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茶葉產業發展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針對湘西地區茶業發展的問題以保靖縣黃金茶為例,提出延長拓寬并整合優化茶葉產業鏈、建立湘西茶葉產業集群以及發展茶葉電子商務等舉措。利用計量數據分析、文獻追蹤等方法,詳細、精準地了解湘西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茶產業鏈運行的影響因素及未來完善措施,茶葉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及運營等。通過精準分析,制定并把控政府宏觀政策對茶產業發展的走向,為湘西民族茶品的發展助力。
【關鍵詞】保靖縣 黃金 茶產業發展 電子商務
1湘西地區茶葉發展概括
在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跨越式發展”的新的發展之際時,湖南省湘西州作為湖南省產茶的中堅力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瓶頸,例如:標準化、規模化的產業鏈尚未形成;民族區域品牌建設意識淡薄,尚有提升空間;茶葉衛生與質量難以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等。在大湘西茶葉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之際,作為湘西民族優質茶葉的“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等茶品也擔負起了迎接這些挑戰的重任。
據統計,2017年一整年,保靖縣茶葉總產量為490噸,產值為4.8億元。在近十年的發展中,保靖黃金茶葉產業發展卓有成效,市場知名度有效提高,茶農收入也實現了連續增加。2017年,古丈縣茶葉加工達到7436噸,產值達到7.8億元;沅陵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45家,其中國家龍頭企業1家,生態有機龍頭企業2家,形成了“兩園四區”分布格局,并欲打造多元特色農業產業園。同時,作為湘西州產茶大縣的安化縣,實現了6.6萬噸的茶葉加工量和152億元的綜合產值,茶園面積上升至33萬畝,股票“新三板”上市。
2保靖縣黃金茶產業的總體分析
2.1保靖縣茶業發展現狀
2.1.1實現進步
資金投入穩步增長。據湘西州扶貧辦數據顯示,湘西州黃金茶資金投入由2015年1051萬元,增長至2016年1250萬元,實現政府資金大力幫扶。
茶葉生產加工能力、茶園建設大幅提升。2018年12月底,保靖全縣現有茶葉初制加工廠187家,茶葉產銷合作社及企業113家。2018年完成了湖南湘西友茶友道茶葉有限公司120噸優質紅茶生產線建設,并投入使用。目前有產能達到50噸的清潔化生產線20條,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000噸,生產加工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到今年年底全縣生產加工各類(毛茶和精制茶)茶葉300噸,比去年增加130噸,增長76%,實現產值(毛茶、精制茶和茶苗)2億元,比去年的1.1億元增加9000萬元,增長82%。2018年,綠茶年產量達150噸,紅茶年產量100多噸,黑茶年產量50噸?,F有茶園種植面積達6.8萬畝,其中白云山片區茶園面積0.28萬畝,遷陵鎮片區茶園面積0.51萬畝,呂洞山片區茶園面積6.1萬畝。2015年全年完成基地建設1萬畝,上半年完成了0.65萬畝,下半年完成0.45萬畝。配套新修茶園道路13公里,茶園渠道5千米,防旱蓄水池255個。
有機茶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發展較為緩慢。作為一種健康無污染的高品質產品,有機茶這一世界茶葉產品市場的“寵兒”正受到我國、我省的廣泛關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生產第一批有機茶以來,有機茶在我國發展迅速。近年來,保靖縣地方政府大力傳播推廣“綠色、有機、生態”的茶葉種植理念,推廣、普及“綠色消費觀、生態價值理念”。保靖縣各茶葉種植加工商、茶葉公司秉持這種“有機、綠色、生態”的經營理念,致力于培育、加工、銷售保靖黃金茶。
2.1.2尚存不足
茶產業鏈建設尚不完善。茶業作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命脈,農業又在我國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農業產業鏈或是說茶葉產業鏈也構成了產業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產業鏈是指依托市場對資源和茶葉產品的合理配置,集中資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圍繞“茶葉”進行“種、采、加、運、銷”鏈狀結構。從黃金茶的采摘、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中,共囊括了茶農、專業加工戶、茶葉企業、茶販、茶葉經銷商等多種市場角色,而在“產、加、銷”的這一茶產業鏈中,又存在著茶農收益在整條產業鏈中所占比重極低,茶葉加工者、銷售者收益比重較大的問題。
尚未建立“黃金茶葉產業集群”,綜合效益弱。湖南省是全國茶葉大省,也是多茶類產區,有一千多年的茶葉歷史,湘西州也是“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安化黑茶”的發源地。雖茶葉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但產業集群效果不明顯,各縣城處于各自發展的狀態,未形成“湘西茶產業力量”,導致單一的茶品市場競爭力較弱。
品牌建設資金缺乏,市場知名度不高。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及扶貧辦雖已增加對保靖縣黃金茶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但品牌打造非一日之功,固化的茶葉消費市場由西湖龍井、云南普洱、黃山毛峰這樣的老茶品占據,以“保靖黃金茶”為代表的新興茶品市場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
