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釋永信搞活少林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嚴 峻
天下功夫出少林,但少林方丈釋永信并非精武之人,可近來一套套擲地有聲的“組合拳”卻令世人前所未有的眼花繚亂:武僧全球巡演、新婚祈福法會、電視功夫選秀……旗下的少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賺得盆盈缽滿。因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有功, 2006 年8月,釋永信獲贈價值百萬的專車,又讓一介出家人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但釋永信安之若素,從讓功夫進軍拉斯維加斯到創立發展少林學,他表示還有太多的事想干。
對少林寺以后的1500年負責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安徽潁上人。1981年在少林寺出家;1987年成為少林寺住持,時年22歲,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寺院住持;1999年正式升座成為方丈。
釋永信先后一手創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會、少林武僧團、少林寺紅十字會、少林書畫研究院、中華禪詩研究會、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會、少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視公司等機構;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
少林方丈釋永信依稀記得,自己是16歲出家的。那年,他搭了安徽老鄉好幾天的驢車到山腳下,然后從唯一的一條路上嵩山,中間還摸黑走了十幾米的隧道,就那么一步一步,挪到少林寺。釋永信說,那時候倒不是因為窮才出家,家里也是吃商品糧的,如果上個學找個工作應該沒啥問題。
從安徽走上嵩山之巔時,釋永信面對的是1928年軍閥混戰殘留下來的一個破院子,十幾個老弱病殘的僧人,還有20余畝薄田。那時,他根本沒想到這個有著1500年歷史的古寺日后會在自己手里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少林寺變了。2004年,少林寺耗資5000余萬元修繕一新。鄭州直達少林寺的高速公路,寬闊、干凈、漂亮,許多當地司機稱之為國賓道,所有來過河南的大人物,都從這條道赴少林寺參觀考察。
登封是山區,以前可謂鄭州最窮的地方,現在是河南省縣級市里最富的,都是因為有少林寺這個金飯碗。業內人士分析,僅少林寺旅游產業一項,每年就占到了登封市財政收入的30%還多,隱形收入則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大大小小的少林武校等。
在當地人的樸素邏輯里,少林方丈釋永信絕對是個“能人”。還有人甚至認為,在廟里當和尚其實有點可惜了,到政府當領導或者在社會上開個大公司絕對沒問題。
在很多學者看來,運用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掛鉤的手段,釋永信率少林寺在市場經濟中乘風破浪直上云霄,也許只有一個人堪比,那就是800年前把少林寺推向歷史上第一個極盛期的“中興之祖”福裕大和尚。而在實現少林寺核心生存價值前所未有最大化的這一點上,釋永信堪稱開天辟地第一人。
面對諸多美譽,釋永信付之一笑。他覺得,師父把少林寺前面1500年的衣缽傳給了自己,自己要對后面的1500年負責?;貞浧鸲鲙熜姓戏秸?釋永信的瞳孔里閃現出溫情的光芒。那時候,釋永信是師父身邊的侍者,協助他主持工作。后來國家落實宗教政策,釋永信成了少林寺民管會的委員。1987年,重病的師父把衣缽傳給了22歲的釋永信。釋永信說,也許是因為自己比較勤奮、好學,在寺里人緣也不錯吧。
說起恩師對自己的最大影響,釋永信沉吟了片刻說:“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受他的影響和激勵,是師父引領我真正走進了佛學的殿堂,他教給我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如何做方丈,而是如何真心向佛,乃至如何做人。”
釋永信說,這輩子不可能超過師父,以前的歷任方丈也沒有超過師父的,將來也很難有。雖然師父在時,少林寺沒有今天的優越條件,只有幾個人、幾間破屋子和幾畝薄田,但有這些就有了一切!如果不是瞎了眼的師傅用性命與紅衛兵抗爭,今天少林寺就不存在了。以前哪位祖師在任時遇到過生存危機?富家好當、窮家難持啊!
釋永信也練過功夫,但絕對算不上身手好的。因為忙,已經多年沒練了,所以現在人都胖了。看著演武廳里武僧們練的拳腳,釋永信自嘆不如。
與釋永信的方丈室一墻之隔就是少林寺的塔林,歷代高僧大德云集在此。在釋永信看來,行正是其中不可逾越的一座。難得閑暇時,釋永信總愛陪師父待上一會兒,每當信心不足時,師父總會給自己克服困難的激勵。而自己將來能不能進塔林,釋永信表示沒想那么多,那是后人的事情,自己只要想著把現在做好就是了。
禪宗的主流化路線圖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上任不久的釋永信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自己親手組建的少林寺武術隊改組為武僧團。從 1989年起,武僧團應邀出訪世界各地,在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熱。至于釋永信帶隊走了多少個國家,他自己也數不清了。這項“走出去”決策,事后被證明在少林寺發展中至關重要,它讓少林僧人們和整個中國社會一起,從此作別戴了多年的窮帽子,走上發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對這項決策,釋永信坦言是受了電影《少林寺》影響在先,原來主流社會這么認可少林寺,那就得讓更多的人認識、認可少林寺,這樣少林寺才能有發展。
佛曰:法無定法。釋永信的大腦里蔓延出無數通往主流的小徑,而這些在當時很多人看來,要么行不通,要么聞所未聞。1996年,很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因特網,釋永信便主持少林寺建起了國內第一個寺院網站,而后又把多年來諱莫如深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少林秘笈大大方方擺到網上。當國內藝術界視音樂劇為可望而不可及的禁區時,他又第一個用這一高難形式包裝少林功夫,請來了國際上頂尖的作曲、舞美和導演……
