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撤市設區后的城區品牌建設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運用H-C-N耦合互動理論,借鑒沿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長樂優越的沿海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異的生態環境優勢,積極探索長樂撤市設區后城區品牌建設研究。通過運用循環累積推動長樂撤市立區后城區品牌建設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化,來構建城市品牌(名片)效應的模式,明確長樂立區后,城區環境建設(H)、產業集群(C)、創新體系(N)對城市形象是相互交叉、相互重疊和相互作用的。
關鍵詞:城區品牌;H-C-N耦合互動;撤市設區
0 引言
隨著福州城市的發展,撤市設區要以城市拓展為主攻方向,以福州新區建設為核心引擎。近幾年,福州幾個城區的城市配套設施有所提升,長樂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福州市的副中心,但就目前而言,還存在著眾多的不足,如經濟、產業、交通等問題。本文通過運用H-C-N耦合互動理論,借鑒沿海經濟特區廈門經濟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長樂優越的沿海地理位置,就發展當地品牌特色、利用地域優勢研究其創新模式為長樂的區域品牌建設提出具體建議。
1 研究現狀
以城市為主要部分的品牌建設地方經濟地位日漸上升,城市目前正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心和基礎。資本的跨國、人才、跨地區的流動使得城市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實力在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提升經濟實力是城市品牌建設永恒不變的重點。
在城市品牌建設中,基于環境建設(H)、產業集群(C)、創新體系(N)的三要素(H-C-N)耦合互動理論的實踐可供借鑒參考。依據現有研究,通過長樂地理位置的鄰近性、行業鄰近性、創新鄰近性、社會鄰近性不斷進行新區集群主體之間的耦合互動和循環累計,構建城區品牌的新型形態。因此,在本篇文章的耦合互動理論的基本框架是:(1)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在功能、結構、目標等一系列方面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能夠在具備條件的地城空間上實現耦合互動。(2)長樂的性質、功能和所具備的發展條件能夠為產業集群和創新體系的耦合互動提供長期且有效載體。(3)H-C-N的耦合互動與不斷循環累積,推動長樂品牌建設的發展。
2 長樂撤市設區后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2.1 發展現狀
長樂當前在交通方面優勢十足,同時擁有海陸空三種交通方式,是當前國內屈指可數的空?!皟筛邸背鞘校瑢儆趪翌C布的開放縣(市)區之一。自從2017年撤市設區后,長樂作為福州市的“一份子”,不僅能夠較好的享受到省會城市的相關優惠政策,并且極大提高了對大型互聯網企業、國家部委和央企的吸引力,全面加快了長樂在產業轉型升級路程上的步伐。長樂撤市設區代表了地方政府權力關系的一次重大調整,將省、縣級市的權力都“上收”到了地級市政府。長樂撤市設區是一次重大的發展轉型,但就目前情況,長樂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存在一定的不足。
2.2 存在問題
2.2.1 經濟發展緩慢
長樂作為福州市的一大新區目前面臨著以下問題:(1)長樂作為福州的后起之秀,經濟發展才正開始步入正軌,相比其他五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2)長樂當地人民思想還是比較念舊,由于多種因素影響,還是存在不管是否富裕貧窮,紅白喜事還是必須奢辦這一觀念。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仍處于安分守己、不思進取的狀態,且這一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難于接受新的社會文明。(3)惡劣的自然環境會制約經濟發展,長樂屬于比較偏僻的山區,地廣人稀,生態環境惡劣等特點。雖然已經實現撤市設區的政策,但由于自身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制約著經濟發展。
2.2.2 產業結構不合理
在長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紡織業承接了江浙一帶的紡織產業結構轉移,其自身的基礎較為薄弱。當地的紡織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產業鏈還沒有建立起來,長樂紡織業主要是集中在棉紡經編等層次較低的行業上,僅僅是以加工半成品為主,產品結構也比較單一,想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是較為困難的。與此同時,在當下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紡織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對品牌的塑造和影響力要求越來越高,品牌與設計的競爭大大的將傳統服裝行業的利潤空間擴大,逐漸演變為國際領先的服裝企業互相競爭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長樂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部分紡織企業家為了追求短期的、暫時的微小利益,只對產品進行了簡單的采樣加工和貼牌生產、或者簡單模仿、復制國外紡織產品。卻沒有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想法,一味地模仿復制只會跟丟時代前進的步伐,這種做法只會為他人生產高額的品牌附加值,因此長樂紡織企業自身存在的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
2.2.3 交通基礎建設滯后
