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美育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可從目標導向、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評價機制等方面挖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美的元素,構建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中認識美、發掘美、感受美和創造美。
  [關鍵詞]美育理論;課堂教學;初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9)15-003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將美育理論融入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既是實踐的需要,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美育理論概述
  美育是指在審美教育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和設施,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念或審美情趣,以提高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融合了美學與教育學的概念,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使其具備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情操和美的素養。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和個人創造性等特點。美育理論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堅實支撐,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全面能力協調發展,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自我內在潛能與價值,增強思維的主動性,形成主動構建意識。將其運用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又能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美育理論指導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教學設計而言,主要包括目標導向美、實施方法美、教學內容美、評價機制美等內容,教師應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融入美的元素,讓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美、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
  二、美育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美育理論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內到外都應體現美育的特色。下文著重從課堂教學實際的層面,探索美育理論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從而將美的元素融入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每一環節,實現信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1.融入審美元素,目標導向美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發揮著導向和檢驗的作用,指引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組織教學,又以目標是否達成檢驗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此,在教學目標中融入審美素養的要求,可將課堂教學導向以美育為宗旨的教學方向,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設計中,選擇具有美育價值的元素融入其中,以更好地滿足課堂教學要求,從而促進美育與智育雙重發展。
  如,在“圖片的獲取與加工”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挖掘有價值的美育元素,將其融入教學目標中,將目標確定為:(1)知識與技能。掌握圖像合成技術,并在不同的圖層實施選擇和移動素材,在實踐操作中合成符合審美特點的圖像作品。(2)過程與方法。掌握圖像加工的一般方法和合成的操作流程;能夠自主利用微視頻輔助學習;能夠利用Photoshop軟件根據實際需要對圖像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捕捉創新點,提高審美水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圖片采集過程中,培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通過挖掘教學中的審美元素,將其融入三維目標中,明確了美育目標,實現教學目標導向美育化,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2.創設音樂情境,教學方法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感知并能領會美,這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關鍵,是審美素養的核心。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都是從感知開始,而感知也是審美的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播放優美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一個美的情境,讓學生在音樂優美旋律的渲染中,將音樂與所學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感知美、領會美。學生在感知、領會美的過程中,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了認知美、創造美的興趣。
  如,在“聲音的獲取與加工”教學中,需要學生利用CoolEdit音頻軟件對音頻進行簡單加工與合成處理,讓學生通過自主合成制作音頻,提升音樂審美能力。教師在課堂伊始為學生播放了《魂斷藍橋》與《月光下的鳳尾竹》合成的音頻作品,讓學生在感知音頻魅力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審美意境。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對如何進行音頻合成制作的探究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教師又設計了讓學生利用CoolEdit音頻軟件合成自己最喜愛的手機鈴聲的任務,讓學生在感知美的意境中創造美。
  教師通過播放音頻成品的方式,實現了教學方法的美化,讓學生在美的感知中,領悟創造美的真諦,激發了學生創造美的興趣,使其圍繞學習任務積極創作,制作出獨具一格的作品。
  3.創新實踐應用,教學內容美
  生動直觀、以形感人、以情動人是美育最典型的特點,基于美育理論的教學更加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貫穿美育元素,力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美育教育的潛移默化?;诖?,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挖掘審美元素側重點上也應有所不同,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具美感,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創新運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如,在“設計應用文檔”教學中,需要學生學會利用Word軟件對信息進行加工與處理,制作電子小報,培養團隊協作和審美能力。為此,教師設計了“美麗家鄉”的主題,并以動畫視頻的方式展示了電子小報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同時,教師還為學生提供有關字體、顏色、段落、圖片插入等的微視頻資源,讓學生在小組協作中,掃除知識和技能操作上的障礙,促使學生創作出富有特色、審美價值和創造性的電子小報。
  教師以動畫視頻、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生動、形象,并以設計電子小報為任務,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在創作中融入自己對家鄉美的認知。學生的電子小報既能達到宣傳家鄉美的作用,又能通過Word處理而富有美感,體現出創作的獨特性,達到了傳遞美的創作效果。
  4.進行作品展示,評價機制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培養美感只是審美素養培養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則是美的創作。創作是美的源泉,而鼓勵美的創作、激發學生繼續創作美的動機則有賴于評價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在評價中,組織開展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評價標準,參與作品點評,使其在評價中獲取他人創作的思路,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經驗,以繼續激發學生持續創作的熱情。
  如,在“聲音的獲取與加工”教學評價中,教師開展了作品展示的活動,即讓學生將利用CoolEdit音頻軟件合成的手機鈴聲展示出來,教師讓學生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點評:音樂內容創意、音質、音效、操作技術、團隊協作等。讓學生在點評他人作品的同時,也認識到自己創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調整和修正的地方,使其在評價中互相取長補短,保持繼續創作的熱情和動力。
  教師通過作品展示活動,將審美評價融入點評標準中,一方面讓學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過程中,認識到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其在分析他人創作思路的同時,豐富自己創造美的經驗。
  總之,美育理論指導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體現的是信息技術與審美藝術的完美結合,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可在教學目標、方法、內容和評價中融入美育元素,還可在教學環境、教師自身等方面挖掘美育元素,使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從內到外都體現美育思想,為學生創造美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信息綜合素養。
 ?。ㄘ熑尉庉?nbsp;  周侯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3021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