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和順的教育生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以前讀《論語》,讀到子夏問孝,孔子的答案中有“色難”二字,如果僅涉及孩子對父母盡孝而言,解釋成發自內心孝順父母臉上呈現誠懇和順之色就可以了。的確,凡事只有心甘情愿,才能和顏悅色。
最近重讀于漪老師的《歲月如歌》:“情感上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只要有一點雜質,總會不知不覺地流露”,“對學生丹心一片,情深似海,就不會出言不遜,傷學生的自尊”。[1]的確,于親人也好,于學生也罷,以情換情,以心動心,本是常識,但經常越是常識越難踐行,所以情感之上還需要自覺的責任引導。
個體心理學之父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一名具有高度社會感的教師,會公平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他會真正地希望為整個人類的利益作出貢獻。[2]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從孝子對父母真正的盡孝提升到教師通過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盡孝”。
不過這種發自內心的“盡孝”,也是一種技術活。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寫道:“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養學生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記得多年前的一個暑假,一位家長向我們學校提出孩子轉學的申請,問及原因,他說:“我孩子在這個班一年,主課教師竟然不知道有這么一個叫‘ × × ’的孩子,可見一直以來對他的漠視。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的孩子是得不到尊重的?!笔潞笪覇柤斑@位教師,他說,課堂上他一直是叫學生號次的,因為這樣可以公平對待學生。這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叫學生號次也是很正常的,甚至連學號也不叫,直接按座位表“輪流開小火車”讓學生答題也沒什么。但我認為這種方式不應該發生在語文教師身上,因為語文教師的文化意識是最強的,語文教師不能以公平的名義忽視了學生承載有家庭乃至家族文化的符號——姓名。我們知道古人的名、字、號都是非常講究的,如王維,字摩詰,明顯取自《維摩詰經》,這與“詩佛”的稱號是偶然的相合還是必然的暗示?當今社會,家長的文化素養相對較高,在給孩子起名時都是非常慎重而且考慮周到,所以學生姓名顯示了父母、家庭乃至家族的文化背景,同時寄托了他們的期望和學生的自我期待或自我暗示。叫學生學號難以傳遞教師稱名道姓時那種特有的感情,學生也難以感受到教師呼叫時那種特有的情感傳遞,因為數字是冷的,是國際通用的,根本沒有漢語言蘊含的那種獨特的韻味;叫數字容易讓人聯想起醫院的病號、監獄的囚犯,還有葉圣陶先生《夜》中映川夫婦被殺害時只剩下十七、十八號等等;叫學號還掩蓋了漢語言承載的那份共同血脈和文化認同;叫學生號次答題,貌似公平,卻難以與學生的個性、學生的學習水平相對應,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不能以公平的名義消解教學的針對性與教學的有效性。一個教師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一個學生,不僅這個學生心知肚明,其他學生也會感同身受,而且教師對學生的漠視會導致其他學生對相關同學的漠視。所以,長期只以號次代替學生姓名,至少失去了解讀學生姓名、個性、自我期望、特有文化背景的許多機會。
當然,我們也不能拿學生的姓名開涮。有一個教師,對他班里一名叫夏冬的學生特別不滿,因為這個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差,衛生習慣也差,還長年掛著兩條鼻涕。于是,這個“可愛”的教師就對這位學生說:“夏冬,你不如回家算了,去娶一個老婆叫春秋,開個四季粉絲店!”應該承認,這個教師有一定的語言敏感力,夏冬對春秋,剛好四季,粉絲指鼻涕,于是店名也命好了,但文化意識不夠,體察學生的感受不夠。教師必須要把學生當作具有文化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不管是語言還是行為,甚至是有隱性特點的表情態度等,都要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要意識到“身教重于言教”,更應該“行不言之教”。正如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處境最為不佳的群體,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樣,教師對待學生尤其是對待落后生的態度,最能折射出教師的文化素養。一個語文教師,尤其要通過賞識強化對學生的正向期待。其實只要一個期望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一次欣慰的點頭,一個贊同的手勢,就足以傳遞教師的尊重、信任與期望。教師良好的文化素養通過良好的行為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浸染,并內化為行為。所以,有人說,教育是以尊重換來尊重,以生命喚醒生命。所以追尋和順的教育生態,首要的是目中有人,心中蘊情,不僅要掌握交流技術,更重要的是用發自內心的真情浸潤溫情的語言,搭建起與學生心意相通的對話平臺。
不僅如此,追尋和順的教育生態,還表現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和學生一起構建一個充滿活力而又和諧的課堂氛圍。
