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者”洪永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新疆自治區檔案館特色展廳,陳列著數件典雅高貴、風格迥異的歷史文物和珍貴檔案,其中尤以三件被稱為“鎮館之寶”的稀世展品最引人注目。它們就是《和靜縣志》記載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致土爾扈特部首領的諭旨:一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五月二十日《康熙諭阿玉奇汗敕書》;二是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十八日《雍正諭土爾扈特汗敕書》;三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二十日《乾隆諭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舍楞等首領敕書》。
三件文物均系滿文和托忒蒙古文兩種文體書寫而成,恭筆繕寫在寬40厘米、長200厘米的淺黃色緞幅上,字跡清晰,色彩明麗,緞幅四周繪有精美細致的黑色云雷花紋,卷末均蓋有玉璽。緞幅四周用宣紙精心裱糊成卷,卷的兩端裝有木制卷軸,一端有骨制別針,制作精良,匠心獨運,既小巧玲瓏,又莊重典雅。
這三卷稀世珍寶至今之所以能保存完好展現在世人面前,并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原因就在于它的價值。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三卷敕書的發現、追還、回歸故里,曾歷經萬險,一波三折,這背后還有一位蘭臺人的鮮為人知、充滿傳奇色彩的尋寶故事呢?
這一突出貢獻就要歸功于巴州原和靜縣史志辦主任、檔案史志局副局長、第一輪《和靜縣志》主編洪永祥同志。
一張借條引起尋寶之旅
故事發生在1981年秋,時任和靜縣史志辦主任的洪永祥,在編修《和靜縣志》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縣財政科庫房里的一張字條引起他的注意。字條上寫著:
借到
滿汗王任命書三卷。
遼寧人民出版社 遲松年
洪永祥同志不愧是修志專家,他思維敏捷,知識淵博,對檔案資料情有獨鐘,憑著他多年的豐富經驗和閱歷,僅從簡單的幾句話中,就看出了這個借條中隱藏著天機:“任命書”怎么會是“三卷”?“卷”是什么內涵?又代表什么年代?帶著一系列的疑問,經過反復調查得知,在1979年,一個叫遲松年的人為了撰寫一部以土爾扈特蒙古族在首領渥巴錫率領下重返祖國這一悲壯史實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持遼寧人民出版社的介紹信來新疆體驗生活收集資料時,在縣財政科小庫房內被幾卷保存完好的淺黃色綾緞文件所吸引,便提出借閱要求,從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撕下一張紙寫下了借條,輕而易舉地將那三卷所謂的“滿汗王任命書”拿走。就這樣,一“借”幾年,音信全無。面對著這張簡單的“借條”,洪永祥同志深感事關重大,雖然當時不能判斷其價值有多大,但此物也絕非一般物件。于是,他將自己的看法對縣委進行了匯報,并得到了支持,縣委委派他及另一工作人員啟程東去,直奔遼寧省沈陽市。
不遠萬里換得館寶榮歸
就這樣,1982年2月洪永祥開始他的尋寶之路。當他們滿懷希望地趕到遼寧出版社,得到的消息卻出乎意料:出版社根本就沒有叫遲松年的人,這個信息無疑給洪永祥當頭一棒。但在遼寧出版社副總編的熱情幫助下,事情又有了轉機。兩天后,得知遲松年原來是朝陽地區文聯秘書長。幾年前,他為了創作以渥巴錫英雄業績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歸魂》(后改名為《希望》),赴新疆搜集資料,由當時文藝編輯室寫了介紹信,遲松年從新疆返回后即埋頭創作,再未與出版社聯系。幾天后,一個叫魏德廣的年輕人來見洪永祥,自稱是受遲松年之托來送那三卷文獻的。原來,遲松年在接到出版社的長途電話后特地讓他趕到。―直為這事忙乎的文藝編輯室的王德昌笑著說:“緊緊張張忙了一陣子,還不知廬山真面目呢,快打開來讓我們見識見識吧!”
