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評價模式應用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學評價模式也隨之轉變,對比分析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與總結性評價教學模式在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2016級、2017級兩屆護理學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的抽樣,分別用兩種不同評價教學模式的學生階段測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在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中,相比較兩種評價模式,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醫學高職院校護理學生的理論成績,并更好地培養其學習能力。
【關鍵詞】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 形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
伴隨我國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醫護人員緊張的局面未得到及時的緩解,社會對于醫護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大。與此同時,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醫療中護理質量也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的護理教育作為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不斷培養護理一線人才,為各個醫院的護理隊伍輸注新鮮血液Ⅲ。
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模式在我國是“x+1”,即2/3/4年校內理論知識學習和1年醫院臨床實習。在校理論學習是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層次和知識的掌握水平對學生的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全國開展創新改革,如何通過創新教育評價模式進一步提高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的理論知識學習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總結性評價教學模式主要是一段時間的教學后,通過階段性檢測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其優點是標準統一、結果客觀、操作便捷,因此長久以來在教育環節中被廣泛使用。但是,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此種評價教學方式的缺陷之處逐漸凸顯:不能反映出學生之間的差異及差異原因,也不能有效制定出有效的個案化指導方向。如今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模式正在向能力培養方面轉變,需要用更加優化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估。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伴隨教學過程始終的師生互動性評價,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互評,從而引導教學過程正確、順利地推進的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發現每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別問題并幫助其強化改變學習方式,同時為教師提供反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級、2017級共108名學生并將其分作兩組。對照組為本校2016級護理專業學生54名,采用總結性評價教學模式;試驗組為本校2017級護理專業學生54名,采用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
1.2方法
分析對照組2016級、實驗組2017級護理專業學生的教學評價模式。開始從學期第2周末、第8周末、第16周末進行定期閉卷考核,第2周末考試成績作為初始成績,第8周末成績作為期中成績,第16周末成績作為期末成績。比較實驗組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下同一組學生的期中成績(第8周末)與期末成績(第16周末)。比較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初始成績、期中成績及期末成績,比較形成性評價與總緒性評價不同教學評價模式分析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因素。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O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16級、2017級共108名學生相應階段的考試均順利完成,實驗組2017級學生、對照組2016級學生的初試成績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對照組的期末成績相比,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的期末成績優于對照期末成績。2017級學.生的期中成績與期末成績對比,P<0 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應用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后,期末成績優于期中成績(表1、表2)。
研究中實驗組、對照組初始成績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兩組的期末成績比較,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學生期末成績優于采用對照組學生期末成績,說明形成性評價教學模式比總緒性評價教育模式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成績。反映了學生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提高。
3討論
醫學高職院校護理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工作的基礎,但是需要培養其臨床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種評價教學模式更適用于當今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更能提高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的理論知識水平一直是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文中研究形成性教學評價模式的2017級臨床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專業學生在既定學期內定期考核,并將其與應用總結性教學評價模式的2016級護理專業的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分析,觀察形成性評價在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學工作中的價值,按照此模式進行教學反饋以便總結出更完善,更適合我國目前醫學高職院校護理教育教學的評價及考核方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3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