十幾年前參加浙江省特級教師評選,教學內容是孔尚任的《哀江南》。當時是現場抽簽,封閉備課,在沒有任何材料可依的情況下,苦思如何教更好,這時腦海中的古詩詞在逐浪翻滾,我根據文本是劇本里的唱詞這一形式特點和這一部分抒發亡國之情到高潮的內容特點,再結合學生可能熟悉哪些詩詞的思考(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和成長的主體),將切合主題的相關古詩詞(尤其是初中教材中出現過的同主題的古詩詞)作了一番回顧、梳理和篩選,并且在設計討論環節時讓學生充分回憶積累的與文本主題相應的古詩詞。上課時我與學生一起朗讀、背誦、品咂,用詩詞解唱詞,以悲情和悲聲,教學與文本融合,師生與蘇生共情。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動情處,一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如果哪一天我的學校衰弱了,我會很傷心”,差點讓我落淚。我覺得學生在學習中成長了心靈,當然,我的課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試想,僅有教師古詩詞的積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諸多可能性,怎么會有教師和學生一起的傾情演繹甚至是忘乎所以的共情產生?怎么可能有直抵學生內心裝進學校盛衰的憂患?一個課堂,一篇文章,一名教師,四十多個學生,這些就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構成了一個平等民主共享而又充滿活力的氣場。
技術上的事其實都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從事一項職業,從業者首先應該有自我和順的意識,要能處理好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與自我的關系,既守職業本分,又有事業追求,還有社會責任感。
阿德勒在他的《生命的意義》中說:每個人都擁有三種關系,我們都生活在這個星球的表面(我們與生活的這個星球的關系),我們并不是人類這個物種唯一的成員(我們和同胞的關系),我們是以兩種性別存在著(我們的愛情與婚姻)。這三種關系就向我們提出了三個問題:如何找到一份職業生存下去?如何在同類中為找到一個位置合作分享?如何延續和發展人類?基于對這樣三種關系的思考,我們是否更能明白我們與這個世界中的人、物、事應有的關系呢?我們是否更能與自我和解達到內心和外表的和諧統一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發自內心地悅納自我,欣賞他人,尤其是欣賞我們的學生和同事,那么我們的自我世界和職場環境都會有好“風水”。 想起美國的愛德華·維爾容的《冥想》中的話:“萬物都有適當的位置,如果它們沒有各就其位,就會導致秩序混亂?!痹谒磥?,“風水就是把事物安排得井然有序,具有美感,讓人心生愉悅”。他認為這個理念適用于自己的生活,包括內部和外部。[3]同樣道理,我們是否可以從課堂生態或者教育生態去理解我們與自然、社會、他人(包括學生)、自我的關系。
其實所謂的“風水”,應該可以從多維度去解釋。從自然學(地理學)上去理解,它指的是自然界一些事物在某一個區域的位置搭配,比如說,這處宅地風水好,風水先生會從山、水、草、木、路、橋、地脈等與房子的搭配關系去判斷,如果各得其位,相處和諧,便認為是好風水。從人體學角度去看,我們判斷這個人外形漂不漂亮,我們首先看身材胖瘦是否適當,上下身比例是否合適,最關鍵是看這個人五官是否在該在的位置上,有些人五官個體都很好看,但沒長在該長的位置上,我相信無論如何都得不出漂亮的結論來,但如果五官正常(可能并不漂亮),而且各安其位,那么即使不很漂亮,也可能很有氣質,這也是好風水。從社會學角度去思考,一個團體、部門,甚至一個國家,如果每個成員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彼此和諧相處,這樣的單位就會產生合力,就會非常團結,這也是好風水。
那么,我們追求一個和順的教育生態,自己應該先追求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我覺得旅游、讀書、喝茶是很好的路徑。不管時間長短,約幾位好友,近山親水,放空積郁,清潔內心,使心靈垃圾不堆放不發酵不滋生細菌,讓山水醫病治俗,吸納清新的空氣,接受山水帶來的仁智啟示,像山那樣思考生命該有的狀態和人類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尤其是身為人師的我們,要將閱讀與自己從事的職業、熱愛的專業、追求的事業聯系在一起,這樣更能改善自己的職業態度,加深自己的專業思考,提升自己的事業理解。
讀書使日子變得單純,有如喝茶可以瘦身;讀書使生活變得簡單,有如喝茶可以清心;讀書使人能看清自己的不足,有如喝茶可以明目;讀書能減去急躁,有如喝茶可以清熱;讀書可以不斷更新知識,有如喝茶能抗衰老;許多好書常讀常新,有如喝茶促進循環;讀書能將許多知識加以融通,有如喝茶助消化;讀書還能讓自己保持清醒,有如喝茶能提神;讀書使自己不會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有如喝茶能消口臭。讀書是會上癮的,有如喝茶??傊?,讀書可以改善我們的心態,改變我們的氣質,優化相處的環境。明白此理,我給自己名師工作室的成員配了大量的書,當然也要求有讀書交流和讀書筆記。我也給學生送書,有時忍不住給一些同好的同事送書,這會讓更多的人在書香的氤氳中和諧地相處。讀書不僅和順了自我內外、和順了職場環境,還和順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育。
所以,讀《論語》中的“色難”,讀出了“孝”的真義是內外和諧,更領悟了于漪老師說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教師如果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生就不會嫌棄學生,更不會出言不遜,反而會充滿溫情、充滿愛意,那么,我們就會優化師生關系,和諧教育環境,達到身教言傳的和諧統一,提高教育成功的可能性,甚至“為整個人類的利益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于漪.歲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0.
[2][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命的意義[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52-53.
[3][美]愛德華·維爾容.冥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