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分析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方法: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例貧血患者為實驗組,與此同時選取同期7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2組受檢者血液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MCV、RDW、MCHC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顯示,相關指標可發生一定改變,可作為貧血患者血液檢驗依據。重視血液檢驗工作,能夠顯著提高臨床診斷效果。
【關鍵詞】 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056-02
前言:貧血是我國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在臨床上會有記憶力減退、頭暈等組織性損傷以及泌尿生殖系統、呼吸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種臨床癥狀的發生,更值得關注和注意的是貧血不僅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其是由多種系統疾病引起的[1]。在為患者開展臨床檢驗時,對其血液檢驗結果進行分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檢驗效果,從而明確病情,及時做出干預。本研究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貧血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對其血液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例貧血患者作為實驗組,均滿足貧血相關診療標準,且符合血液檢驗操作指征。本組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8.96±3.52)歲。與此同時,選取同期72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齡20-52歲,平均年齡(38.14±3.58)歲。實驗組病例收集滿足醫學倫理委員會規范,排除:(1)存在過敏體質或合并多種明顯治療風險者;(2)合并全身性感染、器質性病變、免疫系統嚴重疾病者;(3)合并肝腎功能嚴重損傷及心肺功能不全者;(4)合并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類疾病者;(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2組受檢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2組受檢者開展血液檢驗,收集受檢者晨起空腹肘靜脈血,根據實際情況,維持在2-5mL即可。制成血液檢驗標本后,將其置放在抗凝管中,充分混合均勻。采用血液細胞計數儀開展自動檢測,并對相關檢驗結果進行詳細分析。對2組受檢者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寬度(RDW)、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指標進行詳細統計,做好記錄與對比。
1.3 觀察指標 對2組受檢者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寬度(RDW)、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指標進行分析及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則用(%)表示,采用x2值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外周血檢驗結果為:實驗組MCV、RDW、MCHC含量均高于對照組,t值檢驗結果顯示,2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詳見下表1所示;血生化檢驗結果為:實驗組貧血患者中,血清鐵低于正常28例,所占比例為38.89%;葉酸低于正常24例,所占比例為36.11%;維生素B族異常20例,所占比例為27.78%。
3 討論
貧血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由于貧血疾病臨床癥狀隱匿,所以臨床收治的絕大多數患者在確診前均有相當長的求診歷程,這也成為臨床治療效果受到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2]。貧血治療不及時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正常生活與身體健康受到一定影響。機體在合成所需體物質缺乏的情況下會發生鐵代謝異常,身體 處于長期缺鐵狀態,血紅蛋白無法合成,導致小細胞貧血進而誘發缺鐵性貧血。無法正常合成珠蛋白的地中海貧血屬遺傳性溶血貧血,在地中海貧血患者中有相 當一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表現。血液檢驗是臨床診斷貧血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許多基層醫院廣泛開展,其操作簡單,診斷準確率高,對不同類型貧血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貧血這一疾病的發病率已經遠遠超過白細胞疾病,居于血液系統疾病的首位,研究發現,目前全球約有25%的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貧血問題,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引起貧血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為血紅蛋白 基因缺陷。貧血在臨床診療中比較常見,不僅對患者身體多個器官產生明顯影響,同時也會對患者正常生理機能運行產生顯著制約。貧血癥狀臨床表現不一,且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若不能對其血液指標相關情況進行及時了解,則會對患者治療帶來較大影響[3]。根據貧血患實際情況及表現,及時對其血液學特征進行分析,并開展血液檢驗。結合檢驗結果,為患者制定科學的診療方案。對于血液檢驗工作而言,其不僅操作簡便,且準確率較高,比較適宜在基層醫院進行廣泛開展。通過血液檢驗,獲取患者血細胞計數,并對血紅蛋白含量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MCV、RDW、MCHC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權威文獻報道結果基本相符。上述研究結果證實,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顯示,相關指標可發生一定改變,可作為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的主要依據。但是,貧血癥狀發病過程比較緩慢,且無明顯臨床表現,患者及臨床治療醫師均容易忽視貧血癥狀,應在日后工作中對其加以重視和關注,從而避免疏漏,減少病情貽誤現象。
綜上所述,通過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與健康人群相比,貧血患者MCV、RDW、MCHC等指標會發生顯著變化,可為診療工作提供一定幫助;重視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不僅是為了提高臨床診療效果,同時也要對貧血癥狀進行詳細分類,了解發病情況,從而最大程度提高臨床治療的針對性。開展多方面血液檢驗,保證診斷正確性,提高治療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芳,毋小玉. 120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 中國傷殘醫學,2014,22(09):177-178.
[2] 張培環,師勇,蔣翠霞. 66例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6):26-27.、
[3] 李肖錦. 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結果分析[J].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8,7(04):7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