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社會變遷侵蝕家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葉敬忠 賀聰志

  如何盡快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如何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和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是保障農村老年人養老質量必須解答的問題
  
  “留守”的家文化
  
  在今天的農村,祖孫兩代相依為命、留守的婦女獨自支撐家庭重負、“空巢”老人苦守田園的生活圖景隨處可見??梢哉f,在“打工”文化在鄉村社會快速形成和普及的過程中,這些留守群體和留守家庭也已日漸發展成為一種人們習以為常的鄉村現象。
  規模龐大的留守人口群體,構成了當前農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拆分型”的家庭形態――“留守”家庭。在這些留守家庭中,兩種非常殘缺的家庭形式――祖孫兩代構成的“隔代”家庭和子女全部外出、老人留守的“空巢”家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2008年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留守人口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進行隔代監護的留守老人比例高達56.5%,其中很多老人需要照看2個以上的孫子女,有的甚至多達5、6個;“空巢”留守老人所占比例達48.5%。   在鄉土社會中,家庭是一個承載著多重功能的基本社群。我國農村傳統的家庭是建立在農耕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封閉村落社會所形成的權威和秩序的基礎上。農村留守家庭中,部分家庭成員被從傳統的家庭、村落環境和生產方式中抽離出來,帶入一個更為開放和現代的城市社會;先前大家庭的共同生活形式變成長期的兩地分離,面對面的交往互動變成了只能依靠現代通訊和交通工具來保持溝通和聯系;家庭內部的分工出現了調整,原先由外出家庭成員承擔的農業生產、撫育孩子、社會交往等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留守的婦女和老人身上,外出者則只能通過匯款、打電話和短暫的探望、部分家庭儀式的出席等來履行部分家庭義務,家庭關系被延伸至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來建構……
  
  孝道文化衰落
  
  我國延續千年的儒家孝文化是規范和調節家庭中子女對父母贍養義務的重要倫理范疇。這種文化模式建構了家庭養老的合法性秩序。但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這種養老的文化基礎正在衰落,傳統的倫理控制機制日漸式微。不少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歷史上的數次運動和市場經濟對我同的孝文化造成沖擊,家庭的核心價值越來越被經濟理性取代,當前的農村“孝道”養老已經受到侵蝕。
  外出務工者在適應城市生活和工業生產的過程中,價值觀念很容易受到市場運作邏輯的滲透,年輕一代對父母的支持行為更趨于一種契約關系和理性化。從實地調查的情況看,雖然絕大多數外出子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對家庭契約的履行,但這種履行建立在情感上的利他主義成分明顯減少。孝道規范的履行依賴于一定的情境,只有通過在社區和家庭生活的具體情境中才能調動各種制約機制,但外出務工使年輕一代可以脫離傳統控制情境,為偏離和無視這些規范提供了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一代普遍“重幼輕老”,對老年父母的供養意愿和供養動力普遍不足,很多子女外出后既不給父母打電話,也不同家探望,不孝、不養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老人長期處于被子女遺忘和遺棄的孤獨生活狀態中。
  很多老人因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撫養孫輩和人情往來的責任,反而加重了經濟負擔。為了維持生計,80.9%的留守老人仍然在依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自養,生活水平普遍非常低,大多數留守老人的生活只能維持溫飽。讓人感到更為沉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老人則由于子女的漠不關心、“富而不養”和贍養脫離,生活陷入了困苦和無助。另外,子女外出后,農村留守老人存在普遍的照料缺失,高齡、患病和失能老人的照料問題更為凸顯。
  
  家庭權威秩序重構
  
  家庭孝道文化在衰落的同時,家庭中的權威秩序也在進行著重構。我國傳統家庭是依照父子軸建構成的“父權制”家庭,講究的是“父慈子孝”、“父為子綱”。老年人憑藉其年齡和輩分、對家庭財產分配的控制、傳統經驗的掌握等,在家庭中享有很高的權威,并居于支配地位。女性在家庭中則屬于從屬和被邊緣化的角色。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進城務工的背景下,年輕一代出現了職業和地理上的社會流動。時空分離也使得老年人對子女的約束變得“鞭長莫及”,父代的控制和影響能力此時微乎其微,子女的獨立性和自主決策權由于外出得到了增加。
  在社會飛速變遷的時代中,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超出了老年一代的經驗范圍,老年人掌握的傳統資源對從事非農業的外出子女來說已經貶值。外出子女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過程中,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等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同化,同時不同程度地接觸或掌握了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比如學會使用電腦、互聯網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一代不僅無力對子女進行教化,還不得不接受子女的“文化反哺”。
  此外,外出子女務工收入對家庭經濟貢獻的份舔口控制能力明顯增加,也帶動了家庭權力關系的調整,年輕―代特別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話語權和地位得到了提升。外出務工使得女性可以脫離“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分工的束縛,取得經濟上的獨立性,從而使夫妻關系更加趨向平等,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婆婆主導的婆媳關系局面。婆媳關系趨于相互平等、互相尊重,還有的甚至婆婆“討好”媳婦。在家的兒媳也因為丈夫的缺席而掌握了更多的家庭資源,在家庭決策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加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
  
  留守家庭文化變遷的核心在于老年人在家庭中權威和地位的衰落,老年一代由此出現的失落也是必然的。而在家庭養老模式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倫理來維系的背景下,家庭倫理道德的流失和削弱導致農村老年人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贍養危機。如何盡快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如何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和家庭倫理道德建設,是保障農村老年人養老質量必須解答的問題。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年人地位的下降和年輕人地位的上升也正代表著以傳統威權為基礎的家庭關系正在向平等、民主型的家庭關系轉化,年齡、輩分和性別等先賦條件對家庭文化的影響正逐漸被個人能力和魅力等因素弱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00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