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戰略執行環節別瞎折騰
做企業需要落地執行,我把執行分為兩種:戰略執行和戰術執行。它們的重要性不一樣,相當于小數點的前面和后面。
戰術執行環節出問題很正常,就像頭痛感冒,都是小毛病。戰略執行環節是做企業最有價值的地方,很多時候都是生和死。因此,在戰略執行環節別瞎折騰。
看到很多企業動不動就講要戰略轉型,動不動就all in,一年all in好幾次。除非他是瞎說,或是想讓大家賣力一點,如果是真的all in,一年幾次是很嚇人的,對組織傷害很大。絕大多數企業都是自己折騰死,而不是被別人搞死的,就是因為在戰略執行上出了很大問題。
馬云說,銷售是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過程。他經常舉一個例子,說好的醫生給病人看病,先問頭疼還是腳疼、怎么疼,最后給開藥,而不是不問病情直接看檔案。這無論是對阿里的銷售理念,還是我個人的影響都比較大。
阿里有情有義的文化跟業務本身的特點有關。當互聯網還沒普及,B2B業務的價值點不明顯的時候,預付費、客單價高、效果也不確定,所以它的進入門檻很高,銷售難度也非常大,對團隊攻堅能力要求很高。如果沒有團隊之間互相幫助、分享和鼓勵,阿里是很難走下去的,包括“政委”體系也是讓大家凝聚起來的方法。
有情有義的文化確實在阿里團隊中發揮了很大價值,但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普遍的、必要的規律,它只是一個小方法論。方法論有大有小,更重要的是從業務本質去思考。
在阿里,我本人不太參與里面的圈子,打牌打麻將機會也比較少。有情有義是好的,但這更多是管理人員的個人風格,或者說,是阿里早期階段的業務特點,導致這種風格的人密度高一些。
錢可以融,時間不能融
除了“戰略執行”和“戰術執行”,創業還有以下幾種思考方式:
1、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做平臺就是要橫向整合,但是早期不具備條件時,可能需要先縱向整合,從一個業務出發。比如美團外賣,我們先解決吃的問題,把這個業務做起來之后,再把配送養起來,等組織能力溢出之后才能成為一個送衣服、藥品等所有物品的平臺。
2、聚焦。最開始做團購收益很可觀,一下就能賣掉幾十萬條牛仔褲,但美團堅持只做本地生活,因為資源能力都很有限。一個企業最核心、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錢,而是創始人的注意力。錢可以融,時間不能融。
3、波特競爭戰略。雖然名為“競爭戰略”,但是我認為這是企業戰略的基本方法論。波特競爭戰略把世界上所有企業分成三類:第一類做差異化產品,比如奢侈品、蘋果;第二類做成本領先產品,比如中國制造、亞馬遜、美團;第三類做聚焦類產品,比如聚焦某一群體。
選擇成為哪一類企業,一方面跟業務性質有關,另一方面跟競爭狀況也有關系。王興最早把美團定義為“成本領先”的企業,所以才有“三高三低理論”。美團的學習對象因此是成本領先企業典范亞馬遜。
4、巴菲特的四大護城河:品牌、轉移成本、網絡效應和結構性成本優勢。有護城河的企業不容易被跨界打劫,比如美團酒店。相比大象一樣的攜程,當時的美團酒店就是一只耗子。但美團的優勢是,在一張電影票、一份盒飯或外賣套餐上便宜20塊錢就能獲客,而攜程的同期獲客成本已經超過200塊錢。這就是美團酒店的結構性成本優勢。
事兒大、人靠譜
這件事情就值得做
百團大戰時,為什么美團能贏?在2012年年中,我基本就確定美團能贏,否則也不會去美團。我當時在朋友圈回應朱嘯虎的時候,說我自己最主要思考的是三個問題:
1、這事兒大不大?
2、這哥們兒以后能不能排到互聯網前十?
3、他們是不是正好缺我?
當時王興找了我半年,我確實很猶豫,因為阿里那時候也越來越好。但這三個問題問完,我還是做了決定。
第一個問題:這事兒大不大??瓷獗旧淼臋C會有多大是“戰略執行”的第一步,可以用“三層四面”分析法:“四面”是所有生意都可以拆分成客戶數、頻次、客單價、貨幣化率;三層”指市場現狀、在線率和市場占有率。
這個思考方向不見得最好,但比較保險,從上到下,沒有因素重疊或者漏掉。一般來說,生意本身和你聰明與否、努力程度沒有關系,潛在市場是客觀存在的物理世界。
當時我看團購的“四面”,用戶數非常大、交易頻次高、有一定客單價。當然,這個行業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之前的貨幣化率非常低。
再看“三層”,市場處于初期,在線率和市場占有率都低,我認為那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大家都能看到第三產業未來肯定會超過第二產業,而且現在處于很早期。所以,這個事情確實非常大。
“三層四面”之后就要盤點營銷組織能力,也就是回答第二個問題,這人靠不靠譜?團隊靠不靠譜?
