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社會保障相互影響與制約,農村社會保障是保障農村地區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項農村經濟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農村殘疾人總數約占全國殘疾人總人數的3/4,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系統的完善是減小城鄉發展不平衡,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環節,密切關注農村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必不可少的要求。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正在不斷地修整和完善中,但是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尚未健全,還存在諸多問題,努力完善我國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依然是一項急切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社會保障;農村殘疾人
中圖分類號:D66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056-02
引言
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殘疾人總共8 296萬,占總人數的6.43%,其中近七成的殘疾人都分布在廣大農村。2006年,在我國農村地區共計殘疾人口6 225萬,占全國殘疾人口總人數的75.04%。農村殘疾人的收入水平低,全國殘疾人的家庭戶年人均收入:城鎮為4 864元,農村為2 260元,分別比全國城鄉人口平均收入水平低6 267元和2 371元。農村殘疾人在基本生活、醫療康復以及就業方面的社會保障水平明顯低于其他社會群體。農村殘疾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理應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我國曾在1992年頒布了《殘疾人保障法》,該項法律規定,征服以及社會都應當采取措施,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狀態,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斷完善我國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農村殘疾人,因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缺乏等因素,在殘疾人群體中的貧困問題十分突出,殘疾人社會保障狀況城鄉差距仍然較大。分配給生活在農村地區殘疾人的各種資源都遠遠不及城鎮地區,以至于農村殘疾人在治療康復以及社會融入上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為了緩解這一現狀,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投入力度是一項重要手段。
一、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
目前,大部分地區對農村殘疾人的扶持原則是以政府主導為主,社會參與為輔。但因為農村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勞動力不足、機會分配不均以及經濟投入不夠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村殘疾人依然存在很大的扶持難度。在原本收入就不高的農村地區,農村殘疾人在治療康復上大多需要整個家庭的經濟投入,如此高的經濟壓力,讓每個農村地區的殘疾人家庭都不堪重負。除此以外,絕大多數農村殘疾人還需要家庭成員的照顧,以至于勞動力受到限制,不僅承受經濟負擔,而且還無法外出打工,獲取更多的收入。
農村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的困難群體,各級政府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由于醫療資源是一項公共資源,其市場配置效率較低,所以政府是履行殘疾人醫療康復責任的主體。但是,除了政府的努力幫扶之外,各項慈善基金、紅十字會及個人捐贈等諸多社會力量的注入也為我國農村殘疾人在生理上的醫療康復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補充。整體上看,主要是一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全部被調查的農村殘疾人口中,有319萬人享受到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農村殘疾人口總數的5.12%。其中,只有11.68%的農村殘疾人表示領取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濟補助。不難看出,當前農村殘疾人能享受到的社會保障水平是遠遠不夠的。
對殘疾人的扶持最主要的方式還應該讓殘疾人士由“他助”轉為“自助”,提高其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在此過程中,就業扶持對殘疾人的社會融入就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目前的殘疾人就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分散就業,就是殘疾人員可以依據當地的一些政策,并掌握相當的勞動技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盲人按摩行業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另一種就是集中就業,主要由醫療機構、國家或社會成立的福利性企業,或者殘聯等機構集中安排。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在目前正從事工作的殘疾人中,絕大多數的農村殘疾人主要從事的還是體力勞動,總人數達到96.6%,而視力殘疾的就業就更加顯得單一,主要集中在按摩行業。除此以外,農村殘疾人在就業時也容易受到他人歧視,這些因素也進一步導致農村殘疾人的就業難度增加,工作穩定性收到影響、收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生活水平。
二、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問題的原因分析
首先,農村地區的交通狀況相較于城市是欠發達的,閉塞的環境讓身處農村地區的殘疾人仍然被傳統觀念所束縛。很多農村地區的殘疾人,伴隨著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也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而且對于國家所頒布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可能無法享受到。除此之外,農村地區因為其教育以及交通方面的局限,再加上可能當地政府在落實相關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政策時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各個部門之間的權責不清、政策開展受阻等情況。
其次,殘疾人本就屬于弱勢群體,其維護自身權益最有效的救助就是司法程序。但是,當前有關于殘疾人的合法性規定尚不明確,加之農村地區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利用司法救助這種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些都加重了農村殘疾人生存的困境。而殘疾人在生活中受到排擠的情況已是隨處可見,有許多農村殘疾人跟隨家人進城務工,更是受到來自外界的嚴重歧視。但是,在我國關于殘疾人保障的相關法律規定中,一些關于殘疾人權益保護的規定還沒有清晰地明確,對于殘疾人的具體權利保護法也仍然缺乏,以致對于侵犯殘疾人權利的行為不能找到合理的法律依據來加以限制。
最后,目前針對殘疾兒童所開設的特殊學校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一些殘疾兒童由于家庭非常貧困,沒有能力選擇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就只能在就近的城鎮學校就讀。而有一些學校為了不招收殘疾兒童,以殘疾兒童入??赡軙绊憣W校正常教學為由,拒絕殘疾兒童入校,阻礙了農村殘疾兒童順利地接受教育。曾經就出現過這樣的例子:殘疾學生努力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卻在體檢過程中,因為生理的殘疾而受到學校的拒絕,聲稱身體檢查不合格而無法錄取。除此之外,在就業方面的歧視現象也十分嚴重,農村殘疾人群體實現就業極其困難,用人單位以安全條件及崗位工作不適合殘疾人的發展為由拒絕聘用,而且社會環境對農村殘疾人也存在歧視行為,由于其生理方面的不便,導致其生存狀況十分的困苦,更增加了其社會融入的難度。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根本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完善我國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夠向前發展,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社會保障制度的推行不僅有利于國家的發展,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社會的和諧運行。
結語
我國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殘疾人利益的保障仍然是一項長期任務,依然有許多的農村殘疾人不能很好地參與社會活動,基本生活保障無法達到。制度的建立以及政策的實施還存在碎片化等現象,針對農村殘疾人的社會救助政策出臺,往往還需要諸多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才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根據我國農村殘疾人這類群體的基本需求,對應地建設各類基礎服務設施,開展各種專項服務活動,幫助農村殘疾人徹底改善日常生活條件并回歸到社會大環境中都是社會發展需要完成的任務。若想要從根本上提升農村殘疾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現有的生活困難狀態,增加就業才是最為關鍵的地方。而其重點就在于創造條件大力提高農村殘疾人的就業平臺,使其有認識社會并形成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增加就業,培養自強自立意識,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只有學習和掌握更多勞動生產知識,才能更加高效率地投身社會,融入社會。在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的進程中,也應當積極協調多個部門的力量與合作,多方面地保障互相協調配合,共同發揮作用。明確參與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工作中各部門的責任與義務,使政府的各相關部門不再各自獨立、相互推諉。合理選擇,努力建立一個健全并且完善的農村殘疾人保障體系,才能真正滿足殘疾人的特殊保障需求,從而全面地改善農村殘疾人群體的生存現狀,提升其生活水平,改變不平衡的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N].人民日報.2007-05-29.
[2] 姜想群.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狀況及社會保障需求[J].人口學刊,2011,(3).
[3] 鄭功成.中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宏觀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4] 葉壽生.試論農村重度殘疾人的社會救助[J].南陽理工學報,2015,(7).
[5] 許琳.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
[6] 2014年全國縣以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數據[Z].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