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沈陽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是衡量地區土地資源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以沈陽市為例,對沈陽市2011年~2016年的土地綜合承載力進行研究,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均方差方法確定權重,應用累加求和的方法計算出2011年~2016年的土地綜合承載力分值,并對其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土地資源;承載力;沈陽市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9.02.011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我國作為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土地資源所承受的壓力隨之增大[1]。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作為支撐城市人口狀況及經濟社會活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確定社會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的強力依據,其有利于協調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面發展。沈陽市是遼寧省的省會,自然條件優越,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開展沈陽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研究,及時掌握承載力的高低,有助于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為定量、定性研究區域性人地關系開辟了有效途徑。
  1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屬性的綜合系統,涉及資源環境、區域社會、經濟水平等多方面指標[2]。因此,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堅持層次性與協調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構建的綜合評價體系由目標層、屬性層、指標層,共計17個指標組成。目標層:土地資源承載力一級層;評價因素(屬性)層:評價體系二級層,包括生態承載力、社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指標層:是評價體系最基礎的一層,決定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在充分考慮到資料可收集性問題之后,結合沈陽市用地情況和區域發展目標,分別選取了17個分項指標來綜合全面評價研究區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的大小。
  表1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2 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生態承載力指標數據:人均耕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土地利用率由沈陽市2011年~2016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計算得到;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等指標數據來源《沈陽市統計年鑒》(2011年~2017年);社會承載力指標數據:人口密度、城鎮化率、城鎮恩格爾系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來源《沈陽市統計年鑒》(2011年~2017年)及其相關數據計算獲得;經濟承載力指標數據:人均GDP、經濟密度、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三產業對GDP 貢獻率指標數據來源《沈陽市統計年鑒》(2011年~2017年)及相關數據計算獲得。
  2.2 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客觀賦權法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均方差決策法進行評價指標權重的測算。此法的原理在于將每個評價指標看作隨機變量,首先求出每個隨機變量的均值,之后求出均方差,最后確定指標的權重值。
  2.3 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
   將處理后的指標數據與權重值相乘,累加求和,計算生態承載力、社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最后得到綜合承載力。計算結果如表2。
   根據評價結果,3 個評價子系統的承載力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其中,2014 年生態承載力達到最高值,隨后有所下降;2011年~2016 年經濟承載力持續增加;社會承載力在2014年之前增長緩慢,2014年之后則出現了快速增長,其上升趨勢甚至超過了經濟承載力。由表2中的綜合評價值變化來看,2011年~2016年,沈陽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人們對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逐漸增加。
   從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變化來看,2011年~2012年處于較低水平,土地資源的生產和服務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壞,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結構布局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所產生的生態影響較差,環境質量一般。沈陽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地區生態環境的協調度不足,產業結構需要調整;2013年~2014年處于中間水平,土地的生產能力稍顯退化,土地生產服務能力基本滿足需求,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布局向合理利用轉變,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效率不斷的提高,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2014年~2016年處于較高水平,土地生產能力得到提高,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較為合理,環保意識增強,生態環境得到較好的保護,區域經濟實力穩步上升,產業結構較為合理,人民生活水平較高。
  3 結語
   通過研究得到,沈陽市近幾年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不斷上升,子系統內部的協調程度有所變化。提高沈陽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應從保護耕地、控制人口數量、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優化社會制度等多方面同步展開。力爭做到守好耕地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被占的面積,注重保護城市公共綠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和結構,提高富余人口供養數目;設定適宜的人口集聚規模,緩解人地矛盾;建立和完善科學化的領導機制。
  參考文獻
   [1]任家強,席秋紅,王婷.基于遙感影像的盤錦市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4(02):2-6.
   [2]葉宗裕.關于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指標正向化和無量綱化方法的選擇[J].浙江統計,2003,(04)24-25.
   作者簡介:周群,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自然資源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20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