組織能力涵蓋廣泛,但對于所有公司來說,其中的戰略能力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包括學習、產品、技術、管理、融資、營銷、文化等各方面。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個創業公司只要清晰認識并建立其中最核心的3-4個組織能力,就能戰勝賽道里大多數競爭對手。
無論是王興對整個互聯網的理解,還是看他的技術出身,這個人都是靠譜的。當時O2O比較火, 做生意online和offline 的能力都要有。王興團隊不能說是中國最強,但團購賽場上五千多家完全和他們不在一個檔次??偟膩碚f,美團這兩塊核心能力都很強。只要賽道有機會,成的概率比較大。
事兒大、人靠譜,這件事情就值得做。即便當初我沒有加入美團,也還會有其他人,比我強或弱一點,革命勝利可能早或晚一點。這是所謂戰略執行和戰術執行,王興去哪里找什么樣的人,這是戰略執行,決定企業生死;但在這個方向上找到阿干還是阿濕,這是戰術執行,存在一定偶然性。
找到值得并且可以
復制和規?;匿N冠
到了美團之后,我開始找銷冠的路徑。 我要解決的是:美團一萬多人都能最大化發揮他們的生產力,而不是被一個城市的業務經理左右,經理不好業績就差、經理好業績就好。
對營銷管理而言,大部分是出在定義錯了優秀,把不那么可持續的、難以復制的取巧定義為了優秀,鼓勵了難以復制、甚至是不該鼓勵的事情。
銷售里很多東西是不可復制、不可規模,甚至不正確的,比如運氣好、天賦異稟或是長得帥、有資源。如果把這些作為榜樣,對團隊可能是一種打擊。
所以我當時的邏輯是,找到值得并且可以復制和規?;匿N冠,再通過管理把它復制到其他人身上。管理本身就是追求確定性的一個杠桿,只要讓80%的人達到最好的那個人80%的水平,生活就能很幸福。
團購行業有個通病,大家對“銷冠”的定義五花八門,其中還有一個說法是“消費感”。所謂“消費感”就是能吃會玩,搭配好團的方案放網上,銷售一定要有性格,否則賣不掉。當時這是一個主流方案,但如果這樣,業務是無法有效管理的,我不可能讓員工整天吃喝玩樂。
經過各種分析我們發現,無論質量如何,銷售業績和供給的相關系數是最大的。之后就在一些城市驗證,開放供給,結果發現效果很好,再把它放大。
2012年,我們瘋狂拜訪、上單,到2013年就是瘋拜訪、開店。同樣的方案,競爭對手要在一個禮拜之后上線,我們當天就能上線,這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中國的團購和美國團購老祖宗groupon分道揚鑣也在這個環節。在那之前,我們的團購照搬groupon,走營銷路徑,把流量灌到有限供給做爆單,再拿2折甚至1折的單子。
從那之后,我們走電商路徑,無限供給。當然,無限供給會存在“貨架成本”,所以之后的任務就是優化工具,要銷售自己寫單子。
當時我們一年降了四次提成,銷售肯定在心里罵我,但是大戰拼的就是效率。在單子里省的每分錢都能用來購買流量,銷量就能更高,市場份額就能多一分,然后會有更多的單子,能形成正向循環。
我剛去的時候,美團市場份額比10%多一點,在我們發現并實踐規律之后,2012年3月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13%,到2012年終的時候,到了18%。這個游戲是成本領先、效率領先,所以我們鐵定贏,其他同行沒有任何機會。
在千團大戰的時候,作為CEO,王興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在外面和各行各業的人聊天,經常跟我說別人如何創新,比如線下拜訪分行業。但我堅持不分行業,并且認為對于線下團隊來說,拜訪效率是最重要的問題。
線下拜訪肯定有方法論,但是很多人沒有學習,而是瞎琢磨,把墻當門拳打腳踢,看起來在創新,實際上只是做各種沒有意義的嘗試。
在千團大戰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階段:一個是選擇走營銷路線還是供給路線;第二個就是我們與大眾點評合并。如果美團外賣沒有和大眾點評合并,我們在“到店吃”這件事上的競爭依然存在。
在外賣行業,每一兩年都會出現競爭很激烈的賽道,競爭激烈本身無法推導出團隊的能力和特點,不管競爭激烈與否,什么樣的生意就應該有什么樣的團隊,這個邏輯一直在并且很清晰。競爭激烈程度只是放大了它,激烈就死得快一點,不激烈慢一點。
我在美團5年
管理就靠11頁PPT
我在美團5年,和大家講銷售管理,就那幾個PPT,總共11頁。有效的底層方法就那幾種,應該十年如一日盯著,不斷保證優化。
管理不是看你管過多少人,而是看有沒有掌握基本方法。真正掌握了,管500人和管5萬人沒有本質差別;如果基本方法不對,哪怕50人也管得雞飛狗跳。
