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大學新生報考信息獲取途徑調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旨在通過調查大學生報考信息獲取途徑及影響因素,探尋提高大學生高校招生宣傳途徑。本次調查采取了整群抽樣的方法對x校大一新生進行報考信息獲取途徑、招生宣傳需求等情況調查,提出了完善招生宣傳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不斷升宣傳效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招生宣傳 大學生 調查 有效性 信息獲取途徑
近年來隨著全國范圍內生源的下降,公辦高校的擴張與獨立學院的興起,民辦學校的招生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作為民辦高校,其辦學資金除了投資方的持續輸血,更主要來源于學費。因此能否招到生、招好生決定了民辦學校能否生存下去,繼而取得更高的發展。隨著高考錄取總規模的控制,高校間的生源競爭將更加炙熱化。這對改進和加強招生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切實有效提高x校宣傳效果,調查了解新生報考x校信息的獲取途徑。特對x校2017級大學新生進行了調查,以期對x校招生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議。
1招生宣傳調查概況
為進一步完善x校招生宣傳的針對性以及提高招生宣傳效果,對x校2017級新生通過網絡方式發起調查,調查過程中采取匿名方式。該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243份,回收有效問卷2169份,占調查總數的96.7%。
整個調查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基礎信息調查內容包括:學院、專業、班級、生源地、性別、年齡、考生類別、政治面貌、就讀中學等信息。第二部分,志愿填報調查內容包括:1.何時了解報考院校信息?2.了解報考院校的信息渠道是?3.如果是網站,您主要是通過哪家網站?4.您是否參加過高招咨詢會?5.您對本校的了解程度?6.您選擇本校的理由?7.影響你填報本校的最主要因素是?8.X校是你的第幾院校志愿?9.現在的專業是你的第幾專業志愿?10.你對錄取結果是否滿意?11.如果本校不是你的第一院校志愿,最主要的理由是?12.報考前,你最想了解學校哪些信息?13.你擁有并經常使用下列哪種網絡平臺?每一個問題都設置了幾個答案,標注了單選或多選。并在正式調查之前隨機選取了一個班級進行測試調查,并根據結果修正了部分選項的設置答案。
2高校招生宣傳的調查和分析
2.1基本信息
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69份,新生中男生1290人(59.47%),女生879人(40.53%)。從新生年齡結構來看,還是比較年輕的群體:其中年滿18周歲1060人(48.87%),19周歲623人(28.72%),20歲249人(11.48%)。從生源地類型來看,城鎮和農村生源比例基本相當。其中城鎮生源1221人(56.29%),農村生源948人(43.71%)。就讀高中公私立類型:公立1766人(81.42%),私立403人(18.58%)。學校類型:就讀省級重點中學350人(16.14%),市級重點中學627人(28.91%),就讀普通區、縣級中學人數最多1085人(50.02%)。文理科:其中文科生源605人(27.89%),理科生源1564人(72.11%)。
2.2何時了解報考院校信息
調查顯示76.03%的學生在得知高考成績后開始了解報考院校信息,平時有針對性的收集報考院校信息的學生為8.58%。其中招生宣傳人員進校宣傳時占比1.61‰學生在了解自身成績所處的位置后,對相關高校的宣傳信息關注度也越高。各省份志愿填報時間安排略有差別,其中x校生源在省外第一階段填報時間集中在6月底;而本省生源填報時間一般在7月下旬。因此結合調查的情況,建議學校選擇宣傳時間時,盡量加強高考成績出來后進校宣傳的力度。
2.3關于學生了解學校途徑調查與分析
調查顯示通過高考咨詢會與報考指南(報考指南也包括了各省考試院出版的指南材料)是學生了解學校的主要途徑,總共是768人(35.41%),結合志愿填報的第4個調查問題可知,有603人(27.8%)表示參加過一場及以上咨詢會;其次是網站569人(26.23%);通過中學代發的學校的宣傳材料也達到了10.24%,父母以及親友的推薦也達到了9.31%。而通過傳統的電話、電視&報紙方式咨詢的比例則只有0.46%、0.23%。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報考院校時更有針對性,更喜歡通過互聯網絡了解學校,這對學校的網絡宣傳以及宣傳材料設計制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以更新穎、活潑的形式來吸引考生,同時還需注重新媒體的建設,加強網上互動,注重微信、微博、QQ等的管理。而傳統的報紙、電視、電話在時間跨度、互動眭、表現形式上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足,其作用也在逐漸減弱。
2.4關于學生報考信息網站的選擇
通過調查學生在利用網站了解報考院校信息時:使用最多的是學校的招生網站619人(28.54%)、其次是通過陽光高考平臺以及各省的高考咨詢平臺分別為17.43%與18.86%。由于學校網站由學校負責管理、更新速度快、可信度高,學生更愿意通過學校網站了解學校的信息。而主流的門戶網站騰訊、新浪、網易三家合起來的比例也不足3.46%。當然結合后文的關于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絡平臺的調查來看,其主要有QQ、微信、微博。建立和打造微信、微博宣傳體系,精心選取內容,及時推送,同時做好文后互動,建立與潛在考生的親密度是能夠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的。
2.5關于學生填報本校的主要參考意見
