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談語文課改教學中的感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互動的雙向結果,更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感動的情感體驗。它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
  關鍵詞:情感體驗;感動;情感開發
  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互動的雙向結果,更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感動的情感體驗。它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感動的時刻就是幸福的時刻。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課堂才是生動活潑的,也只有擁有感動的語文教學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教學的互動理念,是基于“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這就為語文的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實踐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感動就在其中凸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為教師的感動,教學就不再是單純的工作任務,而是一種真實的生命體驗,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因為學生的感動,知識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點燃心靈的火花,課堂不再是監獄般的牢籠,而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園。
  感動來自于互動,互動必然滋生感動。感動讓教師更加熱愛教學,更愿傾注心血和汗水;感動也讓學生興趣盎然,更加熱愛和珍惜學習和生活的時光。那么,在課改語文教學中,怎樣使感動發揮作用,又怎樣讓感動來達到課改語文教學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教師需要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建立起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而學生同樣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知識建構。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這一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旨在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確定性,還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具備的開放性,拓展教學的空間,增大師生的自主性。這樣,教學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也就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情感體驗,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那么,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感動情感的開發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就教師而言,感動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一個冷漠、毫無激情的教師,他的教學必定是枯燥無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動,開發感動情感是形成教師課堂教學激情的重要因素。
  審視語文教學的過程,教師的感動主要有:
  1、感動于文本的關鍵處。新課程理念強調要改變過去“教教材”的做法,語文課程是用教材教語文,不是教語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學的線索。 教材不是廢紙,而是教學的工具。 要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為教學服務。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與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的根本是創設學生樂學的教學氛圍,為此,語文教師就必須根據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教材的感動因素。而教材的感動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關鍵處,它是文本與師生生活最密切的觸及點。只要教師緊緊扣住這一觸及點切入教學,感動便會如約而至。如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觸及點就在兒童喜歡玩樂的天性上。因為喜玩,所以百草園有無限的樂趣;因為好樂,所以三味書屋的教學才枯燥無味。有了這點契合,對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體驗的基礎,就能以此生發出更加開放性的理解,而不會回到過去“結論式”的展現。
  2、感動于入課的導語。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懂得課前激情導入的作用。好的導語緊緊扣住教材的感動因素,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以文本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課堂教學氛圍的心理因素。激情導入,不僅調動了教師自身的情感,同時也引領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無疑為成功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感動于學生真切的理解和閃光的發言。在用文本進行教學的活動中,如果強調了結合生活經驗的理解,就能釋放師生的個性。新課改強調課程是生成的,不是給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而在有個性的教學中,學生就會有對文本的真切的理解,這種理解必定會推動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又為課堂教學的溝通提供了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處處留心、善于傾聽,正確引導,學生真切的理解和閃光的發言就會讓你吃驚,使你感動。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動傳遞給學生,并用激勵的語言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感悟,讓他們在課堂上有的放矢,課堂就將更加精彩。
  4、感動于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生活有不同的感受,他們的體驗是最樸實的。在生活的體驗中,他們也有情感的積淀,善于調動學生的體驗及情感的積淀進行教學就能構建文本與師生真誠的對話,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就能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語文課程體系。這樣,語文的課堂教學就與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了。
  在用文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要語文教師能對此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那么在感動于學生樸實的體驗和純真的情感釋放時,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也就誕生了。
  5、感動于課后的深入反思。教師的教學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成熟的。那么,教師如果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課后的反思中,教師往往有兩種情感的體驗,一是成功的愉悅和享受,一是失敗的懊喪和遺憾。當回想起課堂精彩的片段或尷尬與遺憾時,我們無不為自己的表現與學生的言行感動。這種感動將引領教師更深入體驗教學的甘苦,也將使教師自身不斷地走向成熟。
  6、感動于生活的點滴。語文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的存在,只要我們有一顆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美的心,指導學生把語文正確的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感動也在生活中浮現了。
  二、構建有序的互動教學流程,讓感動發揮“教學相長”的作用。
  語文教師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動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感動”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可以起到課堂教學的“教學相長”。
  現代教學論主張教學要知、情、意相結合。事實上,學生個體的主動參與和學生群體的積極互動是使課堂活動生動活潑、富有成效的必要條件。反過來,組織恰當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嘗試,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大膽說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不僅可以得到教師的指導,還能同桌互相討論、互相啟發,這就容易形成文本與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實現課堂上多通道的信息傳遞;學生在具體語文情境中的課堂活動,容易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認識,能使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學習樂趣,樹立起學習信心。
  三、密切關注在雙向互動中的感動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學習在感動中積淀和發展。
  充分利用教師和文本的感動因素調動學生的感動,發揮感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這是課改語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同時,也是實現語文課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有效途徑。 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們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師的和文本的感動因素,那就會在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中會產生一些樸素而真誠的感動。如,讀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會產生對壯闊美的感動;在讀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頭”時,會產生對文字所描繪的盎然生機的感動;在讀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會產生對平靜美的感動;在讀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時,會產生是對作者剛毅品格的感動;在讀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會產生對英雄的感動;在讀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時,會產生對故友的感動;在讀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時,會產生對慈母的感動;……。
  感動始終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有益的洗濯和陶冶。這些樸素而真誠的感動在師生間涌動,在互動交流中將會更得到盡情地發揮,也會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樣,就達到了既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就能讓學生的學習在感動中積淀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5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