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新生心理測評結果的分析與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高校學生作為被社會給予高期望值的群體,他們雖然在知識水平上具有較高的水準,但從心理層面來看還尚未成熟。尤其是近年來高考擴招,民辦高校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讓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了社會關注。由于民辦高校與普通高校在生源上的差異,讓學生的心理測評工作也更加具有針對性。本次研究將以閩南理工學院的心理測評調查結果為例,分析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態與應對方案。
關鍵詞:民辦高校;心理測評;結果分析與對策分析
0.引言
對于新時期的大學生來說,其個人素質不僅包括政治思想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還包括心理品格素質的相關內容。近年來政府部門與教育部門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高度重視,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為了保持高校工作的發展與社會穩定,這一方面的內容也需要深入研究探討。
1.新生心理測評工作的展開與心理狀況分析
本次研究隨機選擇閩南理工學院的1500名新生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并對他們進行了心理測試。在研究結束之后,對新生的心理測評結果進行了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1 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
從認知能力的角度展開分析,正常人的智力差異并不顯著,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工作更加重要。在研究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聰慧性方面的測試結果較低。雖然這一指標并不能作為智力的參考,但可以從側面說明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與一般高校之間存在差距,學生高考成績較低,在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上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在學習方面缺乏信心,且長期受到否定式評價,在學習上面臨了較大的壓力,自信心表現不足。
1.2 心理與情感狀態
從研究結果來看,超過一半的學生反映出積極、沖動的狀態,表現為樂觀開朗的性格,更加愿意與嘗試新鮮事物,行事主動。然而這些學生在自控能力上有所差異,某些行為必然會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因情緒波動帶來的人際交往問題等。從體來看這些學生也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如果在合理的引導下,可以從實踐活動中提升個人素養。
1.3 意志品質方面
意志品質方面,民辦高校的學生在學習與思考方面具有一定的依賴性,更加習慣在他人的配合之下完成相關工作,自身獨立思考與獨立做事的能力比較欠缺[1]。從這一方面的人格特點來看,說明學生的意志較為薄弱,對于挫折的應對能力同樣需要進一步規劃。針對這些學生的人格特點,教師在未來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意志力培養方面的專業心理輔導課程。
2.心理測評結果的影響因素
對于高校學生的心理測評與心理健康分析,國外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實踐較少。早在2004年,美國健康學會就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心里狀況進行了調查,確定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存在。國內的相關研究工作結果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包含心理健康咨詢,還包括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指導,并重點提升學生的興趣,將人格發展、身心健康培養作為基本目標。
心理測評結果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從生源地方面來看,來自城鎮的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態上明顯要優于來自農村的高校學生。具體來看,來自城鎮的高校學生從小在教育方面享受的資源較好,他們在學習壓力上也要低于農村學生,相對寬松的家庭教育環境讓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小。家庭環境方面,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在心理測評結果上同樣要優于某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尤其是部分學生在考上民辦高校之后,家長已經覺得相對滿足,不會施加過多的學習壓力,學生在心理測評的結果方面自然會出現某些問題。
3.閩南理工學院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3.1 學校層面
學校層面,需要結合學校本身的辦學理念,來對學生采取更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案。學校需要意識到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在人格教育方式上與公辦院校學生之間有著明顯差異,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方面。民辦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專業的技術職業人才,而不是理論研究人才。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更注重人才的技能型培訓,而人才的心理狀況與其未來職業發展之間也有著密切聯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基于人格特征,從理想、信念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理論指導工作,立足于學生本身的需求,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能力與素養。具體來看,應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對于現代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還并未樹立主流價值體系,意識形態方面還缺乏必要的指導[2]。所以,學校可以立足黨建工作,以座談會、志愿活動、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展開,例如加大對于入黨積極分子的考核和培訓,強化思想建設工作在學生當中的宣傳作用。另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而不是一味地照抄公辦院校的教學計劃,建立健全學生心理疏導機制,結合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政府層面
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于民辦高校的援助,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助,維持學校的精神投入。目前很多地區都已經建立了公辦性質的心理咨詢中心,例如上海地區的某些民辦高校已經配備了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每年對學生展開針對性培訓。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于我國對于心理咨詢的培訓與教育工作還需要在標準上進行要求,需要針對學員在現實當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規范市場,制定相應的培訓標準[3]。
3.3 社會層面
民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離不開社會支持。一些學生會礙于面子,從而刻意隱瞞自身的心理狀態。此時,社會性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就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與學校尋求教育合作的空間,解放學生的心理壓力,拋棄思想包袱,利用良好的社會資源來形成優勢互補。這樣一來,就可以打破校園空間的限制,將心理教育范圍輻射到社會層面,讓學校發揮協調作用。例如可以建立社會性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機構,負責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劃工作,構建以學校、社會、班級為一體的網絡系統模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學校的宣傳欄、廣播臺等進行知識普及。必要時還可以采取針對性的健康咨詢工作,對某些存在心理疾病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調節其心理狀態。
4.結語
民辦高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高校的穩定與社會發展。福建地區的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眾多,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背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展開,也成為了未來教育領域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指導,學校應該切實做好心理咨詢工作,立足于學校本身,更好地培養當代大學生所需要的特定品質。
參考文獻:
[1]劉翠英. 民辦高校近十年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對策[J]. 教育與職業, 2015(35):77-80.
[2]劉蘭蘭. 近三年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變化趨勢及對策分析——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為例[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 2(10):8-9.
[3]白雪. 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因素及對策研究[J].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31-31.
基金項目:本文系校級科研項目社科類(閩南理工科〔2018〕3號)項目編號:18SKX054。
作者簡介:
陳美芳(1989.12-),女,漢,福建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畢業專業:心理學,學歷:大學本科,工作單位:福建石獅市閩南理工學院,輔導員,職稱: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陳俊福(1984-11),男,籍貫:福建漳州,學歷:大學本科,單位:福建石獅市閩南理工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