述職是管理的基本動作,我不是投資人,但根據有限的觀察和理解,這個方法論用在投資上也可以成立。
我有時候和一些好的投資人聊完之后很受挫,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但后來想明白了為什么,就是因為他看的比我多。他把中國這個賽道所有團隊都看了一遍,當然比我更有機會看到好的。
前段時間我和高瓴的人說,我要是做專業投資人一定會搞“早啟動,晚分享”,查你們投資人的拜訪量,這樣才能有效發揮組織的杠桿。沒有什么天然更聰明,就是看得多。拜訪是培養團隊、提升下屬的最重要方法。
培訓也是個有效方法。2014年,團購屬于低毛利,但我們還是擠出錢給新員工培訓。培訓最后一個環節是分享,美團到現在還保留著。2014年我做了99場分享,每場2小時以上,基本上每周兩場。
管理上有效的方法就那么幾個,大家都知道,只不過看誰堅持做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事。
人才招聘容易出問題,關鍵是因為缺少坐標。
什么叫缺少坐標?比如,我不知道現在員工水平如何,能看到一個人的一堆毛病,但他做得不錯,也了解業務,很難決定到底是要這個人還是把他換掉;再比如,這個人履歷很厲害,獵頭重點推薦,來了卻發現水土不服,也是因為在人的識別上缺少坐標。
因此,我發明了人才三分法:即“野生純天然”“見過好體系”和“建過好體系”。三分法雖然粗糙,但是簡單好用。
第一層是“野生純天然”,大多數人都屬于這種。指的是雖然很多人看起來資深,在某個行業干了很多年,簡歷也很漂亮,但其實那些事情也許就是會客觀發生的,任何一個人在那個位置上干下去簡歷都會這么好看。
更厲害一點是“見過好體系”,也就是他在業界公認的領域里得到了基本的學習和鍛煉。比如我們公認的早年阿里B2B的銷售、騰訊的產品、美團的地推。除此之外,他還能在領域內足夠多的聰明人中有地位。要做到這一點,他一定有比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系統方法論。
最頂尖的配置,就是“建過好體系”。他不僅見識過好體系,還知道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能用系統方法論,因地制宜建立一個好體系。很多空降高管陣亡就是因為不具備這一點能力,僅僅照搬之前的體系。
成功的窄門只有那么幾扇
個人成長方面,首先還是看態度。所謂態度就是你要有欲望或者野心,太佛系談不上快速進步。如果一定要講方法論,肯定要有一顆折騰的心,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
大部分人都是因為有了期望,才被逼上梁山的。只有少數人追求星辰大海和幸福,而這種人里只有很少數能成大事。王興肯定不是逼上梁山的,坦白說,我要有他的經濟條件也就不那么努力了。
成功的窄門客觀上只有那么幾扇,應該想辦法進去。而太多人花時間思考怎樣找到一個更輕松的門,之前講的反復all in也是這個道理。
靠運氣很難持續贏,很可能到最后收割勝利果實的不是你。美團現在說很成功為時尚早。企業成敗和時代也有關,現在最值錢的兩家公司,微軟和蘋果都是1975年前后成立的。
美團在一片很艱苦、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面對中國最強大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大家可以假設一些偶然因素,比如不是王興,而是換任何一家其他公司,有沒有可能走到今天?
想想也知道不可能。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創始人、一把手,這是毫無疑問的,是小數點前面。如果沒有把這些事情想得足夠清楚,就是贏了也是碰運氣。
王興也好,馬云也好,都很難復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坦白講,最厲害的還是時代?;蛘吒讓右稽c,最厲害的還是地理,有什么樣的地理就有什么樣的國家,也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規律。相比之下,個人都是渺小的。
我比較喜歡的一本關于歷史和地理的書——《全球通史》,總是反復看。某種程度上,地理是更基礎的方法論,有什么樣的地理就有什么樣的國家和民族,歷史只是地理規律在時間上的延伸。
很多時候我們回頭看自己犯的錯誤,本質上還是在一片叢林中前進的時候手里沒有地圖??锤蟮膶用?,無論是地理還是歷史,都能幫你建立坐標體系,還是很有幫助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8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