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建筑工程,作為滿足人們基本生產生活需求的重要設施,其建設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影響了所處地區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目標達成與否。然而,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易受所處環境、人為以及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病害。為對其影響進行控制,相關建設者應對問題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如此,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就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狀態,服務于所處行業的快速發展進程。
關鍵詞: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
1 前言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的運用,需與工程建設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使地基施工技術、防水施工技術以及預制樁施工技術等運用效果充分發揮出來。事實證明,只有這樣,才能使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的作用性能與工程建設要求保持一致,進而滿足用戶對工程建設的基本功能需求。
2 現實意義
建筑工程所處的市場環境呈現出高層化發展趨勢,日益擴大的建設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技術質量控制難度。為此,相關建設者應從實踐角度出發,從施工處理關鍵技術、混凝土施工入手,通過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已找出優化控制的方法策略。這樣一來,建筑工程就能以可持續狀態作用于實踐,以滿足現代化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居住環境所提出的安全穩定需求。
3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問題
3.1 混凝土麻面問題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會出現一些細小的麻點、凹坑或者氣泡。這會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不僅影響混凝土的美觀,而且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于對施工細節的處理不到位。例如,對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雜質,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如果沒能對混凝土進行有效的養護,或者在混凝土振搗過程的振搗不充分,導致混凝土內部的氣泡未完全排除等,都會造成混凝土出現麻面現象。
3.2 混凝土蜂窩問題
在完成混凝土澆筑后,在其表面弧線疏松情況,形成蜂窩狀。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過程中砂漿沒能完全覆蓋,在長時間的空氣侵蝕下,會在骨料之間形成蜂窩狀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骨料與砂漿之間出現離析,將會導致混凝土蜂窩的出現。而且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如果模板破損,或者模板密封不嚴,發生漿液滲漏,也會導致混凝土蜂窩出現。
3.3 混凝土裂縫問題
裂縫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是危害性較大的問題之一,混凝土裂縫主要分為三種,即橫向裂縫、縱向裂縫以及網狀裂縫等。如果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溫度把控不當,便很容易出現裂縫問題。在混凝土的養護過程中,如果不能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養護處理,也很容易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除此之外,在外力的作用下也會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問題。
4 混凝土準備階段的關鍵技術
4.1 混凝土的制備
在混凝土的制備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原材料的質量。例如,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因此,首先應對水泥的規格以及水泥的性能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檢驗,確保水泥的強度符合工程的標準要求。應避免采用含有氯鹽的水泥。除此之外,還應結合工程的實際需求適當添加相應的外加劑。除水泥之外,還應注重把控粗細骨料的質量,要確保粗骨料的粒徑小于構件整體厚度的0.75倍。因此,粗骨料的粒徑通常都應小于4cm。最后,混凝土的拌制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因此也需注重把控水的質量。
4.2 混凝土的配比
在混凝土的配比過程中,應通過配比實驗來實現最佳配比。完成配比之后,要注重檢測混凝土的強度,在混凝土的強度符合建筑工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才能投入使用。
4.3 混凝土的攪拌
要結合混凝土的性質合理選擇攪拌機械。例如,在塑性混凝土的攪拌過程中,應選擇自落式攪拌機械;如果需要攪拌干硬性混凝土時,則應選擇強制式攪拌機械。不同攪拌機械具有不同的特點,只有合理選擇攪拌機械才能保障混凝土攪拌的質量。
4.4 混凝土的運輸
運輸過程會對混凝土的質量產生影響,因此,需要注重對混凝土運輸過程的管理。要確?;炷吝\輸過程中不會出現離析現象。應盡量縮短運輸距離和運輸時間,因此,應在建筑工程附近對混凝土進行攪拌,縮減混凝土的運輸距離。
5 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
5.1 澆筑過程中的關鍵技術
首先,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離析或者分層的現象,保障混凝土的性能。澆筑過程的垂直距離應控制在3m以內。澆筑之前,在底部填充5cm~10cm左右的水泥砂漿。在澆筑過程中要做好振搗工作,確保充分振搗,振搗時要注意支架以及模板的變化情況,避免模板發生變形,如果出現變形情況,應立即停止振搗固定模板。要注重把控特殊部位的澆筑時間,例如,在澆筑墻體與柱子連接部位時,應先對墻壁以及柱子進行澆筑,并且在澆筑完成1小時之后再對梁板進行澆筑,這樣可以有效降低裂縫的產生幾率。
5.2 振搗關鍵技術
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是否掌握振搗混凝土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對后期振搗混凝土效果的好壞有著直接影響。如果在振搗的過程中采用插入式,那么就要控制好振搗過程中的移動間距,通常情況下移動間距要保持在1.5倍振搗半徑之間。如果是對輕骨料進行振搗,為了保證振搗效果,應該把振搗間距保持在振搗半徑以內。在使用振搗器進行振搗的時候,應該用0.5倍振搗半徑作為振搗器與模板之間的振搗最大距離,為了不影響最終的振搗效果,要注意在振搗過程中不要與模板、鋼筋等物體發生剮蹭或碰撞。在使用振搗器振搗的過程中,加入的混凝土的高度應該在50mm左右,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振搗效果。在振搗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使每一次振搗都貼合上一次已經振搗過的邊緣,以此保障振搗的質量。如果在振搗過程中采用附著式的振搗器,就要通過實際實驗來確定其移動間距,必須保證移動間距設計的可行性與準確性,這樣才能有效保障振搗的混凝土質量。在進行混凝土振搗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現場實際的施工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混凝土的振搗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隨時觀測鋼條、模板以及支架的位置以及外觀情況,一旦發現位置移動或者變形的情況,就要立刻停止振搗工作,對其進行修正后再繼續。在符合建筑工程設計施工的前提下,使混凝土澆筑后的物體質量安全可靠,對于整個混凝土工程質量的提升是極其重要的。在混凝土振搗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振搗器,并且在振搗過程中要符合規范,混凝土的表面不能有浮漿現象并且不能使混凝土下沉。合理控制振搗時間,否則易導致混凝土振搗不均勻,在后期使用中會產生分層現象,對建筑工程的質量有嚴重威脅。
5.3 梁板澆筑技術
在梁板澆筑過程中,應結合實際的施工要求合理選擇建筑施工方案,通常情況下,在梁板澆筑過程中都會采用趕漿法。應用趕漿法,需要對完成施工的部分進行及時的檢測,在確保其質量合格之后才能開展下一階段的施工。在施工過程中,應確保梁板的厚度小于鋪設的高度值,與此同時,還要保證壓實的方向與澆筑方向一致。
5.4 混凝土養護技術
混凝土的養護對混凝土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完成混凝土澆筑的半天后,需要將混凝土覆蓋嚴實,然后定時對混凝土澆水養護。通過澆水可以保證混凝土的表面處于濕潤狀態,使混凝土的表面與內部的濕度平均,避免出現裂縫現象。通常情況下,混凝土澆水養護需要持續7天左右時間。在養護過程中,一旦發現混凝土表面出現干燥情況便應立即澆水,這樣才能保障混凝土的養護效果。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混凝土施工處理技術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注重對關鍵性技術的把控和應用,保障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瑜.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關鍵技術分析[J].低碳世界,2019(6):154~1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5225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