長樂位于福州的邊界,整體的交通環境相對落后。長樂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良好,而且交通無專項規劃,農村客運、公路和場站建設、城鄉一體化等一系列相對滯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暫時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加快發展的需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并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提高。在交通建設領域中,該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運輸管理人員的公共服務能力以及依法行政能力相對偏低等,這些因素成為了長樂的公共交通服務整體水平較低的“導火線”。同時,交通行業安全管理也依舊存在勢單力薄現象?,F如今長樂仍尚未建成完善的交通安全長效機制,現場監管執法力量配置嚴重不足,導致無法從源頭進行實打實地管理,以至于交通領域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3 對策建議
運用H-C-N耦合互動理論指導長樂促進經濟增長、形成紡織產業集群和改善交通狀況的實踐含義在于:只要針對影響H-C-N耦合互動理論的薄弱環節和障礙因素,充分發揮政府的能動作用,真正實現H-C-N耦合互動與循環促進,就能更好地改善長樂經濟、醫療、交通三大聯系體的聯動,促進長樂整體的發展。針對影響H-C-N耦合互動與循環促進的薄弱環節和障礙因素,我們提出了如下的戰略建議: 3.1 基于H的環境改善建設
長樂擁有與廈門市相似的環境,它擁有長樂機場和良好的海岸線,政府可以加大對長樂南澳海灘的基礎旅游建設,完善服務制度,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參觀游玩,提高第三產業對長樂經濟的收益。長樂經濟發展以往主要靠紡織業作為其支柱產業,常年處于平穩發展,對長樂財政支持力度有限。長樂應更新原有的傳統產業體系,吸引更多外來投資商對長樂產業的再幫扶,加快長樂各產業的高速發展,并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增長。必須堅持合理的規劃與引導,更為科學的推進城市建設與整治。加快推進已納入的土地改造計劃進度,同時加強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把優化環境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透過各種新聞媒體等大力宣傳長樂關于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的決心、政策和各項舉措,使軟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力求通過最根本的環境改善措施來實現實打實的經濟增長。
3.2 基于C的產業集群優化
通過結合長樂城區的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工業園和工業集中區的建設,以此來進一步擴大產業集群的成長空間,優化其產業布局,提高長樂紡織產業集群的密度。首先,將兩港工業區(位于濱海工業區內) 和峽漳線工業走廊發展成為化纖業、棉紡業集聚區; 在濱海工業集中區大力發展建設印染城,集中精力推動高端紡織加工企業的發展;在空港工業區進行有效規劃,為服裝企業發展建設恰當的規模化產業園區。其次,可以運用長樂松下海港區,高速公路和國際機場的海、陸、空三者為一體的交通樞紐,與長樂紡織產業集群布局相結合,建設與其共同發展相配套的現代智能化的物流體系。
打造品牌知名策略,是提升產業競爭勝勢,增強紡織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對策手段。要遵循國際化的品牌運營原則,最終打造出具有自己產業獨特標簽的國際品牌。具體措施包括:一是通過借鑒參考和學習引入國際知名企業在產品開發設計、質量管理及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經驗,加強擴大企業的創新力度,并快速走出貼牌加工的低效益產業循環,打破其以往的固態,著力于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產品。還可以通過相關的國際紡織品服裝博覽會、洽談會等多種宣傳方式對產品和企業品牌進行宣傳促銷,提高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二是充分利用企業間的優勢,推動紡織企業之間互補,優化產品結構。對引進國外品牌企業加大關注度,并進行合資、合股,走引進品牌和合作的發展路線,與國際接軌,縮短長樂本土紡織業企業與世界品牌企業之間的差距。
3.3 基于N的創新型交通網體系
首先要以建立開放、立體、快捷暢通的現代化交通管理體系這三項作為目標,把提高海、陸、空三位一體綜合運輸能力作為發展的核心。在長樂內部形成“一環六縱六橫、兩客三輕軌、一貨一支線”的交通網絡系統,推動加強長樂機場、港口、車站等交通優勢,構建首占、機場、濱海三大客運樞紐,全面建成智能一體化的長樂城區綜合交通體系。其次,要持續加大對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新辟長樂國際機場至松下港沿海的高速公路,實現長樂所有的主干道與高速公路相對接,并向其他五區延伸,形成對外連接的交通新優勢。最后要落實鐵路建設大突破,在建成福州至長樂機場鐵路、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段及松下港鐵路支線的路程中要加快步伐,力爭啟動建設沿海貨運和客運專用高速鐵路,構建鐵路與公路、海港、空港相互配套的綜合運輸體系,統籌規劃構建“新交通”格局。
參考文獻:
[1]徐佩華.論《資本論》對現實經濟建設的指導[J].社會主義研究.2004,(6):102-104.
[2]房繼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研究[J].北方經貿. 2017,(4):24-25.
[3]呂振奎,范賢燦.泉州城市品牌建設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視角的探討[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108-113.
[4]吳建登.福建長樂市縣域經濟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市場.2015, (26):55-58.
[5]王瀅.基于疏散行為的濱海城市避難空間規劃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6.
[6]許愛萍.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及路徑研究[D].河北:河北工業大學,2013.
[7]林國超.跨文化視角下銷售促銷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J].特區經濟.2015,(6):139-140.
[8]G Lin. Analysis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Responses[C].Transactions o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5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