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群文閱讀”是一種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所謂群文閱讀教學,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就選文內容展開集體建構,最終對選文理解達成共識的過程。群文閱讀教學既是對教學內容觀念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突破。
一、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的充分備課。熟知各個環節的要素.這樣才能做到收放自如,開合有度。猶如一個大型音樂會的指揮,讓各個聲部、各種樂器有序地和諧地融入到一起,恰如其分的表達一個完美的主題。
?。?)幫學生理清概念。讓他們明白什么叫“群文閱讀”。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無形中也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了大語文的觀念,能夠從宏觀上去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而不單單是字詞句子的支離破碎的理解。傳統教學字詞句篇這種狹隘的語文教學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教育改革。學生大量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將大大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知理解能力。
(3)掌握根據議題要求有目的快速閱讀文章的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閱讀,這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這就要教師在平時的上課中,有意識的訓練各種閱讀方法。讓學生靈活運用,根據自身的特點,而不致于疲憊不堪。課堂上,學生在感知全文的前提下,運用默讀、瀏覽、掃視、跳讀、批注等閱讀方法。帶著問題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搜尋篩選信息,這對學生適應當今信息爆發多元的社會也是一個鍛煉。
?。?)小組如何合作交流,選取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作為代表,帶動其他同學訓練語言表達能力。這個時段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給小組合作交流以充足的時間,能夠讓各個同學都能表達知己的見解看法。如果時間倉促,往往會成為這個小組代表的獨家言論。起不到共同進步,共同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那么如何將一系列的、有著共同議題、優秀的文章高效地融入到四十五分鐘之內,它不僅需要一定的技術策略,更需要一定的藝術
?。?)技術上的可能性。四十五分鐘的容納量要求根據文章的長短來定,既要留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還要有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適時的點播也至關重要。所以技術上至少有三大塊的策劃。如蘇教版上冊第一單元,該單元的議題設定為“我們愛文學”。該單元要上的也是第一節嘗試性的群文閱讀課,所選的文章都是名人小時候讀書的故事 。因為這幾篇文章較短,所以十分鐘能充分看完。小組合作交流關于“議題”的題目設計,這個需要十五分鐘。十分鐘的小組代表自由發表代表本組的觀點,教師點撥。再有十分鐘可以讓學生形成文字,提交上來,作為本次群文閱讀課堂的成果來保存。
(2)藝術,一堂不論什么課,首先要有點趣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呀,這個趣味就要有藝術性的東西在里面。雖說放在后面說,是因為他是一種技術的升華。也是以技術為基礎的。一堂課把握住時間,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有條理地完成一定量的內容,這叫技術,如果呈現出美感,迸發出智慧,這叫著藝術。
藝術的呈現能夠展示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素養。如七上第一節“群文閱讀課”。教師的策劃的智慧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充滿學習的熱情。
這就是一個導入語的問題:它是抽象的名詞也是具體的概念。它是詩話的歷史,是司馬遷奮筆疾書的身影;它是細膩的情感,是朱自清眼中父親慈愛的背影;它是質感的現實,是賣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它是流動的風景,是大千世界的文字再現。它貫穿天地古今,任人的心靈在里面自由自在地逍遙;它橫跨四方八極,任人的思想在里面急轉急停。它就是文學。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門,大至國門,小至房門。一扇陌生的大門,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門后面永遠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滿誘惑,當穿過那扇門,你會發現一個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想把我們領進文學領域的入口處,揭開文學這片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盡情領略文學的無限風光,從而深深地愛上文學,做文學的忠實讀者。
這個導語雖有點長,但前后起承轉合,從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到一個具體描述,再從一個虛擬的空間進而到一條開闊的大道。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這樣就一步步把學生領到文學的殿堂。
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側面讓學生了解文學豐富的內涵,不同作家的藝術風格。乃至文學主題包括的內涵,她傳承的是什么,發揚的是什么。中國古典名著、世界名著為何能成為經典。
總之,成功課堂的前提是教師的智慧備課,最重要的是議題的選取。那么如何選取恰當的議題,還需要融會貫通整個單元、整冊書、甚至整個初中學習階段的語文課程。而且每次議題的選取還要有一定的連貫性,結合新課程標準。所以,教師在統籌前,一定要熟悉新課程標準,而且每個單元、整冊書、乃至整個初中學習階段的要有一個整體籌劃。這個籌劃更需要智慧。
課題類別:中學語文, 課題名稱:《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研究》, 課題批準號:【2015】-JKGHHYB--059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670.htm