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功利主義侵蝕教育生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針對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前不久教育部明確要求各地認真排查并嚴厲查處。此類偽國學班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實質上不過是在利益驅動下,一門只為賺取家長手中的真金白銀的生意。
揆諸當下,教育事業中的功利現象并不罕見。功利因子首先來自外部,其突出表現,便是各類商業行為對教育事業的侵蝕。在無數商家眼中,學校有著數量可觀的潛在消費者,商機多多,令其垂涎。然而,教育是旨在育人的公益事業,而商業是意在謀利的功利活動,二者實屬殊途。
教育事業的發展固然需要大量金錢作為物質支撐,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放任商業活動侵蝕各類教育活動。在教育事業和商業活動之間有必要構建一道防火墻;否則,任由二者糾纏,不僅容易把教育事業搞得烏煙瘴氣,也會讓商業行為顯得吃相難看,乃至走向違法違規的邊緣。
“作家進校園賣書”最近引發文化界和教育界熱議,即是典型事例。記者調查發現,現實中一些作家、圖書公司屢屢把進校園賣書當生意經,有的學校或教師甚至會在利益驅動下,想方設法讓學生買書。不少人乍看之下或許不覺得作家進校園賣書有何不妥,但這類行為確實涉嫌違法違規。去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嚴禁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緊急通知》。《義務教育法》第25條更是明確規定,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從國家法律到教育主管部門的禁令明確禁止在校園推銷任何商品,正是為了避免校園環境被商業污染。
教育中的功利主義也可能來自內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浮現的功利主義問題可謂不在少數。教育管理者要及時發現個中苗頭,避免功利主義侵蝕教育教學。
為何說教育事業必須遠離功利主義?教育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公益事業之一,任何功利主義行為不同程度上天然與之相斥。但是,當下某些人為因素的干擾,正在試圖讓原本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混為一談,這是值得警惕的危險傾向。倘若教育教學活動沾染了過多的功利主義色彩,它培養出來的人也難免打上功利主義的烙印——這并非危言聳聽。
據媒體報道,在大連某些學校的小學生中間也有了“代購”這一“行當”,代購目標通常是家長不允許吃的零食。小學生代購者接受同學“下單”,先收錢后“發貨”,去小賣店買回來的商品會加幾角錢或者幾元錢,還實行積分制,并設置普通會員和特別會員,甚至接受同學入股。在諸多教育熱點新聞中,這似乎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發輿論熱議。個中原因不難理解,公眾哪怕只是基于一種樸素的價值觀也可以認識到,對未成年的少年兒童而言,過早被商業思維浸染,過度享受賺取金錢帶來的樂趣,會腐蝕孩子原本健康純凈的心靈。不僅如此,把單純的同學關系變成了“顧客”與“主顧”關系,小小年紀就陷入互相利用的功利主義窠臼,這顯然與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追求背道而馳。
有人或許會說功利是人類的本性,但教育事業的育人目標,顯然并非助長或放任這種本性,而是讓受教育者稀釋本性中過多的野蠻、原始的成分,擁有更大的格局和人生境界。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個人幸福,并為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貢獻更多物質和精神財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