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上的“共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譚玉照
今年6月20日,巫山縣農村婦女譚春艷穿著嶄新的藍色工裝,在摩托車發動機左體上飛快地打孔,臉上蕩漾著幸福的微笑。
9個月前,譚春艷和丈夫坐著企業專車來到位于北碚的“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
經過1個月的崗前培訓,譚春艷在田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成為了一名熟練技工,每月能拿到1500元錢。讓她更舒心的是,丈夫也成為了機械加工部的一名技術工人。
像譚春艷夫婦一樣在工業園上班的巫山移民共有400多人,而這正是北碚、巫山、廣東三方實施“飛地模式”互利共贏的一個縮影。
去年6月,市委二屆九次全委會提出,由主城區牽頭、重點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參與對口支援庫區區縣。巫山由此成為北碚區和廣東省共同支援的庫區區縣。
此后不久,在巫山和廣東的努力下,東莞鑫能針車有限公司、深圳中港電子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帶著總投資逾億元的項目前往巫山考察選址。
經過一番考察后,這些客商認為,盡管巫山有著豐富的勞動力優勢和庫區產業發展的政策優勢,但在這樣一個產業基礎薄弱、少有平地、交通不便的地方發展工業,產業成本太高,不劃算。大多數企業打起了退堂鼓。
眼看著項目落不了地,巫山縣黨政領導一班人非常著急。這時恰逢北碚區黨政領導前來對接對口支援工作,雙方經過坦誠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一個嶄新的思路產生了:在北碚建立一個讓項目落地的“平臺”,將各種資源要素按市場規律重新配置。
這是一招妙棋:留住了廣東客商,壯大了北碚工業,帶動了巫山勞動力轉移,給三方都帶來效益。
就這樣,“飛地”很快在北碚落到了“實處”。
去年7月,北碚區政府與巫山縣政府達成共建“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的共識并簽訂協議。
按照協議,“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由北碚區提供區位優越的土地――選址北碚區水土鎮興仁村和云豐村,園區建成后距離江北國際機場約18公里,距離在建的繞城高速公路水土出口約1公里。園區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總投入3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稅收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5500個。經約定,園區新增就業崗位在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的同時,必須保證60%的崗位用于解決巫山移民就業,稅收則采取北碚與巫山五五分成的方式。
另外,入園企業將享受三峽庫區產業發展、西部大開發、重慶特色工業園區以及北碚與巫山出臺的土地、稅收、融資、審批等方面的各種優惠政策。
“這種異地建園的‘飛地’模式,將主城的區位優勢、國家支持庫區產業發展的政策優勢有效整合起來,既實現了主城區與庫區工業聯動發展,又解決了主城人口和庫區移民的就業問題,實現了互利共贏?!北表諈^政府一負責人說。
思路一變天地寬。隨著北碚區對園區內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的加速建設,集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于一身的“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很快成為各路商家看好的“香餑餑”,十余家沿海名優企業以及主城區內的“杜克油封”、“海云相機”等企業紛至沓來。
令北碚區與巫山縣倍感欣慰的是,今年4月,曾經因為顧慮物流成本而與巫山縣失之交臂的眾多廣東企業紛紛前往北碚探路,與北碚、巫山再續前緣。僅東莞鑫能針車有限公司、深圳中港電子有限公司、深圳林陽首飾珠寶有限公司、深圳齊龍花邊有限公司,就拋出了總投資2億多元的產業項目,目前正在深入洽談之中。
令人振奮的消息不斷傳來。今年6月,“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迎來首家外資企業――裕達科技國際(美國)公司,成為自去年6月重慶實施主城八區對口支援庫區八個重點移民區縣以來吸引的首個外資項目。目前,裕達科技國際(美國)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冊和稅務登記等相關工作,正式掛牌成立了“華域風實業有限公司”,將在儀表、電子、集成電路方面的優勢與北碚區的高科技相結合,打造在重慶市領先的對口支援外資企業。
伴隨著全市構建“一圈兩翼”的新格局,北碚和巫山對“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的發展規劃和定位再次進行了調整和完善。
據北碚區政府一負責人介紹,調整后的“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將已具備相當發展規模和產業基礎的“重慶同興特色工業園”納入園區范圍。園區規劃面積拓展到15平方公里,總投入將增加到250億元。園區全面建成后將形成750億元的年產值,每年可創稅收3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萬人左右,成為重慶市一級工業園區。
“屆時,‘北碚?巫山?廣東工業園’將成為助推‘一圈’和‘兩翼’產業互動共榮的強力引擎!”這位負責人堅定地說。
主持人點評
北碚出土地,巫山出勞動力,廣東出資出項目,這些資源嫁接整合后,便產生了強大的磁力,這就是“飛地模式”的威力。其實,“一圈”不僅能夠吸引外來投資,對“兩翼”的資本同樣具有磁力效應。如何讓“兩翼”分享“一圈”的工業成果,共同發展,“飛地模式”無疑給了我們一個嶄新的視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2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