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委員會特征對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文章以2015—2016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制造行業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旨在研究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兩個特征,對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定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專業性均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設定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即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越多、專業程度越高,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標準設定越嚴格。進一步研究發現:相較于非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國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制定得越嚴格,雖然短期內業績提升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公司業績會顯著提高。最后,本文針對實證研究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 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審計委員會專業性;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公司業績
【中圖分類號】 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9)05-0036-06
一、引言
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以下簡稱“內控缺陷認定標準”)既是幫助公司識別其是否存在缺陷的一把標尺,也是公司根據其缺陷的嚴重程度進行不同等級劃分的重要依據。有了這一標準,各上市公司才能認定其內部控制中出現的問題是否構成缺陷及其缺陷的嚴重程度,并由此制定相關的解決方案,降低公司的內控管理風險,因此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對上市公司的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于2002年通過的《薩班斯法案》(SOX法案),引發了全世界對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缺陷的高度重視和反思;而我國財政部2008年制定并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使我國的內部控制相關信息也逐漸實現了強制披露。然而,這一階段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還只是原則式的說明,并沒有為上市公司制定一個具體的認定標準(王慧芳,2011)[6],給企業在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中留下了“自由裁量權” (Bedard and Granham,2011)[1]。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認識仍有較大差異,劃分標準不統一,且相關概念與邏輯框架缺乏,各種缺陷事件之間也缺乏可比性(楊婧和鄭石橋,2017;丁友剛和王永超,2013)[4-5]。由此,我國證監會于2014年發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1號——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一般規定》(以下簡稱《21號文件》),其中明確規定上市公司應在其內控評價報告中披露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而作為上市公司管理層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審計委員會扮演著負責提高公司財務報告質量,以及監督實施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決策的這一重要角色,按照相關要求建立了審計委員會制度的企業,更能夠有效規范其披露的相關財務報告信息(Abbott et al.,2004)[2],且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專業性與內控缺陷均呈顯著負相關(Krishnan.J,2005;韓傳模和劉彬,2012;劉焱和姚海鑫,2014;王振秀,2017)[3,7-9]。我國證監會于2007年12月要求,各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履職報告需要在其年報中進行充分披露。而關于我國對上市公司及其審計委員會成員的具體要求,證監會2001年在其頒布的《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要求我國境內上市公司應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且聘任的獨立董事中應至少包含一名會計專業人士。2002年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52條中又提到,審計委員會中獨立董事成員應占多數并擔任召集人,同時也要求其成員中至少應包含一名具有會計專長的獨立董事。由此我們看出,我國已經明顯提高了對審計委員會制度以及內控缺陷方面的重視程度,而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作為公司衡量內控缺陷的標尺,已經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因此,本文將以上交所制造行業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著重分析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專業性對公司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影響,研究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財政部于2008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第十三條中明確規定,由審計委員會負責監督企業的內部控制實施以及自我評價情況,而作為其成員也必須具備獨立性、良好的職業操守和專業勝任能力。因此,審計委員會在對本企業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制定中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而獨立性與專業性是審計委員會最為重要也最典型的兩個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司審計委員會職權的履行,因此本文選取了獨立性與專業性這兩個特征來進行研究。
獨立性是審計委員會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推動其行使職權的關鍵因素。由于公司內部董事的利益與公司業績息息相關,其在行使職權時難免會受到主觀影響,而獨立董事本身并不在上市公司內部任職,因此與公司董事會之間并不存在直接上下級關系,在進行獨立公正的決策時也不會受到公司管理層的干預,對內部控制決策的執行方面會進行更有效的監管。當企業制定一個寬松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時,雖然從短期來看會降低企業出現內控缺陷的概率,減少企業需對外披露缺陷的次數,提升企業業績,但長遠來看并不能很好地篩選出企業所存在的內控問題,甚至可能會導致之后某一時點內部控制缺陷的全面爆發,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所以獨立性越強的審計委員會往往會站在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在協助制定內控缺陷認定標準時更加偏向于公正,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越強,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定越嚴格。
專業性是審計委員會有效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其職能的基礎條件。當公司的審計委員會成員中存在會計專業人員時,他們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財務決策及相關內部控制政策,提高審計委員會的工作效率以及財務報告、審計報告的專業程度,對公司財務報表中潛在的風險也有著更高的識別能力,對于存在缺陷的內控體系對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的了解和研究就會更多。所以同樣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為了避免過于寬松的認定標準無法篩選出原本存在的內控缺陷,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審計委員會成員在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設置時,往往會站在專業角度進行更加客觀的判斷,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越強,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定越嚴格。
