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言外 事近喻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喻 丹
貴州“十大名茶”評選,標志著貴州茶業從偏重種植轉向側重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的轉變。貴州“十大名茶”揭曉,正式“引燃”貴州茶產業新事件。流露的正是貴州茶業聚集焦點、打造自主品牌之路,并以期迅速建立起一個新的、高起點的貴州綠茶品牌群像的勃勃雄心。
貴州“十大名茶”出爐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角逐。
2009年7月,備受各方關注的貴州“十大名茶”評選活動落幕。全省49只茶葉參選,經過初選、抽樣檢測、品質測評、綜合評定和公眾投票,最后10只茶葉脫穎而出:都勻毛尖、湄潭翠芽、梵凈山翠峰茶、鳳岡鋅硒茶、“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春江花月夜”牌明前毛尖、綠寶石、貴定云霧茶、“清水塘”牌清池翠片、雷公山銀球茶。
《西部開發報》評價,這不單是質量的評審,更是對貴州茶葉品質的高端定位;不是單純的考核和排名,而是整合貴州茶葉品牌戰略的一次成功嘗試;不是3年或5年一度的例行公事,而是在特定的關鍵時期。對貴州茶葉品牌宣傳推介的一場大檢閱。
誠然,躋身十大名茶,不僅關乎榮譽,更是承擔著帶動貴州茶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責任。
意在言外。
近年來,不管是輾轉各省的“萬人品茗”還是茶園生態之旅,不管是“十大名茶”評選還是步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快車道,旨歸都在于推介貴州綠茶,在于化解消弭貴州茶生態資源優勢與現實中茶葉經濟效益嚴重不對稱的遺憾。
外不如浙江、云南;內不如茅臺,甚至不如近10年以“老干媽”為代表的貴州辣椒產業。這是貴州茶業的尷尬和隱痛。
從替身到自贖,從貼牌到自強,貴州茶人躬身做出了系列無愧于自然稟賦與文化遺澤的成績。但在全球化的背景和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沒有科學動態的規劃和專業高效的市場運作,僅憑良好的愿望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問耕耘,更計收獲。
渴望豐收,貴州茶人心底有一股按擦不住的焦灼。
貴州“十大名茶”的評選,正萌生于這樣的歷史時刻。
貴州茶產業的狂飚突進
貴州“十大名茶”出爐,是2007年貴州省委省政府6號文件播下的種子結出的果實,它的身后是貴州茶業的狂飆突進。
2009年3月27日,“貴陽――湄潭”茶鄉生態旅游線路首發團引爆了貴州茶鄉生態旅游。截至2009年4月底,湄潭接待游客3.2萬人次,主要旅游指標比2008年同期增長25%以上。旅游收入2100萬元。
而這些,僅僅只是貴州茶產業經濟鏈條中小小的一環。
3.62萬噸,14億元,這是2008年貴州茶業的產量和產值。
“前無古人,絕無僅有”,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對貴州近年來茶葉發展態勢的評價。
貴州有底氣接受這樣的贊美:2006年以來。貴州茶園以每年40萬畝以上的速度增長,茶產業的發展氛圍、茶園擴張、加工提升、宣傳推薦、市場開拓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的甚至是跨越式發展。貴州綠茶在國內的知名度、美譽度大幅上升。
貴州茶產業勢頭之強勁,以下數據可見一斑:
以資金注入為例,2008年及2009年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分別投入1.25億元、1.8億元支持10個茶葉主產縣(市)建設了一批低產茶園改造,新建高標準茶園,無性系茶樹良種苗木繁育基地,使得茶園的規?;?、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明顯提升。與此同時,工商資本、民營資本陸續進入茶產業,推進茶葉加工企業加速升級換代,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10家。茶葉招商引資成效明顯,2008年各地從浙江、福建、山東、江蘇及省內其他地區引進茶葉加工企業64個,投入資金7億余元。
服務領域的跟進也大有起色,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能力逐步加強。在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各地從2.38億農業救災資金中安排了5061萬元,用于茶產業的災后恢復重建。中國茶葉研究所與畢節、鳳岡、正安等地建立了定期技術服務關系。遵義、銅仁、畢節等地與西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所簽署了技術服務協議。貴州省茶技術茶文化中等專業學校開設了“茶藝茶文化”、“茶葉栽培加工”、“茶葉市場營銷”專業,兩年招生450名。各地整合陽光工程、勞動就業、扶貧培訓等培訓資源,采取梯級培訓戰略,開展茶產業技術和人才培訓。省農業廳組織召開了全省無性系茶樹良種苗木、茶葉專用肥、茶葉機械供需銜接會,為供需雙方提供合作與洽談的平臺;全面完成茶葉重點縣擬規劃新建茶園360萬畝土壤樣品的環境質量檢測,為新建茶園提供科學依據。
2008年,各級各有關部門,以政府搭臺、企業集群唱戲的方式在省內外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推介貴州綠茶的活動。原省農業廳組織26家企業參加第五屆北京中國國際茶博會上,10只產品獲得金獎,占茶博會18只綠茶金獎一半以上;25家企業參加第九屆廣州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獲得了全部的14只綠茶類金獎和1只紅茶金獎;在北京王府井和廣東芳村茶業城舉辦“貴州綠茶?秀甲天下”、“精品推介暨萬人品茗”活動,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消費者和業界人士的廣泛贊譽。貴陽連年舉辦“貴州綠茶?秀甲天下”萬人品茗活動?!百F州綠茶?秀甲天下”萬人品茗活動會在省內和全國重要的目標市場不斷地復制,成為推介貴州省茶產業、拓展市場的重要平臺。
橫向看鄰居(參照東部的浙江、福建與隔壁的四川、云南),縱向看歷史,貴州茶葉發展的士氣與勢頭,都沒有辜負中茶所專家的高度評價。
市場推介的缺失與隱憂
2009年4月,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2009年春茶產銷形勢分析,金融危機對今年春茶銷售的影響已經顯現,從北京、上海等主要銷售區上半年市場反映情況看,茶葉交易情況不如往年活躍,市場出現積壓。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接著預測,隨著春茶開始大批量上市,市場的壓力將會進一步顯現出來,加上去年茉莉花原料出現積壓,預計春茶銷售量比去年將會出現5%左右的下降。個別地區、個別品種的春茶將出現賣難的情況。
對于貴州來說,同樣存在面積擴張、加工提升與市場開拓三者的協調問題。規模、質量和效益的矛盾正在凸現。目前投產的茶園不到80萬畝,一旦新建的100萬畝茶園投產,需要像蘭馨這樣年生產能力1100噸的龍頭企業近100家才能完全加工,很有可能出現采摘不下、加工不完、銷售不盡的局面。茶葉消費市場增長緩慢,競爭勢必更加激烈,沒有品牌支撐的地區必然處于劣勢。2012年至2015年將有近200萬畝茶園投產,年茶茶葉10萬噸,理論上30億元左右的銷售收入如何變成現實,這是一個嚴肅而嚴峻的問題。
目前荼產業投入高,勢頭好,各方期望也高,一旦茶大量投產而銷售
滯緩或收益菲薄,帶來的負面影響將不可估量。此類情勢,前車之鑒并不鮮見。
如同一個孱弱之人,一味進補而沒有好的消化吸收系統,出口不暢,補也無益,反之還將帶來新的問題。
黔茶出山,路在何方?
