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推進整本書閱讀中的不良傾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雖然統編本教材與舊版教材都提到了整本書閱讀,但舊版教材更多是一種倡導,屬于學生自主閱讀,而統編本教材卻把整本書閱讀及時納入到了閱讀教學體系之中,并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閱讀整本書”。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不少問題。筆者就當前整本書閱讀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
問題一:以練代讀,用習題代替閱讀
用習題代替學生閱讀,“經驗”最初源于高中語文教師,其初衷是為了應付高考,能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讀”完高考命題中所涉及的名著。習題,高度概括了整本書的故事情節,還有人物理解、文本主題等知識點,只要學生讀讀、背背、練練,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考出好的成績。不少小學一線教師也從考試角度出發,紛紛效仿,通過百度搜索整理相關整本書的閱讀題目以及答案,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乃至背誦答案,對整本書閱讀雖也作要求,但不進行指導跟進。
這種做法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無可非議,但用于小學整本書閱讀,卻有點本末倒置。在小學階段,推進整本書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通過整本書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這里的閱讀重在積累,如果一味地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脫離原著而借助習題進行閱讀,不僅會浪費學生的閱讀時間,還會給學生帶來負擔。這與課標、統編本教材的編者意圖也是相違背的,屬于一種假閱讀行為,相信隨著整本書閱讀的推進,隨著學生年段的增加,這種以習題代替閱讀的方式,最終連考試都無法應付。
問題二:以點帶面,用選段代替整本
統編本教材提到整本書閱讀,但對于一線教師,整本書章節太多,內容太厚,如何導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是精選部分章節,以此激趣,引導學生在課后走進整本書閱讀。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踐中往往將整本書的精彩片段上成了“教讀”課。筆者曾聽過一位教師上的《朝花夕拾》的導讀公開課,這位教師就精選了“長媽媽”這一章節,活動設計得很精彩,師生互動也很到位,但遺憾的是這節導讀課只能稱作為片段導讀,不能算作整本書導讀,因為教師在導讀講解中就片段而片段,沒有從章節內容延伸拓展開去,逐步過渡到整本書閱讀。
對于整本書導讀,片段分析僅僅是個“斑”,目的是通過一“斑”從中窺見整個“豹”。要想從“長媽媽”過渡到《朝花夕拾》,教師還要進一步做延伸拓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問題進行延伸拓展,比如:“這本書中還有哪些章節提到了‘長媽媽’?”“如果‘長媽媽’出現在《五猖會》中,那么她的表現又會怎樣?”接著可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想象,說一說,寫一寫……這些問題,不僅可以由選段拓展到整本書,還能進一步放大學生的閱讀視域,讓他們的思維朝著更為開闊的方向走去,做到 “眼里有章節,心里有整本”。
問題三:以師代生,用導向代替體驗
整本書閱讀,從主題理解來看,一般有三個層面的意義,即作者、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只有這三個層面都達到才能算真正讀懂一本書。但從實踐來看,不少教師在導讀課中容易先入為主,用自己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個性感悟,這種過早地給整本書閱讀定性的做法,很容易壓制學生的閱讀空間,不利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需要的是學生的個性感悟,在閱讀指導中應倡導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一本書,以免走極端,出現與主流價值觀相沖突的情況。
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不少教師都是圍繞“煉鋼”這一主題做文章,引導學生進行解讀。這種設計固然沒錯,但是內容有點狹窄,畢竟他們也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對此,筆者在導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過程中,曾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導讀:一是說說哪些人影響著保爾的成長。二是說說保爾遇到了哪些考驗,他是怎樣面對的。三是讀一讀保爾的三段戀愛經歷,并對此進行評價。這三個方面,三個層次,目的是突破這部名著傳統的導讀的固化思維,讓學生多元閱讀,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感悟,把保爾從革命英雄還原成“人”來進行閱讀。
問題四:以寫代讀,用練筆代替過程
整本書閱讀,動一動筆,進行圈畫,或者進行批注,寫一寫心得, “不動筆墨不讀書”也是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但從實踐來看,不少教師卻把這一方法當作整本書閱讀的唯一方式,無論學生讀什么,讀多厚的書,都要求他們動筆,一律寫批注,寫心得。這在無形之中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結果反而導致他們喪失閱讀興趣。因而即便是借助練筆輔助閱讀,也要鼓勵學生放開思維,通過組織各種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與主人公進行對話,通過制作手抄報,或者組織辯論、講故事等形式,讓學生將閱讀感悟與體驗表達出來。
《西游記》這本書中有個重點章節,即《三打白骨精》,在閱讀指導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圈點批注閱讀,而其他章節,只需要略讀即可。還有即使是倡導練筆,也要鼓勵學生跳出圈點批注局限,盡可能擴大練筆的范疇,比如采用縮寫、續寫、改寫等形式進行練筆,引導學生熟悉整本書的內容,或者等整本書閱讀完后,可以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如閱讀《水滸傳》這本書,可以等學生閱讀完后,組織他們分類寫梁山好漢上山的原因以及最后的結局,或者以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義,對梁山頭目宋江說幾句話,或者引導學生想象宋江臨死前內心的獨白,等等。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寫的形式,還能推促學生主動閱讀,將其過程變得富有趣味。
問題五:以考代導,用考試代替導讀
小學生閱讀幾萬字、十幾萬字,乃至幾十萬字的書籍,是一個較為艱巨的過程。如果學生不感興趣,讓他們真正讀完,的確很不容易。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在“導讀”中慢慢走完全程。比如《西游記》,筆者就曾先后上了六節導讀課。還有《三國演義》,筆者則是與學生一起慢慢讀,一起慢慢品,一起慢慢賞,先后花了半學期的時間。而對于《水滸傳》一書來說,僅是導讀課,就先后上了十節,整整一學期,可謂耗時之長。之所以這樣做,最根本的就是想帶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進整本書閱讀,這樣過程有了,自然方法也有了,積累也就有了。
在實踐中,不少教師簡化過程,將導讀過程簡化為考試,這從表面來看,雖能夠在多數情況下檢驗學生對一本書的閱讀效果,但是無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比如曾有教師問學生,格列佛在小人國一口氣吃了多少只鴨?《傅雷家書》中,一共有多少次提到“赤子”,等等。這種方法,這種習題,并不適合整本書閱讀,只會帶偏學生的閱讀關注,結果反而讓學生鉆進死胡同。考試本身沒有錯,只要方法得當,照樣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好好研究,怎樣出題才算科學,才能對整本書閱讀起到推促作用。
整本書閱讀還是要回歸本源,遵循整本書的閱讀規律。如果教師過于功利,過分追求結果,拿單篇文本精讀經驗或者導讀思維,去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結果只會是一種形式主義,無益于整本書閱讀的推進,無益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永嘉縣甌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