三、實證研究設計
?。ㄒ唬颖具x取與數據來源
根據《21號文件》中第十三條的規定,企業在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應對其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進行相應的披露。本文選取上交所制造行業主板上市公司共695家作為研究樣本1,為了實證研究的可靠性,對數據樣本進行如下處理:剔除*ST、ST、S字樣的企業;剔除存在資產重組等重大資產變更后不需要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企業;剔除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中存在定量標準披露模糊或未制定定量標準等問題的企業;剔除未對外披露其年度內控評價報告的企業;剔除2015年、2016年未披露審計委員會履職情況報告的企業以及相關財務指標披露不完整的企業,最終得到有效樣本量2 026個,其中,2015年觀測值為516家,2016年觀測值為520家。
本文有關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專業性的相關數據均通過查閱巨潮資訊網發布的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履職情況報告手工搜集;有關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數據通過查閱巨潮資訊網發布的上市公司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手工搜集;有關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財務風險等相關控制變量的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
?。ǘ┳兞慷x
1.被解釋變量。內控缺陷認定標準是各上市公司認定其自身是否存在內控缺陷的重要依據,這些認定標準的衡量方法或以基準指標百分比的形式、或以具體金額等其他形式體現,其中被大多數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是基準指標百分比法。而由于財務報告的披露較非財務報告更規范,定量標準較定性標準更容易量化,內控出現的重大缺陷又會直接導致公司內控的無效性,因此本文選擇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定量標準進行研究。
本文選取各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五個基準指標,即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及利潤總額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五個指標進行匯總處理2后作為被解釋變量,數值越大表明該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越寬松,反之則越嚴格。
2.解釋變量。審計委員會獨立性(ACIND):該指標采用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獨立董事在總人數中的占比來衡量。審計委員會專業性(ACEXP):該指標采用審計委員會成員中有會計方面(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專長的成員在總人數中的占比來衡量。
3.控制變量。審計委員會特征與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之間的關系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為:資產規模、是否虧損、財務風險、股權集中度、業務成長性、股權性質、經營風險、兩職合一。
本文涉及的所有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ㄈ┠P蜆嫿?
基于上述分析,針對審計委員會特征與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置之間的關系,本文構建模型一:
其中,β0—β15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從表2可知,各個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認定標準差異較大,而平均值在0以上表明各上市公司在制定認定標準時偏向于寬松。獨立性和專業性均值高于0.5,表明大多數樣本公司均符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獨立董事需占大多數且至少要包含一個具有會計或財務方面專長人士的制度要求。資產規模自然對數、財務風險、股權集中度、業務成長性的極差很大,說明所選擇的樣本中包含了各種規模大小的企業,部分樣本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個人獨裁的風險,且各樣本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銷售情況也存在顯著差異。是否虧損的均值較低,表明所選樣本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較少。股權性質、經營風險、兩職合一的均值較低,表明樣本公司中大多數都不是國有背景、各樣本公司的整體經營風險偏低且出現董事長與總經理為同一人的情況并不多。另外,在最常用的五大基準指標中,樣本公司采用資產總額作為財務報告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基準指標的公司數量最多,采用利潤總額基準指標的公司數量次之,采用凈資產作為基準指標的情況相對較少,采用凈利潤作為基準指標的公司數量最少。
?。ǘ┫嚓P性分析(見表3)
由表3可知,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與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專業性、資產規模、財務風險均呈現顯著負相關,初步驗證了本文兩個假設的正確性,而相關系數最高不超過0.603,因此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ㄈ┗貧w分析(見表4)
由表4可知,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回歸系數為-0.05,兩者在5%的水平上呈現顯著負相關,說明審計委員會成員中獨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設置也就更加客觀嚴格,因此驗證了本文的H1是成立的。審計委員會的專業性與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回歸系數為-0.04,兩者在10%的水平上呈現顯著負相關,表明審計委員會中擁有財務專長的成員所占比例越大,越會選擇制定更嚴格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因此驗證了本文的H2是成立的。
控制變量方面,資產規模與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在1%的水平上呈現顯著負相關,說明資產規模越大的企業,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越低。因為資產規模越大,對認定標準中基準指標百分比變化幅度的反應越大,所以這些企業更傾向于制定寬松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以降低構成缺陷的可能性。股權集中度與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在1%的水平上顯著,且呈現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第一大股東的權力越大時,在進行各種決策時就越容易受到少數人的主觀影響,導致企業更容易出現內控缺陷。而為了減少對外披露內控缺陷的次數和程度,提升企業業績,這類企業往往會把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設置得比較寬松。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使研究結論更加可靠,本文做如下穩健性檢驗:將各樣本公司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在總人數中占比的中位數計算出來,將獨立董事所占比重超過該中位數的公司賦值為1,否則為0;同理將各樣本公司審計委員會擁有財務相關專業的成員在總人數中占比的中位數計算出來,將財務專長成員所占比重超過該中位數的公司賦值為1,否則為0,再次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頁表5所示。 由下頁表5可知,替換衡量方式后的獨立性和專業性與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之間仍在5%和10%的水平上呈現顯著負相關??刂谱兞糠矫?,資產規模、股權集中度、兩職合一、經營風險與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之間均呈現與前文結論一致的相關關系,且顯著性水平基本沒有出現變化。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在替換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與專業性的衡量方式后,實證數據表明本文提出的兩個假設依然成立,解釋變量回歸結果依然顯著,與前文的實證結論基本一致,因此說明本文選取的回歸模型具有穩健性。
?。ㄎ澹┻M一步分析