當把三卷文獻打開后,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驚嘆!原來這就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致土爾扈特部首領的三件諭旨:《康熙諭阿玉奇汗敕書》、《雍正諭土爾扈特汗敕書》、《乾隆諭渥巴錫、策伯克多爾濟、合楞等首領敕書》。當洪永祥他們接過這三件稀世瑰寶時,剛松弛下來的神經又繃緊了,一天也不能耽擱!于是決定立即返回新疆。然而,就在他們動身前夕,遼寧省出版局的有關領導突然向他們轉達了省公安廳的建議:該文獻不宜在旅館存放,可暫時由出版局保管;該文獻因在私人手中長達三年之久,是原件還是贗品,須由省博物館專家做出鑒定,以辨別真偽;經鑒定確系真品,必須派專人護送,以防萬一。于是,出版局的人員幫他們退了已購好的火車票,用專車把他們&--家普通的旅社轉到豪華的遼寧大廈。在公安廳干部的陪同下,又找到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楊仁愷對三件文獻逐一進行了認真的鑒定,確系真品無疑。之后,遼寧出版社和出版局特地為三卷文獻制作了一只木匣子,還背著洪永祥一行給巴州和靜縣委掛了長途電話,對他們的身份進行了核實,才鄭重地交待要將三件文獻送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作進一步研究。
2月27日,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清史研究室,明清史專家王宏鈞對三件文獻又作了進一步鑒定,他深情地指著《康熙諭阿玉奇汗敕書》說:“270年前,圖理琛一行歷盡千辛萬苦,就是帶著它從北京出發,到伏爾加河去慰問土爾扈特兄弟姐妹的,想不到今天它又出現在北京,這難道不是一種奇跡嗎?暫且不談它本身的歷史價值,就土爾扈特人民扶老攜幼,前有沙俄軍隊阻擊,后有騎兵尾追,且戰且退,輾轉8個月,行程數萬里,死亡10萬余人,在歷經千難萬險重新返回祖國時,能把它帶回來,并保留到現在,這是何等不易啊!”望著這三件稀世珍品,洪永祥同志的眼眶濕潤了。
在那些煩憂焦慮的日日夜夜中,經過當地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和配合,洪永祥同志歷經種種困難,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路上,憑借著他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憑借著他對檔案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土爾扈特部從西遷到東歸這段悲壯的史實,他最終不負眾望,圓滿地將這三件珍貴文獻帶回。
1982年3月,當洪永祥把這三件文獻帶回自治區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原自治區黨委常委富文在接見從沈陽歸來的洪永祥時,緊緊地握著他的手說:“完璧歸趙,功不可沒”,并決定將三件文獻交由自治區檔案館保藏。至今,這三件敕書不僅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國寶,而且是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文物中絕無僅有的最古老、最珍貴的國家級文物,不僅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歷史文獻,而且提高了檔案館的存史價值,也填補了《清實錄》等漢文歷史文獻之漏缺。難怪被自治區檔案局認定為“鎮館之寶”,真是獨具慧眼!
至今,每當與洪老提起那一段不尋常的千里尋寶的故事,他的眼睛頓時有一種異樣的光彩。他依然記憶猶新,激動不已,感慨萬分。
老驥伏櫪續寫蘭臺輝煌
洪永祥于2002年11月退休。幾年間,他退而不休,潛心研究,筆耕不輟,生活、寫作的熱情不減當年,相繼出版了贊美和靜山水、弘揚東歸文化的散文集《悠悠開都河》和《清清淡水河》兩本書籍。他曾6次赴北京,連續6年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表彰大會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頒獎與合影留念。
如今,洪永祥同志雖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是,他卻不顧身體病殘,淡泊名利,放棄多家單位邀請,毅然接受縣檔案史志局返聘,全身心地投入到《和靜縣志》第二輪編修工作之中。
多少年來,洪永祥不論是在職還是退休,總是執著地走自己的路,從洪老的一言一行中,我們看到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使命,什么是當代蘭臺人的核心價值觀。他用不懈的追求為歲月寫下一頁頁完美的記錄,用自己無悔的選擇為人生組下了一卷卷完整的檔案。他常常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抬頭走路,低頭做事?!彼褪俏覀兝弦惠厵n案史志工作者的模范代表。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個個普通蘭臺人不平凡的人生贊歌。從他們一件件檔案的故事里,我們不僅感受到對事業的執著,而且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深度,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感受到堅定的理想與信念。人生有了信念,生命之樹才會常青。
從2008年至2009年,洪永祥同志連續兩年被巴州黨委組織部授予“十佳老干部”榮譽稱號。這正好應驗了中國著名學者與作家楊鐮的一句至理名言:“只問攀登莫問高。”我想,這應該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鞭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6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