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開放街區理論對中國居住小區模式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實現快速大規模城市化的目標,中國居住區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正逐漸改變我國城市的大地景觀。隨著住宅總量的攀升,居住區的規劃方式也趨于單一,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諸如居住空間失衡、社會活力下降、交通不便和擁堵等城市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封閉式居住模式的成因及演變,借助國外開放街區的理念及優秀的實踐案例,指出我國居住區在實現開放街區的設計中呈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對我國因地制宜的應用開放街區理念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開放街區;封閉居住區;案例;應用
  為實現快速大規模城市化的目標,中國居住區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正逐漸改變我國城市的大地景觀。我們需要反思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與大量城市問題同步出現的現象,是否僅僅是城市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封閉式居住模式的成因及演變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問題,指出我國居住區在實現開放街區的設計中呈現的問題,并對居住區應用開放街區理念作出了展望。
  1 封閉式居住區
  內向型院落式居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居住模式的常態[1]。從隋唐時期實行的“里坊制”開始,里坊四周圍起高墻,實行宵禁制度,外圍的社會活動不受宵禁影響;里坊內部設有大量的商店,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近代中國最早的典型封閉式居住區即為吸取了傳統“里坊制”模式的南方城市的里弄民居,里弄也是后期大規模建設封閉式居住區的雛形[2]。
  大規模建設的封閉式居住區具有“大街坊”和“封閉性”的主要特征[3]。其中“大街坊”以美國建筑師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鄰里單位為原型,即以小學的服務人口限定居住區的人口規模,以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限定居住區的用地規模。“封閉性”源于新中國成立后受蘇聯模式影響的“大院文化”。大院作為一種“社會聚合體”代替家庭成為一個集辦公生產、居住、后勤以及各項生活服務于一體的封閉單元。封閉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安全,而人們對安全感的迭代升級促成了封閉式小區的成為建設的首要選擇。
  大規模封閉式居住區的批量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住宅缺乏,需要大量建設的背景下以最快的方式、最簡化的形式發展并成熟起來的。隨著人口增加,城市擴容,居住區以越來越大的規模逐層圈起城市邊緣用地,機動車數量的增加、通勤流量和距離的增加使得單純的以增加主干路的道路寬度也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克里斯蒂安·德·鮑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將其歸納為第三年齡段(The City Age III)的城市形態,從而提出了“開放街區”的規劃理念。
  2 開放街區理論及國外實踐
  “開放街區”理念作為鮑贊巴克倡導的城市第三年齡段的具體表象,其提出是總結了第一年齡段和第二年齡段城市形態的特點后提出,旨在實現建筑與城市的統一,現實對歷史的延續。他認為,城市形態不是由建筑實體和街道網絡決定,而城市街區是主導城市形態的關鍵因素。為滿足街區內每棟建筑的陽光、自然光線和空氣的進入,鮑贊巴克一直致力詮釋他的開放街區理念:景觀、破碎、交叉和光線。
  1975年設計1979年落成的風路住宅是鮑贊巴克“開放街區”理念的第一次實踐,他開始重新思考街坊,嘗試打開按照傳統被封閉起來的部分,建造沒有共用分割墻的房子。它由7棟建筑組成,這些建筑圍合出了完整而富有變化的庭院空間。1985年中標的舞蹈學校和拉維萊特音樂成項目中鮑氏有了把“開放街區”理論表達出來的想法;隨后在1988在Atlanpole科技園競賽中,他對“開放街區”提出完整而系統的方案。這之后鮑氏開始思考更大尺度的問題,在1995年展開的馬塞納新區的案例中他針對城市尺度展開如何實現開放街區的實踐,這其中的概念包括體量、街區劃分、網絡和公共花園。
  鮑贊巴克“開放街區”的理念在法國尤其是巴黎的城市住宅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實踐性探索,對世界其他國家在大規模城市化開發的進程中具有指導意義。
  3 國內開放街區的實踐和存在問題
  國內外的城市建設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國內開放式住區的實踐案例也已展開[4~5]。如2004年MVRDV在天津的泰達城項目的上游國際小區中實踐并強調“開放社區,封閉組團”的住區格局[6]。
  泰達城位于天津老手工業基地三條石地區,總基地成矩形,占地85公頃,其中上游國際小區項目僅占1/5。這個高容積率高密度的住區中,設計者強調包括天津傳統的居住和商業等多種建筑類型,強調以窄路網窄街道恢復街道活力,強調多個城市功能的復合,打破了傳統封閉組團的住區格局。但通過泰達城中開放街區實現的面積,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傳統的開發模式依然不可突破,大部分地區仍舊以傳統小區模式開發。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和規劃法規,無法按照鮑贊巴克提出的“開放街區”的原則進行居住區規劃。例如,所有住宅單元應保證每天至少1h的連續日照,從而導致了多數住宅開發均重復的按照東西橫列式排布,繼而根據建筑高度確定樓間距以達到規定的日照時長。另外由于較高的建筑將陰影自然地投射到較低的建筑上,上述日照要求就決定了拉大建筑高度的差異非常困難。同樣,由于每個居住單元都必須包括朝南房間,故居住建筑的進深往往只有一個住宅單元。這導致的結果是單調的、間距均一且東西向橫列的住宅區設計。
  4 展望
  一個街區應該足夠大以容納其預期用途,同時又應該足夠小以讓人們能夠輕松的徒步環繞。通過綜上分析,面對城市日益增加的交通壓力,面對大型封閉式居住區帶來的人際關系的冷漠,面對越來越多以“復制”“粘貼”模式建設的居住區,我們應該對中國實施“開放街區”的理念設計方案予以應對。
  4.1 法規層面
  開放街區的設計和實施遇到的問題和可能涉及的方面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并得到規范的有效編制,同時配置其他合理的、可操作性強的規劃。
  4.2 縮小居住區規模
  居住小區規模應該按照人的尺度限定規模,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根據研究,按照人的尺度確立的理想住區的規模應小于5公頃。同時縮小居住區規模也便于增加城市支路,提高道路網密度指標,并促進公交導向城市建設。
  4.3 強調功能混合
  以鮑贊巴克為先導的開放街區的實踐強調功能混合,強調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在多元的場景中相遇、相識并交往的情形。因此實踐開放街區應避免功能的簡單劃分,從而避免肢解人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模式。
  總之,開放街區的規劃理念預示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對世界各國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都有借鑒作用,尤其是對我國而言,雖然開放街區不是城市住區建設的唯一選擇,但也是值得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卞洪濱.小街區密路網住區模式研究——以天津為例[D].天津大學,2010.
  [2]繆樸.城市生活的癌癥——封閉式小區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建筑,2004(5):46-49.
  [3]鄒穎,卞洪濱.對中國城市居住小區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5):21-23.
  [4]朱懌,張玉坤.”街區住宅”的涵義及其規劃設計策略探析[J].建筑學報,2005(10):10-12.
  [5]于泳,黎志濤.”開放街區”規劃理念及其對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的啟示[J].規劃師,2006,22(2):101-104.
  [6]鄒穎,卞洪濱.透視MVRDV的居住設計思想[J].世界建筑,2006(3):32-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160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