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FTA的視角探討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NAFTA激發了北美自貿區的經濟活力,促進了北美的區域一體化進程和“北美經濟圈”的形成,其發展歷程對中國發展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東亞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啟示作用。首先從貿易、FDI等方面闡述NAFTA對北美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然后對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進行概述。最后從NAFTA的發展歷程中總結對中國的經驗啟示。
關鍵詞: NAFTA;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18
0 前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體化趨勢成為世界經濟的突出現象,為了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更多的國家組成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或者加入原有的一體化組織中去。在當時,歐洲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引人注目,歐洲各國在人員、貨物、服務、基金等方面基本實現了自由流動,而亞洲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也標志著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邁上了新臺階。這些一體化大市場的建設對北美構成了挑戰,美國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建立以自己為首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以整體力量與其他一體化組織對抗,才能保持在世界經濟中地主導地位。所以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方共同簽訂了NAFTA,協定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和實施,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NAFTA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四年歷程,它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發展和外國直接投資,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在移除貿易壁壘和促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對其他自貿區的建設和發展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1 NAFTA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NAFTA對北美區域內貿易的發展影響深遠。本文主要從貿易、FDI和其他方面來闡述其對北美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
1.1 NAFTA對區內貿易的影響
從整體上來看,NAFTA促進了北美區域內貿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加拿大、墨西哥、英國、日本四國與美國的貿易情況較為接近。自1994年NAFTA簽署以后,連續二十年來,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兩國的貿易,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但美國與英國、日本的貿易情況卻維持在穩定不變的水平。而相比美加之間貿易關系,在NAFTA實施以前,加拿大與墨西哥之間的貿易幾乎處于空白,而在NAFTA建立之后,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的貿易迅速增長。
1.2 NAFTA對區內FDI的影響
自1991年以來,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FDI增長迅速,而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FDI呈波動上升的趨勢。
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雙向投資在自由貿易時期增速顯著。美國是加拿大最大的投資方,從1991年到2016年,美國對加拿大的FDI自707億美元增長到3639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超過6.79%。雖然加拿大FDI中的大部分都是流向美國的,但加拿大卻并非是美國最大的投資方。同時,FDI也一直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NAFTA生效以后,美國成為墨西哥FDI的最大來源地。美國對墨西哥的FDI總量由1991年的12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876億美元,增長了近7倍。但自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對墨西哥得到投資增速有所降低。而墨西哥對美國的FDI,雖然于美國對墨西哥的,但增速也十分明顯從1991年的7.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68億美元,增長了22倍有余。
而從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FDI的行業分布來看,美國對加拿大的FDI集中在金融保險與房地產(19.14%)、石油(12.31%)和運輸設備(11.57%)等行業上,而美國對墨西哥的FDI還集中在食品及其同類品(18.17%)以及化工及相關產品上,這說明美國對NAFTA成員國的FDI既可以充分發揮加拿大金融業與墨西哥農業的優勢,又可以便于利用兩國豐富的礦產資源與相對低廉的勞動力。
1.3 NAFTA對區域經濟的其他影響
NAFTA對美國、加拿大的經濟的整體影響有限,一方面是由于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貿易只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不足5%;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加之間早已簽訂了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且一些學者認為NAFTA是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的擴展,美加兩國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因此NAFTA對美加較小但積極的影響。
具體而言,這些積極影響主要的表現有以下兩點。
第一,NAFTA對美國制造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供應鏈具有積極意義。1994年以后,美加墨三國之間的汽車貿易迅速發展,主要體現在美國汽車企業向墨西哥遷移工廠,利用墨西哥廉價勞動力生產零部件,繼而組裝零部件組裝整車,從而實現規模經濟效應。相比加拿大,這種效應給墨西哥帶來的經濟效益要大得多,2013年,墨西哥成為美國汽車貿易最大的供應者。而NAFTA對加拿大制造業生產率的提高卻是有限的。
第二,NAFTA的實施使得三國國內各產業間的勞動力重新配置,引起出口產業的勞動力增加而進口產業的勞動力減少,由此導致三個國家都出現 “就業攪動(Job Churn)”現象。1994年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加拿大的失業率逐漸下降,而墨西哥則受到NAFTA的沖擊,1995年失業率出現大幅上升,隨后陡然下降。但1995年以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失業率全部呈下降趨勢,北美失業率整體下降,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北美經濟形勢的繁榮程度。
