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美國人演的《家》感動中國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韶華

  二十多年前,中國觀眾在電視上看到了一部極為奇特的舞臺劇:在典型的中國封建地主莊園里,金發碧眼的覺新、覺慧、梅表姐、瑞玨等身穿長衫旗袍,說著最流利最動聽的中文,講述著五四運動之后一個封建家庭衰敗崩潰的故事……中國觀眾對劇情太熟悉了,這不是巴金原著、曹禺改編的話劇《家》嗎?可為什么會是清一色的外國演員來表演?這中間其實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
  
  “奇小奇藝”的中國大師用《家》講授中國戲劇
  
  1979年,美國脫口秀大明星鮑伯?霍卜來華拍攝大型歌舞特輯《去中國的路上》,其間曾受邀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上插科打諢,說美國的“單口相聲”。就像讓侯寶林在美國說相聲一樣,面對著滿劇場的中國觀眾,如何把一些美國俚語準確地表達出來,著實讓鮑伯?霍卜有些吃不準。當翻譯發生“語言卡殼”的時候,被中國話劇界稱為“奇小奇藝”的北京人藝藝術家英若誠趕上臺去,用幾近相聲的幽默語言為他做了即興翻譯,他解釋的每句話幾乎都會逗得觀眾哄堂大笑。演出結束后,鮑伯?霍卜由衷稱贊英若誠:“今天你是主角?!?
  英若誠,195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外文系,后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熟悉英若誠的人都記得,他不僅講得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語,還長期活躍在話劇舞臺上。英語“科班出身”的他更將莎士比亞的《請君入甕》、米勒的《推銷員之死》等多部劇作名著翻譯成中文,并將中國話劇舞臺上的優秀劇作《茶館》《王昭君》、《家》等譯成英文。他為鮑伯?霍卜所做的翻譯工作給美國文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西部各大學聯合向英若誠發出邀請,請他出任埃德加?斯諾的母校密蘇里大學戲劇系的客座教授。
  當時他講授的是中國戲劇表演課,英若誠決定排演曹禺根據巴金原著改編、由他翻譯的話劇《家》。至于為什么會選擇《家》,英若誠在1984年4月發表的《從在美國排演(家)想到的》一文中寫道:第一,《家》是“兩位大師(巴金和曹禺)的完美合作”,“深刻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接觸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第二,這也是他所帶的班級情況所決定,“就這點水和這點泥,班上二十多個人一半是女生”。
  
  不就是戀愛嘛,讓我們擁抱接吻吧
  
  讓一群從未到過中國的美國學生來排演一出中國味兒十足的經典之作,其難度可想而知。這種時代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后來在排演過程中鬧出了許多笑話。
  《家》的第一場排練表現的是高家三少爺覺慧和鳴鳳的感情戲,美國演員起初認為這不就是年輕人的沖動與戀愛嘛,于是兩人就摟摟抱抱上臺下場,其中還有即興發揮的親吻鏡頭。還有一場戲中,擁有高公館無上權威的高老太爺正襟危坐在大廳中央,見到丫頭進來,他卻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原來這位演員習慣性地以示對女士的尊重。美國演員們不理解封建頑固勢力的總代表――高老太爺和馮樂山為什么一碰面就要談詩論文,絲毫沒有西方貴族頤指氣使的做派。演員們不懂什么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中國文人意境,不知道什么是“封建家長”……
  為了縮短這種距離,英若誠每天花8個小時給演員講劇本的歷史背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法子用了一個星期。然后,英若誠還帶著學生到堪薩斯城博物館的中國廳,那里收藏著中國的文物資料,英若誠給學生講國畫、書法甚至明代的泥塑觀音,因為“觀音本身就帶有中國女性的柔媚端莊”。就這樣,中國的傳統觀念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達到了這些學生的頭腦中。
  英若誠還對劇本進行了刪節,將原劇本中的覺民、琴和錢姨媽等角色刪掉了,使情節更加緊湊。他把原劇中老實巴交、性格脆弱的覺新進行了角色處理,使之帶有更大的斗爭性,“因為這是給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看的戲,應讓戲劇沖突更加強烈一些”。英若誠不大注意形似問題,主要講究精神和氣質上的接近,他認為單純追求形似引起的那種獵奇心理反而會使觀眾不能很快入戲。
  