我們還進一步把樣本公司依據不同的股權性質進行了國有與非國有分組,研究企業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嚴格與否是否會對不同股權性質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及其2015—2017年對公司業績的影響趨勢。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目標大多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除了需要盈利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承擔協調國民經濟各方面發展的任務,所以在公司治理、長期規劃方面需要達到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個更加嚴格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來有效識別公司的潛在問題,降低內控風險,以追求公司的長期良好發展,長此以往公司績效也會出現顯著差異。由此,我們進一步提出以下假設:相較于非國有組的上市公司,國有組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置越嚴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公司業績會越來越好。因此,本文把2015年所有樣本公司進行國有與非國有分組后,相應匹配出各公司2015—2017年的ROE(凈資產收益率),并以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作為解釋變量,ROE作為被解釋變量,審計委員會獨立性、審計委員會專業性及前文的其他變量作為控制變量,相應地構建了模型二:
其中,β0—β15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國有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與公司業績之間關系的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由表6、下頁表7可知,國有組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與ROE的回歸系數呈現出上升趨勢,且在2017年時兩者在5%的水平上呈現顯著負相關。由此說明國有上市公司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與公司業績之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設置越嚴格,公司業績會越好。而非國有組上市公司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與ROE的回歸系數從2015年的正相關變為2016年的負相關,且在2017年時負相關回歸系數有所增加,但均不顯著。因此,通過對比兩組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國有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設置越嚴格,雖然短期內對公司業績的提升效果并不明顯,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內控缺陷的不斷修復,嚴格的認定標準必然會提升公司的內部管理能力,從而帶來公司業績的顯著提高。而非國有上市公司的內控體系較國有上市公司而言還并不完善,因此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對其業績的影響并沒有國有組顯著,但也可以從中看出公司業績存在向好的趨勢。由此驗證了上文提出的假設是成立的。
五、結論與建議
?。ㄒ唬┙Y論
本文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制造行業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經過相應剔除后把2015年516家樣本公司和2016年520家樣本公司共2 026個樣本確定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與專業性兩個特征,是否會對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設置產生影響。本文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越強,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定越嚴格。獨立性越強的審計委員會越會從公司發展的長遠立場上出發,用嚴格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來鞏固公司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越強,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定越嚴格。專業性越強的審計委員會越容易識別出公司財務報表中是否存在隱瞞錯報以及內部控制管理中是否存在潛在缺陷,因此也會相應提高對公司內部控制的要求,設定更嚴格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在進行2015年樣本公司股權性質是否國有的分組后,相較于非國有組的上市公司,國有組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設置越嚴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公司業績會越來越好。制定嚴格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的國有上市公司,雖然在短期內公司業績提升并不明顯,甚至由于認定標準的提高公司業績有所下滑,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內控缺陷的不斷修復與完善,公司業績必然得到顯著的提高。非國有上市公司的內控體系較國有上市公司而言還并不完善,因此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并沒有國有組上市公司顯著,但仍然可以看出其業績向好的趨勢。
(二)建議
我國上市公司應提高對內部控制和審計委員會制度的重視,真實披露其年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并保證本公司審計委員會認真履行職責,另外還應多引進專業人才,保證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業務執行能力和整體素養,為公司的發展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政府相關部門也應不斷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相關規范,積極推動審計委員會制度在我國的發展,通過立法或制定相關準則的方式確立審計委員會在上市公司中的法律地位,防止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流于形式,另外還應加強監管力度,保證各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結構均符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的相關規范,積極推動審計委員會更好履責,并以此來不斷鞏固和完善我國的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以便今后對各公司實施更加全面規范的監管。J
【主要參考文獻】
[ 1 ] Bedard.J,L.Granham.Detection and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of Sarbanes-Oxley Section 404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 (3):825-855.
[ 2 ] Abbott,Lawrence J.,Parker,Susan,Peters,Gary F..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04,23(1):69-87.
[ 3 ] Krishnan.J.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n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649-695.
[ 4 ] 楊婧,鄭石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行業異質性研究[J].當代財經,2017,(3):117-125.
[ 5 ] 丁友剛,王永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79-85.
[ 6 ] 王慧芳.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現狀、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11,(8):61-67.
[ 7 ] 韓傳模,劉彬.審計委員會特征、內部控制缺陷與信息披露質量[C].中國會計學會學術年會,2012.
[ 8 ] 劉焱,姚海鑫.高管權力、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內部控制缺陷[J].南開管理評論,2014,02(17):4-12.
[ 9 ] 王振秀.基于產權性質的審計委員會特征與內部控制缺陷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7,(21):22-26.
[ 10 ] 劉雷,劉青源. 審計委員會特征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商業會計,2012,(19):51-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7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