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思考及建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亟須補齊金融支持短板。同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將為金融業打開新的發展空間。在分析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健全農村金融組織、完善農村金融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方面,對金融業如何服務支持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金融支農;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3-0026-02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因此,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背景下,金融業如何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是當前農村金融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必須加以重視和研究。
  一、金融支農服務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農村金融市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金融支持三農發展力度、服務廣度深度達到了新水平。
  1.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健全。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和資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正在朝多層次、覆蓋廣泛、競爭適度的方向發展,長期困擾農村金融發展的“網點覆蓋率低、服務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正在不斷改善。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涉農金融機構深化改革,支農能力不斷提升。例如,農村信用社不斷增加涉農貸款投放,盈利狀況不斷改善;農業銀行通過改造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進一步突出其作為支農金融的主體地位;郵儲銀行通過發揮其網絡覆蓋廣的獨特優勢,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農業發展銀行也明確要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切實發揮出主體和骨干作用的政策性職能。另一方面,以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在不斷壯大。
  2.農村金融扶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主要通過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當地貸款的考核激勵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信貸投入力度。2016年創設扶貧再貸款,通過實施更優惠的利率政策來引導地方金融機構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另外,央行、財政等部門通過加大金融、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擴大財政獎勵和補貼范圍,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例如,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對農戶小額貸款實行稅收優惠,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區域及補貼比例涉農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實行稅前扣除;對主要涉農金融機構按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金融服務在農村的可得性不斷提升。
  3.農村金融環境不斷改善。在涉農貸款方面,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涉農貸款余額從十年間增加了近4倍,由2007年末的6.1萬億元增加至2017年末的30.9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三農融資方式也由單純間接融資向多渠道融資擴展,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上市等直接融資的規模也逐年增長。國家通過大力推動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信用、支付體系完善工作,加快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金融環境得到了不斷改善。
  4.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推出。金融機構根據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特點,通過運用微小貸款管理技術,在擴大抵押擔保范圍、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覆蓋范圍開展了較為成功的探索,推出了諸如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信貸+保險”產品、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體林權抵押貸款等創新產品。此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普及,眾籌融資、網絡銷售金融產品、手機銀行、移動支付也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務三農水平。
  二、金融支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當前金融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也應看到,金融支農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任務仍然艱巨。
  1.支農金融組織有待完善。總體而言,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無論是數量、種類,還是服務功能上仍存在不足。政策性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商業性金融層次單一,合作金融發展不夠規范,特別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十分不足,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2.農村金融環境有待改善。由于農村地區投資環境、信用環境、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等方面尚不完善,信用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金融風險緩釋機制不健全,三農客戶金融知識匱乏等多種因素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的難度較大,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金融資源向農村配置,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多樣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金融支農政策有待加強。盡管近些年國家加大了金融支農政策力度,但這些政策對彌補農村金融機構成本和風險效果還不是特別明顯,特別是對涉農金融機構在業務準入、績效評價、風險計量等方面的差異化支持政策明顯不足。
  4.支農金融機構有待發展。三農客戶相比城市客戶具有明顯的弱質性,同時,農村金融業務相對而言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加上其自身缺乏有效的風險化解手段,使得部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偏高,資產回報能力不高。
  三、金融支持鄉村戰略的有關建議
  1.進一步健全支農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涉農金融機構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之一,因此想要發揮好金融資源對推動鄉村振興領域的重要作用,就離不開健全的支農金融機構組織體系。一是繼續深化支持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大中型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促進其為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提供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資金;二是支持和引導村鎮銀行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等小型金融機構發展;三是提高農村信用社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堅持和強化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   2.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金融機構要通過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自身金融服務的技術與數據應用能力,縮短涉農信貸投放鏈條,整合創新業務渠道,優化業務流程,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同時,探索信貸、租賃、期貨、保險、擔保等多種金融服務工具創新,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如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房抵押貸款、農民創業貸款、農村電商貸款、美麗鄉村專項債券、城鄉一體化信貸等多種融資產品,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振興領域。
  3.進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要通過綜合運用金融、財稅等支持政策,有效構建激勵為導向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一是通過加大對金融支持農村振興的信貸補貼比例,提供更優惠的支農再貸款利率,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支農貸款總量保持增加;二是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評價機制,考慮對支農貸款不良率按一定比率進行風險補償;三是進一步提高保費財政補貼標準,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采取減免相關稅收等方式引導、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4.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發展環境。數字技術具有降低金融服務成本、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優勢。因此,金融業要扭轉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收益低、難以持續”的舊思維,以“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手段,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打造適合農戶和小企業特點的信用體系,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5.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服務。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找差距、補短板,有效解決支農金融服務不夠的問題。要把綠色導向貫穿于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大力推廣綠色信貸業務發揮金融對農村綠色產業發展的引導、約束和杠桿功能。通過加大綠色信貸投放,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引導農業向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實現綠色金融業務從小到大、由點到面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奇.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5,(7)
  [2]  安納特·G.錢達瓦卡.欠發達國家中城市的資金引力[J].金融與發展,1985,(2).
  [3]  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和發展方向[J].清華金融評論,2015,(7).
  [4]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6)[R].2017.
  [5]  中投顧問.2018—2022年中國農村金融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2018.
  [6]  溫濟聰.我國農村金融取得長足發展[N].經濟日報,2017-10-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31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