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城關建設的一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從而提升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認識;發展;規劃;資源;文化產業
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一個國家與民族強大與否,不僅取決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等等,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也不可或缺。面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在痛苦的探索和思索中,我對文化和文化建設有了自己的一點淺薄認識。
一、對文化的認識
什么是文化?這個問題我拿去問了不同層次的人,回答不盡相同,去查了百度,得到的答案是: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偶然讀到“以文員人”的文章,茅塞頓開,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文,本義,各色交錯的紋理?;玖x,改易,生成,造化。所謂文化,文是我們通常意義的文化,而重在化字,以文化人,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讓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從而提升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對文化建設的認識
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全面啟動,城關區文化建設面領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作為全省中心城區,我們文化資源相對富集,地位獨特,優勢明顯,但是我們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發展的容積受限制,政策空間太小,從年初開始我們分別作了文化資源和產業的調查。
完成2018年度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達標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全區24個街道,151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達標建設工作。實施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投入資金140萬元,分別采購數字圖書借閱機24臺,采購總碼洋167萬元的圖書5.6萬冊,并已全部配送到各街道。城關區現有街道文化站9個,其中達到國家鄉鎮文化站建設標準(300平米)的2個,使用面積100平方米以下的6個:社區文化中心106個:社區所屬業余文化團隊104支:專業藝術院團8家,從業人員1167個;各類群眾文化團隊157支,參與人數5460人:3家公共圖書館:3家公共博物館:2家公共美術館:1家公共展覽館:各類公園、廣場47個:各類藝術培訓機構43家,有各類影劇院11家,放映廳46家,小劇場5家。2015年,文化企業數為2116家,從業人員35582名,資產總額87、9億元,增加值25.2億元,同比增速增速17.5%,占GDP比重4.78%。
從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文化事業方面:一是基礎性工作薄弱。街道文化站建設達標率低,僅為8.3%:社區達標率僅為7.4%。二是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室、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基層文化服務設施建成、管理體制不順,機構設置線條不清。三是轄區企事業單位、院校圖書室對外開放率低,113家圖書館能為居民免費開放的有17家,開放率為15%,資源共享率低。四是我們的藝術館、展覽館缺乏,無法滿足群眾對文化藝術欣賞的需求。五是基層文化隊伍未開展,要配備專職的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建立制度,確保能在街道社區開展正常的文化工作。文化產業方面:一是文化產業增速較快,但占GDP比重低。二是文化企業數量不少,但示范性龍頭企業不多。三是大部分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規模小、產業鏈不長、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不密切、產業集群沒有較好的形成。四是政策面推動有限,政策覆蓋不均衡。
我們應該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促進我區文化和經濟,科技、旅游等相結合,搶占制高點,增強核心競爭力,形成強大的文化創新力、競爭力,凝聚力,推動城關向文化強區不斷邁進。
一、夯實基礎,統籌推進,著力提升文化事業發展水平。一要抓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落實對“基本文化服務”的財力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積極爭取資金,社會募集等方式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以文化設施薄弱區域為突破口,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到舊城改造、街道社區業務用房、大型住宅小區建設整體規劃中,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二要抓隊伍。以組建專業協會為抓手加快推進專業化文化網絡服務機制,建成以文化館為核心的網絡化管理開放平臺和藝術協會、街道文化專干、文化志愿者四級網格化服務體系,從藝術門類和專業水平人手提升轄區群眾文化團隊整體實力。三要抓陣地。抓緊研究有利于轄區文化資源合作共享的工作路徑和機制平臺,探索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推動轄區文化活動場館對外開放。對基層文化志愿者采取補貼辦法,安排專門經費用于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采取搭建平臺、提供服務等方式,募集資金爭取社會支持,將城關區現有的文化藝術場館、設施得到充分利用。四要抓活力。研究制定辦法,重點提升文化專干的理論、業務、服務水平,努力發揮街道社區文化站(室)的使用職能借助我區現有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隊200多支,推動網絡服務平臺建設。
三、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大力推動文化文產業跨越發展
一是制定產業規劃。我區將根據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區域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相吻合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二是改革文化體制。要實現“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從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為主向以經濟法律手段、間接管理為主轉變。推進文化企業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管理體制。出臺扶持政策、制定扶持目錄、做好整合融合,更好的發揮引導作用并做好跟蹤服務。三是完善投入機制。文化產業具有大投入大產出的特點,要搭建融資平臺,撬動銀行資本;做好推介推廣,用活中央省市產業基金;同時要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引導民間資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個體私營等多種形式參與興辦文化產業,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四是實施特色性重點文化項目建設。一方面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業,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引進實施城關自己的特色文化項目。
我相信,有政府的強力領導,有文化工作者執著追求,必將會建設一個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體制健全、文化精神強勁的文化強區!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2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