  《家》征服了美國
  
  經過一番艱苦努力,1982年,話劇《家》終于在堪薩斯城上演了,受到美國觀眾的熱烈歡迎,許多人感動得流下眼淚。拍成電視片后,美國電視臺半年之內連續播放了四次,這是很少見的。當地媒體評價說:“《家》的演出使美國人深刻理解了20年代的中國社會,這是理解后來發生的偉大的中國革命的鑰匙。”
  表演中,英若誠努力激發美國學生把戲的內容挖得更深一些。在展現與覺新關系密切的瑞玨和梅表姐這兩個人物的關系時,美國演員起初只意識到“這是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但英若誠讓她們仔細揣摩瑞玨和梅表姐身上都特有的中國女性溫良賢淑的特征,她們表面上都真誠地希望對方能與覺新終成眷屬,但各自內心深處又都希望自己在覺新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在公演時,扮演梅表姐的演員在告別那場戲中有極為出色的發揮,當覺新挽留她多住幾天,梅表姐抬頭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覺新說:“可也住了十多天了。””演員的表演一下子讓人讀到了潛臺詞:“我來了這么多天了,你也沒好好搭理過我啊。”后來,扮演瑞玨和梅表姐的演員均獲得了全美大學會演的表演獎。
  
  名角哪怕為只言片語的四姨太配音都心滿意足
  
  英若誠回國后,1984年,中央電視臺節目編導呂大渝找上門,希望根據他的赴美經歷制作第一期《人物述林》電視專題片,名字就叫《他為祖國爭得榮譽》。在訪談中,呂大渝看到了美國人演出的中國話劇《家》的畫面時候,很有一種驕傲的感覺:不是只有中國人演出外國名劇的份兒,中國優秀的劇作也同樣在外國的舞臺上受到歡迎。
  采訪結束后,呂大渝的腦海里始終在想著如何讓廣大中國觀眾也能看到這部非同尋常的《家》。機會很快來了,當時中央電視臺的攝制小組正在中國最著名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進行中意合拍連續劇《馬可?波羅》的后期譯制工作,呂大渝想何不捎帶把美國版的話劇《家》換成漢語對白,也讓中國觀眾有機會看看外國人演出的中國話劇?
  說干就干,經過各方溝通和版權確認,美國版的《家》終于送進了上海電影譯制廠的錄音棚。按說這本是一出中國戲,曹禺原作的對白和英若誠翻譯的對白都是現成的。上譯廠的工作應該不太難,不料做起來卻不是那回事。據中國著名配音演員曹雷所著的《遠去的回響》一書介紹,當時的譯制工作首先遇到口型問題,由于原片中的英語對白和中文習慣不一樣,使得演員說話的口型、吐字時間長短都跟原來曹禺寫的臺詞對不上,因此這部戲只能按照標準譯制片的規矩來進行,先進行劇本的初對。上譯廠請英若誠陪著譯制導演一句一句對著錄像上的演員口型,根據口型、停頓、表情、動作,參考原著劇本的原意,把臺詞重新組織,編成一個新的中文對白本。
  盡管美國演員都穿著中國的長衫馬褂,乍一看有點滑稽,但他們把握人物很細致到位,很快上譯廠的配音演員們就跟著入戲,并被戲劇所吸引和感動。在上譯廠為《家》配音期間,許多已退休的老演員都主動要求回廠參加配音工作,哪怕為臺詞不多的四姨太、五姨太配音都行。曹雷回憶說:“我很喜歡這些美國演員念臺詞的感覺,他們并沒有因為這是一部經典名劇,念臺詞就要有‘舞臺腔’,要故意夸張地去表現抑揚頓挫,他們非常樸實地用這些臺詞表達內心。那些停頓甚至帶有語塞的口吃,都非常自然。感覺演員是在思想,是在選擇適當的語句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
  1984年冬天,中央電視臺數次播出由上譯廠譯制的《家》,創下了收視奇跡。眾多中國觀眾為這部電視片感到驚嘆,有一名觀眾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除了無法掩飾的金發碧眼,他們(演員)就是我心目中的覺慧、瑞玨、鳴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968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