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和漢族:涼山州生態位中族際壓力與文化適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涼山州內聚居著彝族、漢族、藏族等10多個民族,這些民族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他們在同一生態位中和諧共處。本文對彝族、漢族在這一生態位中的族際壓力與文化適應進行描述,探析彝、漢民族之間的文化互動。結果表明處在同一生態位中的各民族之間存在的族際壓力無法消除,和諧共處的態勢只能說明他們互動過程中族際壓力有所緩解,而緩解族際壓力最有效的做法是文化適應。
[關鍵詞]彝族 漢族 族際壓力 文化適應
一、引言
中華民族歷經千難險阻,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態位中不斷地增強自我與他者文化的認同,以此減少族際壓力。由此可見,各民族在互動過程中發生摩擦是難以避免的,這些摩擦大都來自族際壓力,而族際壓力的升級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民族問題。涼山州聚居著彝族、漢族、藏族等10多個民族,州內各民族之間本該存在較大的族際壓力,但因各民族積極投身建設美麗涼山,州內則呈現出和諧穩定的態勢,族際壓力相對較小。筆者認為主體民族之間進行文化調試是涼山州族際壓力相對較小的重要的原因。
二、涼山州生態位中的族際壓力
生態位是指個體或種群在種群或群落中的時空位置及功能關系。筆者認為,涼山州生態位是指州內各民族的生存空間,他們在這片時空中共同生活,各民族處在不斷競爭的環境中,而這種競爭恰好是造成族際壓力最重要的原因。
涼山彝族自治州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512.3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283.53萬人,彝族人口為265.73萬人,占總人口的51.9%。總體上,涼山州彝族人口與漢族人口大致持平,州內彝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在州內的東北部,其他地區(除木里藏族自治縣之外)處于彝族與漢族交叉分布的狀態。涼山州生態位地貌復雜,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錯,最適宜生存的空間成為州內民族爭奪的焦點。經過漫長的競爭,生存格局逐漸穩定,彝族人大多聚集地勢較高的山上,漢族人大多生活在山腳下或相對平坦之地。彝族較為集中的區域,不論是從飲食來看,還是從建筑、風俗上來講,漢族很大程度上受到來自彝族的影響,多數生活在這一區域中的漢人選擇融入彝族社會;漢族較為集中的區域,情況則反之。而在其他區域,大多數彝、漢群體處于和諧共處的狀態,日常交往雖會產生摩擦,但并未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因此,處于和諧穩定狀態下的涼山州州內的主體民族之間依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族際壓力。
三、涼山州生態位中彝族、漢族的文化適應
P.M.羅可斯比認為,文化適應包括兩個方向:一是人群對他們的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居住在一定區域內人群及其和地理地域之間的關系。本節主要是從自然環境與族際互動的層面進行探索。
?。ㄒ唬╋嬍?
州內彝族生活的主要區域集中在海拔較高的地域,而漢族則多數聚居在海拔較低的地域。生活在涼山的彝族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為大米、土豆和燕麥等。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彝族、漢族過著吃大米、“坨坨肉”的日子。在彝族社會中流傳著“漢人貴茶,彝族人貴酒”的說法,生活在彝族聚居區的漢族同樣也“貴酒”,二者“貴酒”僅在表現形式上存在差別,彝族注重行酒次序,漢族則注重敬酒。
?。ǘ┙ㄖ?
涼山州住宅的建筑結構與其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涼山州區域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干濕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較多,氣候涼爽。瓦板房是涼山彝族有代表性的傳統住宅,這一住宅主要分布在涼山州越西縣。其外部結構與傳統漢族社區的土坯房極為相似,墻體四周均為泥土制成,房頂蓋著小青瓦。由此可見,在同一生態位育或在類似的生態環境中人們孕育出的智慧有著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是由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的。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都是彝、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信仰原始宗教,將自然人格化、將自然界的事物塑造成為神靈,對植物、動物以及無生物圖騰進行祭拜。祖先崇拜、畢摩信仰也是彝族社會最為重要的信仰之一。畢摩是彝族進行各種原始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祭司,他們被認為能夠通神、通鬼的人物;通過祭拜祖先,可以獲得祖先的庇佑。涼山州漢族人的宗教信仰大多為祖先崇拜和民間信仰。在彝族聚居區生活的漢族人在宗教信仰上越發趨近于彝族的宗教信仰,金陽縣漢族人除信仰山神之外,也自發地將攜帶物件掛在樹枝上進行祭拜。州內其他縣、市的漢族人也有著祖先崇拜、民間信仰之外,有的也信仰彝族人的畢摩文化,也會找畢摩做“迷信”。
四、結論
潘光旦先生認為民族位育問題就是“安其所”、“遂其生”。在共同的生態位育中,彝族與漢族都保有自身的位育能力,他們有著民族維持與發展的訴求,同時也有著民族生存與團結的意識。在同一生態位中的彝族與漢族在交往時難以避免在文化上產生涵化,酒文化最能體現二者在飲食上的涵化,州內年輕人以“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方式拉近各民族之間的距離。
縱觀涼山州彝族、漢族之間的互動,依然能在民族和諧共處的大背景下感知彝族與漢族之間存在的族際壓力。筆者發現,州內族與漢族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共享著彝漢文化——在彝族社會中能夠找到受漢文化影響的文化事項,同樣在漢族社會中也能找到受彝文化影響的文化事項,如甘洛縣部分漢族人會說彝語,過著彝族節日;彝族人也會說漢語,過漢族傳統節日……而這是二者進行文化調試的結果。通過文化調試,一定程度上減少民族矛盾,緩解州內族際壓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