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樓梯口“凡升必爭”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程連昌
預備的對象有可能三年、五年發生變化,不再符合原來設定的要求,而原來不是后備的可能后來者居上
后備干部是黨的組織、干部管理部門從長計議來探索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其中的一個做法,不管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必要的。黨和政府及早動手選拔、鍛煉、培養有優秀德才條件的人,做預備的策劃,使其能在一定的時期更加成熟,以備上層干部任期屆滿或流動調整之時,及時能選備上擔任重要職務,符合人才成長的規律。
后備干部制度有其自身的先進性、備用性、銜接性,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固定不變的辦法。在實際操作中要明確認識到以下三點:第一,早期考慮預備的人不一定就必然是將來要晉升的人,這只是一部分基礎;第二,組織人事部門在選拔任用干部時,決不能只在“后備干部”中挑選,還要在廣泛的范圍內去選擇,將預備對象和普遍對象兩者相結合;第三,后備干部也不是固定被轉為“正備的”。預備的對象有可能三年、五年發生變化,不再符合原來設定的要求,而原來不是后備的可能后來者居上。這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法則,不是一個死板的計算公式。總之,選人和用人,重在遵循科學性和民主性。后備干部怎么選怎么用也要按照嚴格科學、民主集中來辦。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某些人由于受主觀思想意識的影響,再加上各種客觀情況的變化,在“跑官”過程中先跑“預備官”,這種人是不能被考慮為預備對象的。另外,還有些后備的人沒有轉為“正備”,就灰心失望,認為遇到“天花板”。事實上,一個人(包括官員)的職業如何發展有一個客觀的發展道路,不完全隨主觀愿望所轉移。它是由客觀形勢、客觀需要、客觀機遇等等,這些因素來共同形成一個結果。打個比方說正處只有一個崗位怎么能提十個人呢?十個人同時進來到十年后不能都變成正處,這就是一個崗位的問題。我們現在有新的機制在探討,就是職務和職級并行,實行干部職級和待遇掛鉤,這是一種激勵機制,對解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問題意義重大。
選賢任能的“天地”當高度的寬闊
中組部在2000年頒布《黨政領導班子后備干部工作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揚民主,廣開推薦渠道,擴大選人視野。選人范圍從黨政機關到國有大中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等。近日,在全國行政機關公務員管理工作會議上,人社部提出將探索從工人農民中考錄公務員,選人范圍擴大到一線基層干部,這樣做更有利于選賢任能,充分體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世界中,選賢任能的“天地”一定要高度的寬闊。我們黨一直強調從實踐中鍛煉人培養人。有實際基層經驗的人,是在群眾實踐鍛煉中經歷考驗的。書本上學的都是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在這樣的社會大生產領域,如果不在基層實踐就得不到陶冶和鍛煉,更不用說豐富的經驗和能力。當然,在基層選拔視野擴大,難免會出現魚龍混雜、任人唯親等問題,所以更加要注意守好三個口:入口,樓梯口和出口。入口處“凡進必考”,實行公開考試錄用制度;樓梯口“凡升必爭”,實行競爭上崗的公開公正優選、公示、批準制度;出口“到齡必出”,不能搞終身制。只要嚴格按照科學性和民主性來選人,就能選出讓人放心、群眾滿意的好干部。
如今,在前進發展改革的年代中,選拔任用干部的公開性、透明性、民主性、科學性是要不斷發展和充實的。只有充分的發揚民主、依靠群眾,遵循嚴格的科學考核標準,大力發展公開競爭,才能把確有德才兼備、能干事、干好事、廣大群眾擁護、信任的干部選拔任用到適宜的崗位上,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才能不使國家的事業受損失。(作者為原國家人事部常務副部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1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