2 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概述
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中國的國家戰略。自2007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大首次對外公布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來,中國已經逐步確定了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的思路。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施特點主要可以概括以下內容: 前期注重南南型合作,較少發展南北雙邊合作,在已經與中國簽署貿易協定的24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韓國、澳大利亞兩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在前十位,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
開放進程循序漸進,前期選擇地理關系相近、經貿關系密切、政治關系和睦的經濟體,積累一定經驗后嘗試與規模較小的發達經濟體建立自由貿易區,再后擴大輻射范圍,選擇經濟目標相近、政治沖突較少的發達國家。
靈活降稅促進貿易自由化,在中國已經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貿易產品按降稅模式不同可分為正常產品、敏感產品和例外產品,對絕大多數產品分階段實施零關稅,對部分產品保留較高關稅或進行里外安排,而后者總體占比很小,不影響自由貿易區整體的福利改善。
原產地規則更加細化和復雜,原產地標準可以分為“完全獲得標準”和“非完全獲得標準”,而在中國已簽署的自貿協定中,一般將“非完全獲得標準”分為特定原產地標準、稅則歸類改變標準、區域價值成分標準和工序標準。
投資保護和投資促進并舉,中國已簽署的自貿協定均涵蓋了投資方面的內容,既包括鼓勵投資便利化合作、創造穩定的互惠投資環境、組織投資促進活動等的投資促進內容,又包括鼓勵并保護雙方投資者在其境內的投資活動、允許投資者轉移其領土內的投資和收益、不采取任何無理或歧視性措施等的投資保護內容。
服務貿易開放進程逐步擴大,服務貿易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服務貿易均是重要內容之一。
3 NAFTA對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啟示
經過以上討論,可以發現,NAFTA的建設與北美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中國有深刻的啟示,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內容:
第一,繼續堅持和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戰略,完善自由貿易區布局。當代多邊自由貿易體制頻繁遭遇挑戰。當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談判中時,受限于各國國家利益的異質性,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談判越來越難以達成統一。而雙邊或較少國家參與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則避免了這一問題,因此許多國家開始跳出多邊自由貿易體制,重視雙邊或較少國家參與的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而NAFTA的發展和對北美經濟的推動作用已經證明,自貿區的建設既可以提高區域內的貿易開放度,充分發揮貿易和投資的創造效應,又可以強化區域內的產業分工,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規模經濟。NAFTA不僅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建立自貿區的典范,也是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在合理制定運行機制,提高區域合作效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未來應當繼續堅持自由貿易區戰略,借鑒NAFTA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貿聯系,促進東亞經濟共同繁榮發展。
第二,注重改善雙邊貿易結構,拉動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從NAFTA內部成員國的雙邊貿易來看,美國向加拿大、墨西哥出口高新技術產品,墨西哥則以出口農產品為主,同時美加墨三國存在著重要的制造業合作關系。三國的出口產品各有側重又存在長期穩定的經貿合作,因此促使NAFTA持續穩定發展。而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長期處于逆差地位,中國與東盟出口產品存在較高的相似性,長期以來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互補性和競爭性同時存在,而又因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經貿關系發展不平衡,因此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向心力不足,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穩定運行。因此,未來中國應當注重改善雙邊貿易結構,特別是應當著重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競爭力,促使中國產品在與東盟的貿易中差異化勝出,另外也應當注重加強和平衡多邊經貿合作,密切區域聯系,為促進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加足馬力。
第三,促進貿易、投資、服務協議的多元化發展,提高自由貿易區談判水平。當今世界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加之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后,美國對外的貿易政策不斷發生改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而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漸下滑,如何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穩定和提高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成為目前中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從NAFTA的發展經驗來看,中國應當加強與自由貿易區伙伴國家訂立貿易、投資、服務協議,提高自有貿易區的談判水平,加快自貿區建設進程,并進一步加強與自由貿易區伙伴國的投資聯系。
參考文獻
[1] Tao Z,Tang J R,Yang Z X,et al.The impact of China-Australia FTA on Chinese mining industry[J].China Mining Magazine,2016.
[2]東艷,馮維江,邱薇.深度一體化: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新趨勢[J].當代亞太,2009,(4):111-137.
[3]李非.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實證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3.
[4]李光輝.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1.
[5]盧孔標,王守貞,陳小輝.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特征、推動因素與前景展望[J].區域金融研究,2010,(3):58-63.
[6]楊逢珉.自貿區框架下尋求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