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條件接納在高職教學管理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其中,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偏向于低層次人才,錄取分數偏低,整體生源質量偏差,規則意識薄弱。如何針對學生的特點,做好管理教育工作,這是一個具體的探索課題。筆者認為,全方位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育人環境,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引入“無條件接納”,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激發內在的“向善、向上”力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做好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無條件接納 高職教育 教學管理
近幾年,“無條件接納”一詞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也給教育工作者造成了一定困擾,因為教育者一旦拿起教育戒尺,馬上有人跳出來說要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其實是一種誤讀,如果學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其實不是無條件接納,而是走到了溺愛。那么,到底什么是無條件接納呢?又如何將其在高職教學管理中進行運用,筆者就此展開的一定研究。
一、無條件接納的定義和起源
這得從低自尊說起。低自尊很可能是人類已知的最嚴重的情緒困擾。
一個人如果從小在打擊和否定中長大,他的自尊是非常低的,在他的價值體系里,會主要根據兩個目標來評價自身:第一,學業、工作等是否取得成功;第二,是否得到別人的認可。這顯然會使他陷入麻煩之中。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完美的,作為不完美的人,他無法保證永遠不在學業和工作上犯錯誤,所以他的自尊頂多只是暫時的。即使他現在對自己的評價很高,他也面臨著再次犯錯并陷入自責之中的危險。
更糟糕的是,由于他不能立即知道未來的結果,而且他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自己的成功,那么他就會對重要的事情產生嚴重的焦慮——這種焦慮很可能會影響他的表現,增加失敗的可能性。
從而,他的情緒狀態是非常不穩定的,他的人際關系也是非常糟糕的,因為他會把對自我的指責和憎恨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從而引發各種沖突。低自尊的人,未來進入社會后,與他人的合作性會出現比較大的問題。
幾個世紀前,一批哲學家意識到了這一點,發明了“無條件接納”法。這種方法,會把“教育”指向對方的行為,而非人格。這樣,既可以有效保護對方的自尊,又可以引導對方的行為符合社會期待。
二、無條件接納的基礎和通道
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學生,無條件接納的通道是看到行為背后的原因。
比如某個學生經常遲到,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學生,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學生真是沒教養,一點規則意識都沒有,真是讓人討厭。如果你信任你的學生,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學生怎么啦?為什么他經常遲到?他一定不想經常遲到,但他為什么控制不了他自己的行為?我可以做些什么,鼓勵、引導他不遲到?
當你內在的想法不一樣,你和學生溝通時的肢體語言就不一樣,傳遞出去的信息就不一樣,即使你刻意隱藏對學生的討厭,學生依然感受到了你的厭棄,而后者,學生則感受到了你的包容,愿意和你溝通和交流。
因此,作為教師,你內在的對學生的信任有多牢靠,學生對你就有多敞開??梢姡瑹o條件接納能迅速建立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后面的教育建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無條件接納的是什么
無條件接納的是情緒和行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為本身。
還是以學生經常遲到為例,接納學生并不代表認可他遲到的行為,而是接納他背后的情緒和行為背后的原因。
從心理學層面講,每個孩子在社會化初期都不喜歡自己遲到,但后來為什么會變得遲到,而且漸漸對遲到無所謂了呢?這個背后有復雜的心理學原因。
可能的一種情況是,這個學生的家長是一個急躁的人、催促型人格,每天都會對孩子說:“快點”、“快點”。孩子在幼小時候,動作通常是比成人慢的,最初他也想快點跟上大人的節奏,但對于一個催促型人格家長而言,孩子即使進步了一點點,也達不到他的要求,所以他是看不到孩子的進步的,也就不會給與對應的欣賞和鼓勵,慢慢地,孩子就泄氣了、不再努力了。進而心理產生了反感,不管我怎樣努力,你都嫌我慢,那我就慢點好了。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可能發展出經常性遲到的偏差行為。并形成肢體記憶和習慣,在后期很難改變。
若你能看到這個原因,你自然就接納了這個學生經常性遲到行為背后的情緒、感受、原因,但并不代表接納遲到這個行為。
四、無條件接納對行為的推動
當我們接納學生的情緒和已經發生的行為,這會讓學生放松下來。然后我們一起善后,這是對學生的尊重。不需要說教,學生知道自己的行為并不正確。
我們無條件接納學生是指——不因為這個行為就否定、評判學生。但是絕不是任由學生的行為去發展。
還是以經常性遲到學生為例。
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根據學生的情況把他經常性遲到的心理原因分析給他聽,并表示理解。但同時也會告訴學生,老師理解你遲到,但不代表你不需要承擔對應的責任。我們人類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在遲到這件事情上,我會將結果設置得非常嚴重,以幫助你的神經系統引起重視,慢慢地少遲到、直至不遲到,這樣你的神經系統新的肢體記憶模式就開始養成了。當新的習慣養成后,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了。
接著,在執行層面,對于學生不遲到的時候,我會大力地表揚,并要求全班同學給與這個學生掌聲。通過鼓勵、大眾表揚的方式引導他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好。通常情況下,我課堂上學生的遲到率就開始大幅度下降。
在多年的教學管理實踐中,我領悟到,真正對學生有幫助的,是作為老師深刻地去理解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看到他的需要。無條件接納學生,我不因為你表現不好就討厭你這個人,我依然喜歡你這個人,但我們可以一起去改變這些偏差行為。當你帶著關心、愛、支持去靠近學生,你會發現,學生內在那顆沉寂已久的“向善、向上”之心就被你激活了。慢慢地,他們就從你要他學,變成了他自己要學。
筆者覺得,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永遠是我們教育者真正且唯一要做的事情。
作者簡介:楊麗沙(1980-),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經濟與信息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經濟管理、教育心理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