做到了歌中所唱的“少林美名天下揚”,但在釋永信看來還不夠,他毫不避諱地談起下一步計劃:“少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強勢符號,理應有與之匹配的像紅學那樣的少林學一類的顯學。因此,我打算邀請國內外一流學者群策群力,讓少林文化學術化、國際化。還有一個則要具體些,那就是準備與好萊塢合作,在賭城拉斯維加斯推出一臺非常豪華的少林功夫劇目。賭城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勝地,世界各國最好的節目都會去那里表演,聚集了一大批頂尖的藝術人才,代表著世界主流的時尚文化。”
身為標榜“眾生平等”的佛門中人,釋永信卻言必稱“主流”,這不禁讓人心生疑慮。對此,釋永信卻稱二者不矛盾。他說:“少林是佛教里的禪宗,與面向最大眾的凈土宗不同,禪宗的傳統習慣就是面向社會主流階層,比如知識界、政界、商界的中高層人士?!痹卺層佬趴磥?主流也確實存在,為什么中國武術進不了奧運會,就是它還沒進國際主流社會。而主流社會才是可以引領潮流的,只有把目光對準主流,才能有更快、更高、更遠的發展。
在很多人看來,少林寺如今的紅紅火火,和釋永信這個“MBA方丈”、“博士方丈”的火車頭效應密不可分。釋永信自嘲不算高級人才,倒是上過幾天佛學院,成績不算好, MBA 也馬馬虎虎;博士不敢當,美國人和你客氣給你個榮譽,哪能當真呢!對于目前所取得的業績,釋永信說,學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事物擁有思考和判斷力。
話雖如此,但釋永信承認,自己當這么大的一個家也確實用上了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在少林寺的品牌經營上,借鑒了營銷之父科特勒的一些理念,但還不夠與時俱進。釋永信不認為西方的、現代的就是好的,其實佛家的清規就是最早的標準化管理,而且完全數字化、量化,效率極高,只是管理成本需要降下來。
釋永信是少林寺的CEO。2004年,電視臺來寺里拍節目,可能是英語里方丈沒合適的對應詞,結果一看節目,就管釋永信叫少林寺CEO,結果就從那兒叫起來了。釋永信總覺得這么叫不符合中國國情,但是大家都這么叫,也只好認了。談起自己的經營思路,全世界恐怕沒有第二個CEO會和他一致,他的思路就是以商業化行為阻止商業化。
釋永信承認,成立武僧團、實業公司、藥局這些都是商業化行為。但做這些之前是什么樣子?假武僧打著少林旗號全世界招搖撞騙,假少林藥方、假少林產品滿天飛,連少林寺牌火腿腸都出來了。釋永信感慨:“難道出家人就得眼睜睜看著一千多年的古老文化這樣被人糟蹋?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商業化行為消除這些商業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弘揚真正的少林文化。”
釋永信說:事實上,為了阻止少林寺的形象變成一個過份商業化的景點,少林寺花費了很大代價。2004年前,寺門前是一條商業街,我們用寺產將上萬老百姓搬遷并重新妥善安置,花了好幾個億。要是我們真的一切向“錢”看,會干這樣的傻事嗎?
面相憨厚的釋永信認為,民主化管理是行不通的,許多決定少林寺發展的大事,都由這位穿著袈裟的CEO一人拍板。他說:民主管理也許在別的地方行,可唯獨廟里不行。俗話說:一百個和尚亂當家。因此,他不相信民主,在他看來民主就是平庸。好在他的“獨斷專行”給全寺帶來的結果擺在那里,大家還都相信他、認可他,起碼目前還沒聽到內部反對的聲音。
釋永信的報恩路
每天,釋永信會在4點多起床,然后坐禪兩小時,7點去齋堂和眾僧一起用齋,上午在寺里各處巡視一下,處理一下寺務。下午研習一下佛法,也看看其他方面的書,晚上看看新聞,然后盡可能早點睡覺。這是釋永信正常的一天安排。
但事實上,釋永信很難有這樣的“正常安排”。他有可能一日三餐都在外面的飯局上,甚至晚上都在異地甚至異國就寢。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往往也不是在處理寺務和研習業務,而是在接待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大人物來訪,開各種各樣的研討會。只有一點釋永信始終保持著:不管頭天晚上休息得多晚,他總會在5點鐘之前起床。
佛門CEO之外,釋永信又得了頂“政治和尚”的帽子。釋永信感嘆,說這話的人根本就不懂歷史。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宗教,哪個可以離開政治而存在?少林寺歷史上更是與政府關系緊密,“十三棍僧救唐王”、“四十僧兵抗倭寇”不都是這個道理嗎?尤其是現在,佛教發展更是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從釋永信個人來說,他說自己是和尚,但和尚首先也是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在釋永信看來,帶著全寺僧眾自己掙錢養活自己沒什么不對,一對得起國家和社會,二對得起祖庭和佛法,三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和尚應該脫俗,但在內心“見性成佛”的同時也不應該避世。自度度人,普度眾生。佛家講究報恩,首先就是報國恩和眾生恩。因此,能為地方經濟和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也讓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感到自豪。釋永信說,這不是他個人的功勞,而是因為佛教發展趕上了國家發展的好時候。
和尚也是人,釋永信同樣忌憚“人言可畏”的殺傷力。2006年8月,因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功,登封市政府獎給他一臺價值100多萬的大眾吉普車,結果這件事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釋永信只將其作為接待貴賓專用,自己則老老實實坐原來的別克商務車。釋永信說,政府給的榮譽,當然不能不要。車只是個代步工具,有輛坐就挺好,比以前騎驢下山強多了。
毫無疑問,這位少林第三十代當家人同避世無為的出家人的傳統形象漸行漸遠,因為他比在家更入世進取,更風光無限。面對質疑、指責甚至謾罵,釋永信只是付之一笑,當它不存在,人家有想的自由,自己同樣有做的自由,正如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的那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19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