一方面,茶企業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新產品,陸圣康源的茶多酚令貴州茶產業告別了單一的茶葉加工時代,成為貴州茶業向產業精細加工邁進的標志;南方嘉木公司的茶籽油既延伸了新鏈條又開辟了產業的安全帶(在茶葉產量過剩時化解產業風險)。
另一方面,產品推介的形式和市場開拓的效果急待完善和提高。近年來政府和部門組織了上百場大型活動,耗資上千萬元,貴州綠茶知名度和美譽度相應上升。但是由于品牌推介以年度活動為主,宣傳推薦的間隔期太長,缺少在大中城市開設貴州綠茶連鎖專賣店、品牌店等長線宣傳推薦方式,推介的后續效果并不理想。
產品推介畢竟是市場行為,效果也由市場說了算,推薦地點和時間的需要前期市場調查,推介的方式需要專業策劃,推介的效果和影響需要客觀評價,推介的模式更要長期的計劃。
在這些問題上,貴州綠茶推介的專業化有待提升。
此時,貴州“十大名茶”評選,標志著貴州茶業從偏種植轉向側重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的轉變,用專業化的手段向市場遞上一張有影響力的名片。
貴州“十大名茶”評選揭曉,正式“引燃”貴州茶產業新事件,流露的正是貴州茶業聚集焦點、打造自主品牌之路、并以期迅速建立起一個新的、高起點的貴州綠茶品牌群像的勃勃雄心。
在茶葉加工核心技術的創新、茶文化和品牌的創新、茶產業價值鏈的創新之外,還必須注重茶葉商業銷售模式的創新。多渠道進發,借用旅游、多彩貴州、茅臺酒、駐外辦事處、貴州農民工等外向型暢順的渠道,利用成熟的賣場和平臺創造推介奇跡?!百F陽――湄潭”茶多生態旅游就是―個成功的范例。
為黔茶出山插上文化的翅膀
貴州“十大名茶”評選,正是引導人們挖掘黔茶價值、體驗黔茶文化、破解黔茶“名茶不名”困局的一大舉措。
黔茶出山,跳出茶葉抓茶葉,跳出貴州看世界,才能獲取另一種洞見的向度。
神態莊敬,服飾簡靜,器皿潔凈,臻如化境――當韓國茶人雙手合十致意表演結束,觀者才漸漸從韓國蓮花茶道靜謐安詳的氛圍中解脫出來――2009年7月26日,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內熙園茶樓,來自韓國三鼎茶社的會員以茶會友,與熙園茶樓互磋茶藝。
此番韓國《茶的世界》發行人崔錫煥率韓國國際禪茶文化研究會、韓國三鼎茶會一行到貴陽,與貴州茶協、熙園茶樓進行文化交流,這是貴州的第一次中韓茶事活動。崔錫煥說,來貴州之前僅聞茅臺之名,不知道貴州有這樣好的綠茶。他熱切地希望能與貴州茶界合作,能將2年一次的國際禪茶大會落戶貴陽,在更大的層面和更高的平臺上促進中韓茶文化、茶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這也將帶動貴州茶業與更多國家與地區的合作交流。
崔錫煥的提議引起貴州茶協秘書長王亞蘭的共鳴:“貴州茶葉大部分是內銷,走出國門的是少數。貴州茶葉必須盡快往外走,打通出口,為未來大批的茶葉銷售找到世界的平臺,文化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
的確,茶文化與茶經濟本互為表里,茶文化與茶經濟的一體化正在成為茶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如果說“十大名茶”評選是苦煉內功,各種文化交流則是外建平臺。平臺一旦搭建起來,用什么去交流?以貴州茶文化的現狀來說,難免不相形見絀。
這正是貴陽熙園茶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花心緒頗為復雜的原因:“韓國從幼兒園到大學都開設了茶文化課程,將茶禮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必修課,同時也有機地引導了大眾茶葉消費。不論茶文化的普及程度還是對茶文化的傳承維護,和人家相比,我們做得太不到位了?!?
的確,迄今為止,對貴州茶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資料收集整理或零星茶藝術創作層次,水準不高、內涵不深,缺乏推介和拉動茶消費的力量。
茶文化的落后將制約茶經濟的發展,文化貧瘠的茶經濟不可能有持久發展的潛力,不注重茶文化的茶經濟最終必然喪失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當前,茶文化對茶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已是茶人的共識。
貴州茶文化積淀極為深厚:從一枚1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四球茶籽化石在貴州晴隆出土,到陸羽《茶經》記載“茶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再到抗戰時國民政府在貴州湄潭籌建中國歷史上第―個國家級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貴州茶文化源遠流長。
今天的貴州人,不能愧對這樣的歷史遺澤。
如何扭轉貴州茶葉優質、茶文化弱勢的局面?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民族民間茶文化中心副主任周開迅的觀點值得重視:“茶文化是綜合性學科,必須集各方面知識來綜合,它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經濟學的知識和手段?!?
貴州“十大名茶”要想躋身中國的、世界的名茶之列,還需插上文化的翅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98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