調查顯示:學生選擇報考信息的選擇的主要根據是根據自主意愿的選擇,有1044人(48.13%),其次是父母和親朋好友的建議分別是17.7%、9.54‰當然仍有19.69%選擇了其它原因,結合調查問卷中的第6問,我們可以知道地域優勢、分數制約分別占比66.3%、50.71%。表明雖然大部分學生填報了x校,但是更多的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并沒有應為學校本身的優勢而吸引考生。學生填報x校更多是被動式的而不是主動式的自主選擇。
2.6關注志愿填報情況 該部分的問題涉及問題8、9、10、11。從總體上來看,有1952人(89.99%)對錄取結果是滿意的。但是仍然有超過半數(53.48%)的學生填報志愿時未將x校放在第一志愿。在調查不是第一志愿的主要原因時,顯示23.88%的學生選擇了學校的社會聲望不高,以及學費過高27.89%。(從試答的結果看選擇學費問題的超過了半數)而校園環境、住宿條件并沒有作為學生的主要選擇因素,其占比只有0.37%、0.97‰這對學校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從調查可知學生的真實需求還是想上一所好大學。學校應重新定位,以服務學生為宗旨,以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社會聲望為導向。
2.7關于填報志愿時最想了解的學校內容
調查顯示:排在前四位考生最想了解的學校信息:就業情況(47.4%)、專業及課程介紹(40.39%)、住宿條件(40.02%)、師資力量(38.73%),在四項中只有1項是硬件實力其它三項都是軟件實力。結合問題14,從調查結果看,在制作新生宣傳時,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特色專業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大學生畢業去向介紹以及大學生校園生活介紹上來。
3提升民辦學校招生宣傳效果的對策及建議
從x校新生問卷調查中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動向,這對改進x校的宣傳策略上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應在今后的招生宣傳工作中予以重視和改進。
3.1進一步構建招生宣傳網絡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考生通過網絡來了解報考院校的信息,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媒體形式基本是顛覆性的被網絡取代了。從學校角度來看,應該將更多的精力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更有有效的方式上,如微信、QQ、論壇、微博等社交平臺。更加精準的提供考生所需的信息,更加貼近考生用戶習慣的方式,更加注重潛在考生的體驗,來為考生提供服務。
3.2進一步合理安排宣傳時間節點
學校除了有計劃的做好常年的宣傳,更應該根據考生對高考信息關注的時間點,精心做好集中宣傳階段的安排。由于民辦學校成立時間短,從辦學類型到辦學實力上有先天的不足,社會影響力不高。因此需要從平時就注重在各類媒體的曝光,以提高自身的認知度與美譽度,使得考生在平時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調查中我們也了解到有近27.57%的學生表示對x校不了解或沒有聽說過,還需要很大的努力提高宣傳效果。
在集中宣傳階段,主要是抓住兩個時間點:第一階段是高考出分的6月底,大部分省份填報在此階段,第二階段是部分省份填報的7月下旬階段。該集中宣傳階段,主要是以各省教育考試院出版的報考指南(計劃本)、學校的報考指南、教職工進?,F場咨詢會、學校網站各類招生信息推介、陽光高考咨詢平臺等多種媒介,重點介紹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介紹、往年就業情況、師資力量以及大學生校園生活情況。
當然除了上述介紹的這些,還需注意到有近10.24%的學生表示中學代發的宣傳資料是了解報考院校信息的重要渠道,做好生源基地建設、6月初進校宣講以及打造特色“心系母?!覟閷W弟學妹寄簡章”活動,可以很好的彌補這塊的空白。
3.3進一步突出辦學定位和特色
在調查的新生中,在填報x校的理由這項有66.3%的表示是地域優勢,有50.71%的考生表示是受分數制約。學生并沒有因為對學校的認同而選擇填報x校,是一種被動式的填報。學校應以更明晰的辦學思路,構建完善的以適應現有人才的教育、培養、管理體系,引領學校事業穩步、快速的發展。促進學生成長、成材。在日常教育活動的調查中顯示:社會實踐、文藝活動、專業技能輔導培訓是新生最喜歡的。在傳統專業建設中我們往往只注重專業的社會需求屬性,不管是增量的優化,還是存量專業的調整基本思路還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很少考慮的學生的個體需求屬性。在實現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學生的培養需要,使得學生培養不是一個統一規格的產成品,而是一個完整的人格的“人”。只有讓考生和家長充分認識到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才能讓他們下定決心報考,提高整體的宣傳的實效性。
民辦高校的宣傳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及時的總結經驗教訓,以適應新環境、新需要及時調整招生宣傳方式與內容,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當然任何宣傳的改進都只能是手段,學校的辦學實力提升才是硬道理。只有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出能用、一用就上手的高層次人才,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高考招生中脫穎而出,才能確保招生工作的持續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