專業人才資源缺乏,茶文化氛圍不濃。保靖縣茶葉企業繁多,對茶葉專業人才需求較大,尤其是能夠深入田間地頭,對茶農進行現場指導的技術人員較為稀缺,此外,現有的茶葉專業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生產加工機械化程度低,產品結構有待優化。過度的人工依賴和較低的機械化使用率大大降低了茶葉生產效率和質量,下一步可以推動大型茶葉企業引進或自主研發全自動化流水線,從而減少中間環節,長期以來可以達到解決生產成本的效果。
2.1.3茶葉電子商務發展分析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型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給傳統的線下產品交易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茶葉作為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在海內外均較為廣闊的銷售市場,因此,不斷有茶葉企業開始嘗試采用電子商務模式拓展茶產品銷售渠道。目前,我國各省市普遍建立了茶葉銷售互聯網網點,網上經營的茶葉品種眾多。但與中國龐大的電子商務型企業相比,保靖縣茶葉電子商務發展相對滯后,茶葉電商企業較少,茶農、茶葉加工者、經銷商等茶葉活動主體的網商意識落后,傳統銷售額在總銷售額的所占比重甚大。 茶葉產業作為保靖縣農業的支柱性產業,在提高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針對保靖縣的經濟發展現狀和電子商務迅猛的發展速度來看,保靖縣茶葉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勢在必行。
2.1.4政府行為分析
茶葉種植產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因此,茶葉產業是今后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一個重點方向,保靖縣、湘西州政府應由管理型向服務協調型轉變,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促進保靖縣黃金茶產業的發展。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市場機制對茶葉市場的調節具有局限性,無法對茶葉這類公共產品的資源配置實現有效調節,由此可見,保靖縣黃金茶產業的發展必須借助政府宏觀調控的力量。
2.2保靖縣黃金茶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大力發展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有機茶葉基地??沙掷m發展已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茶葉產業發展也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茶葉產業發展要做到:一是茶產品質量安全,向消費者提供安全的綠色茶葉產品;二是茶葉產地無污染;三是茶葉種植、加工對生態環境無污染,維護保靖縣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推進保靖縣黃金茶品牌化。保靖縣黃金茶要占領市場,除了價格和質量這兩個主要因素外,品牌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長久以來,保靖縣茶葉企業品牌意識淡薄,知名品牌較少。因此,要提高保靖黃金茶產業的整體效益,必須建設知名品牌,提升品牌文化。
堅持科技引領,推動加工技術提升。一是通過和大專院??蒲袡C構開展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茶葉科研人員隊伍;大力開展技術培訓,使茶葉從業人員普遍掌握較為先進的茶葉種植、加工技術和營銷技能。二是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加大先進實用技術引進和推廣力度,規范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加速實現茶葉產業標準化發展;大力推廣剪裁、施肥、治蟲、加工等環節機械化,力求節約生產成本,同時將先進的栽培技術引入茶葉生產領域,最大限度地提高茶葉生產效益。三是加大推動對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的力度,對效益較好、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加快推進其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提高其生產加工的技術水平;繼續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對基礎較好、技術較成熟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推進強強聯合、發揮集群效應等方式,提升引領作用,力爭再培育2至3個省級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茶葉整體持續發展。
3發展方向及解決措施
3.1優化整合茶葉產業鏈,實現各階段有效對接
關注茶農,重視基礎環節。茶農是茶樹的種植者和鮮葉的采摘者,在整條茶產業鏈中扮演著基礎的角色。但是,保靖地區絕大部分茶農小、雜、散,致使茶農在與其他環節鏈接時,常常處于劣勢。茶葉收購者為求個體利潤最大化經常壓低價格,長期如此,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挫傷。
茶產業的每一位參與者都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共同經營維護湘西地區茶產業。強化上下游產業的溝通與交流,大力推動茶葉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
3.2逐步構建茶葉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龍頭企業
保靖縣黃金茶產業集群發展的理想模式應是在現有茶葉產業化運作的基礎上,組織構建多種形式的茶葉產業集團公司,由龍頭帶動集群內各企業的發展,并逐步擴大合作社規模,包涵更多、更分散的個體茶農。
