法制的認知更為透徹,教師要注意情境材料的選取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貼近學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如教學禮貌的力量時,教師可以創設幾個不同生活情境的案例:一是在公交車上,幾名學生坐在“愛心座”嬉笑打鬧,而漠視站在自己身邊的老人,沒有絲毫愧疚感;二是在公共場合上,幾位壯漢隨處抽煙、隨口吐痰,對工作人員的勸阻加以藐視;三是在過斑馬線時,一名學生攙扶著一位老奶奶過紅綠燈。組織學生分組談論與交流,讓學生自行評價這些行為方式,得出禮貌的重要性。
三、引導直觀感受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教學有關國旗課時,在課前布置調查活動:學生去觀察周圍環境中什么地方掛著國旗?國旗有什么特征?國旗是何時、怎樣升起來的?同學們通過調查,對國旗有了初步認識。這樣為學生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奠定了基礎。之后再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形成愛國行為。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品德課的教育中,通過對于教學內容的創新性研究和生活化轉變,來提高學生將品德意識在生活上的實際應用,增強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生活態度,加強學生自身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更進一步的促進了學生良好的生活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參考文獻】
[1] 侯建軍. 道德與法制生活化教學漫談[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5).
[2] 雷占梅. 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 中國高新區,2018(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