圍繞“保靖黃金茶、古丈毛尖、安化黑茶”等湘西名茶,在原有的“企業、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銷一體化經營組織模式中,通過政府扶持、資金重組、資源整合等手段,積極培育和發展一批效益較好、市場競爭力強、品牌知名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茶葉銷售企業,以這類龍頭企業為核心組織構建茶葉產業集團,重點圍繞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行公司企業聯系基地,基地聯系農戶的專業化合作模式。
3.3加強區域品牌建設,提高品牌效益
區域品牌是一種附件值高的無形資產,具有極強的正外部效應,區域品牌一旦形成,其影響力便會擴展到集群內的每個產品和服務領域,不僅有利于茶產業集群內部交流,減少溝通成本,更有利于增強保靖地區茶業綜合實力、提升保靖形象,更好的開拓省外市場。
利用“土家族、苗族”少數民族的優勢,打造優質民族茶葉品牌,強化合作社合作經營能力,增加對大中小型企業的資金幫扶和技術支持,從根源上解決企業發展難、經營難得問題。
3.4加快標準化、有機生態化建設
茶葉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茶園建設的標準化和有機生態化。茶園生態環節的改造和建設是推進生態茶園建設的條件和根本,而中低產茶園的改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建設和改造生態茶園的同時,要指導茶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茶葉種植園,優化茶葉種植結構。
全面宣傳有機生態種植理念,推廣有機生態種植技術,最終實現保靖地區有機種植全覆蓋的效果。
3.5完善基礎設施、推動人才建設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套的原則,助力張社大道、夯吉公路、G209、319繞城西線等一批交通重點建設項目。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對保靖縣的交通道路基礎設施、沿線老百姓致富、沿線小城鎮開發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推進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保靖縣建立健全茶葉產業信息搜集和處理的信息服務系統,及時收集、整理、傳遞信息,做好茶葉市場信息的預測分析,完善供需信息發布制度,擴大信息覆蓋面,強化時效性,以增強企業掌握信息與適應市場的能力。依托現有網絡平臺,構建湘西信息服務平臺。
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奠定涉茶多元化經營的智力基礎。通過和大專院??蒲袡C構開展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茶葉科研人員隊伍;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在茶葉從業人員中普及先進的茶葉種植技術和營銷技能。并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普及現代種茶技術,綠色、有機、生態種植理念。 加強與教育、科研機構合作。加強與湖南農業大學等名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提升從業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技能,更好地為大湘西茶葉產業服務。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迎合茶葉經營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進專業和課程設置的改進完善,培養更加優質的茶葉從業人員。
3.6保靖縣黃金茶企業電子商務發展具體化
小型茶葉企業——組建易于實施的網絡操作平臺。小型茶葉企業可以嘗試層次較為低級的電子商務,通過組織構建茶葉企業營銷體系,將茶產品、企業相關信息通過互聯網公布,并實時更新企業發展信息。這種加強促進企業、消費者雙向交流,耗費低的電商模式,正適合小型企業發展資金少、科技應用少的特點。
大、中型茶葉企業——完善電子商務戰略。大、中型企業雖已組建網站,開展線上交易,還應確保網速快、功能齊全、售后完善,進一步借鑒其他企業、行業的發展經驗。
3.7借鑒古丈縣發展經驗
依托政府政策支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抓茶園規模化種植、有機化轉換、拓展銷售市場等一系列方式開辟了一條提質、增效、整合資源精準扶貧之路。通過增加政府扶持民族茶品的發展力度,保靖縣地方政府亦可為“保靖黃金茶”的發展壯大開辟出一條便捷的政策之路。
以第三產業帶動茶業發展。全縣大力推動茶旅融合,在公路沿線開設了多個旅游接待和銷售網點,以旅游業帶動茶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茶農開拓了一條新的致富渠道。同樣擁有著豐富旅游資源的保靖縣,亦可依托“茶旅”一體化的休閑模式,探索出一條符合保靖縣、保靖黃金茶發展實際的致富之路。
深度挖掘當地的傳統茶文化,發展茶業,同時加大品牌建設力度,不斷進行茶葉品牌進行市場營銷與推廣。
推動茶產品的科技研發,提高茶葉企業的創新意識。古丈縣大力推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在企業引進、科技創新、質量標準上下功夫,積極創優投資環境,先后成功引進了湖南省茶葉公司、隆平高科、天下武陵、英妹子公司等企業入駐。
4結語
本文立足于保靖縣黃金茶葉產業發展現狀,針對茶葉采摘、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做出了簡要地舉措提議。從“優化整合茶葉產業鏈”、“構建保靖縣黃金茶葉產業集群”的兩個角度對茶葉未來發展做出了規劃,采取“實地考察+文獻追溯+調研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保靖縣黃金茶葉產業發展勾畫了發展藍圖,勢必將保靖縣打造為集茶葉科研、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旅游觀光及文化傳播于一體的茶葉產業園區。
最終,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視角,在借鑒湘西州兄弟縣城的優秀發展經驗的同時,用現代科學技術、先進的營銷模式,真正探索出一條具有保靖特色的黃金茶發展之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